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551|回复: 0

何代宁 - 我们心中不灭的火焰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6-8-30 09: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是2011年5月16日。

整整四十五年前,中共中央号召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发表。文化大革命从此以学生运动为前锋,席卷全中国,震撼全世界,走上了十年不归路。

当年风华正茂的中学生红卫兵们,到今天已经是年逾花甲的一群。

5月9日,任职中石化广州石化总厂党委书记近十五年的焦太山在广石化明珠宾馆设午宴与当年广州市第二中学的红卫兵战友们叙旧,到会者有三十多人。与已经退休的多数与会者不同,我则由于还有公务,不克出席。不过次日接到同学叶鸿翻通过电邮发来的照片,抚今忆昔,感触良多。




到会者基本上都是当年广州二中红卫兵的骨干分子。

二中的同学生活,以及后来在海南岛和工厂、学校里的交情,使得我们这群同学一直都保持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翻开文革时的相册,从上面可以找得到参加聚会的同学们当年英姿飒爽的身影。




这是1968年,二中部分红卫兵们在学校东座天台的合影。




这是1973年二中红卫兵们从海南回广州时聚会合影。





焦太山作为主人致辞。右一是叶鸿翻,左一是袁丁,中间背影是周冀培。
焦太山当年是广州二中红卫兵的学生领袖之一。他的父亲焦林义当年是广州市委第一书记,也是最早被结合进广州市革命委员会的领导干部。太山的妹妹焦淑平是我妹妹美妮的同班同学和死党。

在红卫兵的全国大串联运动中,我和焦太山是同一个长征队的,有着很深的交情。

焦太山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身为高干子弟,却非常朴实,完全没有许多干部子弟身上那种娇骄二气。我曾经在步行串联途中问过他最喜欢吃什么东西,他说是:大白菜猪肉粉丝。那是他老家河北农村的土菜。

太山这种难得的本质,使他能和当年的广州石化总厂厂长洪志铭紧密合作,将广石化建设成中石化系统最耀眼的明星。

其实我是最应该出席这个聚会的。这不单单因为我与焦太山和所有与会者都有比较深的交情,而且太山领导的中石化广州石化总厂,留有我父亲和我两代人的足迹。




年炼油能力高达一千多万吨的广州石化总厂是整个中国石化系统中的明星企业,担负着向整个珠三角地区提供石油化工产品的任务。



广州石化厂在1974年的立项,是当时担任广东省石化厅厅长的父亲领衔向中央化工部要回来的。

当年在中央化工部主管项目的吴波,前一段在北京见到我时还兴奋地谈起当年的这一段经历。他提到当年父亲曾考虑到广州城区的发展,提议将石化厂设在离广州稍远一点,离海岸稍近一点的地方,如惠州。但当年广州市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坚持将厂区设在广州黄埔区,否则宁可不要这个项目。

1975年,广州石化厂正式破土动工。当年用的是进口法国设备。主管工地建设的,是广东省石化厅新提拔的一位副厅长倪恒德。

其实,当年省市有关领导坚持把广石化放在广州黄埔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当年广石化的主要产品,不是柴油汽油,而是以石油为原料制造尿素,提供给珠三角的农业使用。柴油汽油是副产品。当初广石化炼油的设计能力,不到三百万吨,尿素三十万吨。原油根据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原则,由国内的大庆油田,后来还有胜利油田、中原油田调拨,主要通过火车运输。海上运输有黄埔港的三万吨油码头也就足够了。

广石化第一期完工后,文革结束,中国经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对石油产品的需求量大增,因此炼油厂成为重点,尿素式微,炼油加工能力很快就扩大为五百万、八百万、一千万吨,最后要达到一千五百万吨,用以满足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及汽车用油的需求。

现在的石化厂占地三平方公里,在270公里外的大亚湾拥有百万立方米的原油深水码头和油库,在三十五公里外的东莞珠江边拥有百万立方米的万吨成品油出口码头和油库,总资产数百亿人民币,是在全球上市的企业。

现在看到有些人老是在指责中石化的油价高,指责广石化加工成本高的说法是谎言。

其实在八十年代开始,广州石化厂已经逐步转型为纯进口原油的企业。广东的两个大型石化厂 - 广石化和茂名石化,是全国第一批与国际接轨的企业。在国际油价飞涨的形势下,广石化必须承受政府规定市场零售价格必须相对稳定的经营风险。而当年遗传下来的先天不足,使得广石化的原油到厂成本至少必须加上大亚湾到黄埔近270公里的管道费用。据计算,常年流动在管道里的原油就有四万多吨。所以,我认为,只要广石化向大众公开炼油成本,相信这一类的指责自然会烟消云散。

至于炼厂离居民区过近,污染环境等指责,我觉得要历史的来看。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有如美国,也有把炼厂建在市内的。如洛杉矶市内就有好几个大型的炼油厂。相信这些厂兴建的时候周边地区都还是荒原,后来是经济发展才让城区把厂区包围。不过美国的炼油厂由于要应对环保分子的压力,整个厂的外观显得很整洁漂亮,所有的管道、容器、反应塔都是亮晶晶的,晚上还有一串串的灯饰,看起来不像工厂,倒像建筑艺术品。

广州石化厂也一直在努力建设绿色环保型厂区。

197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父亲兴冲冲地带着我,到石化厂工地去见证进口的大型合成尿素造粒塔吊装。那过百米高的造粒塔可是个大家伙,吊装工程进行到午夜后才成功。




原来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到访广州,由父亲陪同到广州石化厂工地去观战。



此后,父亲还陪同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到广州石化厂和茂名石化厂参观指导工作。

父亲在石化战线可算得上是德高望重。人称“何老大”。他是1982年成立的中国石化总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与中石化总部的历任主要领导有着非常亲密的合作关系。





这是父亲随中国石化代表团访问日本。团员中就有陈锦华、盛华仁与李毅中三位中石化历任第一把手。

我在新加坡国际石油公司工作期间,曾以外资的身份,参与了广石化东莞成品油码头的筹建工作,因而与广石化总部和广石化当年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有着密切的工作关系。

广州石化厂每年的厂庆,父亲都要参加,直到2005年后病重为止。

父亲对焦太山和洪志铭的评价很高。虽然广石化从八十年代初起就不归广东省石化厅领导了,但每次中石化的领导到广州探父亲的时候,他都赞扬广石化的领导成绩巨大。

现在广州石化总厂的厂史纪念馆中,有不少的相片上有着父亲的身影。

我从父亲的身上,深深地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对国家,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那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很可贵的是,我从我们这群二中同学的身上,也看到了这种使命感。

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具有这种使命感。

我们都记得青年毛泽东的话: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誰干?

心中时刻铭记着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二中同学的特点。也就是我们这一群同学交往的基础。  





叶鸿翻正在与同班同学焦太山高谈阔论。想必又是对某种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高见。

5月10日,二中同学陈重重给我发来了一篇重量级的文章《广州二中红卫兵革命委员会大事记》。

我读后非常激动。这是整整四十三年前由我们的同班同学崔干行执笔写成的纪实作品。想不到竟然能保存到今天。

我会将这篇大事记,连同同学们的按语,分期发表在我的博客上,作为自己曾亲身经历过的真实的历史资料,留给后人。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使命,什么是革命。我们当年是如何走过来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e221f01017k2f.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6-9 22:14 , Processed in 0.0186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