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72|回复: 0

公安部前部长王芳回忆:“文革”逼近时候的温州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0-11-1 00: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安部前部长王芳回忆:“文革”逼近时候的温州
作者:王芳 阅读:次 更新时间:2007年11月01日 

代理温州地委书记

  1965年6月底,社教工作队先后放假。因为江华同志去诸暨检查工作时,明确告诉我去温州工作。我是7月1日到杭州的。7月15日就去温州。中央批准我代理温州地委书记,免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职务是8月9日。
  8月16日,国防部转发国务院命令,任命我为温州军分区第一政治委员。
  8月20日,13号台风在福建福清县登陆,风力强,范围广,严重影响温州地区。我刚在温州驻脚,即遇上天灾,真是当头棒喝。灾后,地委即大力组织抢救和恢复生产工作。
  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长篇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说实在的,当时对姚文元的文章,尽管他们公开点了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名,但总觉得是历史学界学术观点的争论,没有更多地去想。后来才知道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是江青、张春桥等共同策划设计,经毛主席批准发表的,旨在为发动“文化大革命”造舆论。
  时隔不久,中共浙江省委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了12月8日至15日中央在上海召开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精神,批判罗瑞卿,解除他军队方面的领导职务。
  罗瑞卿事件,对我的震动确实很大!因为罗瑞卿是我的直接领导,而且在不久前他还向毛主席和中央政治局汇报备战问题,中共浙江省委刚刚传达过他的讲话精神,怎么一下子成了“篡军反党分子”呢?接着,又传来了中央免去杨尚昆办公厅主任职务的消息。我心里总觉得这是个问题。
  1966年伊始,政治气氛紧张起来。4月10日,中共中央又批准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文中火药味很浓,咄咄逼人。
  我还是积极地争取把自己地区的各项工作抓上去。地委机关干部在山区会议后,春夏之交,先派一部分干部下去。挨村走访,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狠抓渔区工作。但是,这些努力都被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冲断了。

  对“文革”很不理解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的所谓“反党错误”,并决定停止和撤销他们的职务。5月16日,会议通过《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从此开始了。
  事态发展迅速,我们在下面工作的干部只能从中央文件的字面上学习理解,从报刊新闻中了解“文化大革命”动态。
  1966年5月22日,温州选派十余名学校领导干部参加中共浙江省委举办的“文化大革命”骨干培训班。
  5月28日,温州市委召集40名学校领导干部举办培训班。
  6月3日,温州第六中学贴出《打倒黑帮,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大字报。
  6月14日,根据中央关于派出工作组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指示,温州市委和温州城市社教分团委召开常委会议,分析“文化大革命”形势,并作出决定:(1)立即派工作组进温州医学院,开展社教和“文化大革命”;(2)抽调力量,组成工作组进驻市区各完全中学;(3)对一般学校和文艺单位,作一般调查了解;(4)工交、财贸系统,组织干部学习文件,做好思想工作。
  8月1日至12日,中共中央举行八届十一中全会。1日当天,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认为他们的行动,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支持”。从此,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遍及全国。5日,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8日,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
  8月9日,温州市委机关报《浙南大众》及时刊载了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
  8月12日,地、市委举行了各界拥护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大会。
  8月18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天安门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和红卫兵,到11月下旬,毛主席先后8次接见了1100多万师生和红卫兵。
  8月20日,温州市部分大、中学校建立“文革筹委会”、“文革小组”和红卫兵组织,很快遍及全市,制发红卫兵袖章和造反组织大旗。
  8月23日,首都红卫兵上街破“四旧”立“四新”消息传来,温州市各学校红卫兵立即掀起破“四旧”活动。到8月31日,仅温州市区被查抄的有1665户,由于“四旧”引发自杀事件8起,死6人。随着形势发展,“文化大革命”已不是地县干部可以领导的了。但是,我们仍然坚守岗位、坚持工作,总感到自己问心无愧,仍然沉着应对。

  来了“北京造反队”

  1966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外地革命师生来北京参观革命运动的通知》,开始全国性大串联,鼓动“造反”,批斗所谓“走资派”。
  9月2日,“北京革命造反队”(北航的5名温州籍学生)到达温州,进行串联活动,“冲击”机关,炮打“旧地市委走资派”,发传单、公开信,掀起新的高潮。
  9月14日上午,“北京革命造反队”发出传单,建议召开“坚决将温州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誓师大会”。当时,温州地委还是想积极领导“文化大革命”,联系群众,关注民生,稳住阵脚,防止混乱。但是,随着事态发展,温州越来越乱。我们地委开个会,即被称为“黑会”,“阴谋镇压群众”,“破坏文化大革命”。
  9月29日,温州地委成立“文革”小组,想掌握“文化大革命”的领导权,但很快遭到“炮轰”,寿终正寝了。
  10月14日,地委常委开会,我讲了话。我实话实说:“对于文化大革命,我还是很不理解……”
  1966年10月9日至28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陈伯达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条路线》的报告,大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林彪在会上讲话,指名攻击刘少奇、邓小平执行的是“一条压制群众、反对革命的路线”,会后,全国掀起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温州当然没有例外。工人杀出来,成立“秋收”、“五一”等跨行业的“革命军团”,和学生结合批斗“走资派”,揭批“资反路线”。外地学生来温的大为增多。干部队伍分化,成立“地专机关炮打司令部”军团,“要杀回马枪”。
  11月18日,造反派借口搜查“黑材料”,围攻占领了温州市公安局。24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签发中共中央、国务院(1966)596号文件,指出:温州市少数群众占领公安局,对维护治安,进行对敌斗争和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都极为不利。要浙江省委派负责同志前往温州,向进入公安局的群众和全市人民宣读中央指示,并负责处理那里的问题。
  有的造反派不相信这个文件,怀疑毛主席怎会为一个小小的温州公安局发中央文件?向中央查问后,得知真的是毛主席的批示,这才陆续散去。

  我成为温州最大的“走资派”

  进入1967年,造反夺权的声势不断升温,尤其是上海,由张春桥、姚文元策划指挥,王洪文为头头的造反组织召开“打倒市委大会”,篡夺了上海市党政大权,刮起所谓“一月风暴”后,各地纷纷仿效。
  1月16日,温州造反派组织数万人集会游行,高呼“夺权”口号,进驻地、市委机关,揪斗大批领导干部,地、市委机关瘫痪了。
  3月初,温州造反派积极筹划,要召开3万人大会,把我列为温州地区“最大走资派”批斗。
  这时,我已在地区机关各种会议上接受批斗。
  3月起,我便被安排到温州一中居住,由红卫兵管理,大女儿克美赶去,帮助倒水送饭。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英宜之也住在一起。机关干部、群众都无法和我保持联系了。
  3月31日,温州军分区第一次军管委员会成立。5月1日,温州市造反派成立“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简称“工总司”)归属“省联总”,形成了两派,开始武斗。同日,我被造反派押送到杭州,接受批斗。
  1967年7月10日,温州发生大规模武斗,双方占领制高点,控制主要交通要道,进而占领地盘。公路和水上到上海的航运都中断了。又抢夺分区军械库武器、防化连火焰喷射器,直至拉走60、82迫击炮和120榴弹炮。街头设垒,展开巷战。
  7月25日至8月11日,武斗引发大火,五马街、解放南路一带先后发生火灾11起,烧毁房屋24495平方米,受灾居民295户,一些重要单位、商场被焚,损失惨重。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6517部队奉命进驻温州,9日,6299部队又进驻温州,公开表示支持“工总司”派,武斗进一步升级。
  8月12日,支左部队成立“军联指”,成为温州临时最高权力机构。
  温州地区是“文化大革命”重灾区之一,1972年,批林整风时统计,因武斗死亡1018人。1974年“批林批孔”,又掀起一场武斗,王洪文亲自下令,捉拿“匪首”,真乃旷古奇闻。我在温州工作了一段时间,和干部、群众结下深厚的情谊,我一直深深地热爱着那片土地。现今,被“文化大革命”扭曲了的东西终于重现了真相真情。

  责任编辑:詹学伟
  来  源:《王芳回忆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6-9 12:45 , Processed in 0.0189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