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1004|回复: 0

我的教师生涯(1962-2003)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7-6-26 22: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里记述的是一位退休老教师的成长过程和他的人生经历:
2 q" R& c- G: Y  o0 h" @4 }; K# Z       初为人师 春风得意   (1962年08月至1966年05月)
) u  t( m) t# h% O0 \+ o; I- `% Z       十年困惑 朦胧度日   (1966年05月至1976年10月)8 V6 D( N' \, {+ [; b: {, ?" L, s
       党的阳光 催人奋进   (1976年10月至1983年11月)  Q2 i) m- R/ }, W( N" L5 ?* b
       时来运转 从政四年   (1983年11月至1987年08月)
+ |  I7 u3 C$ r# V! J, Q) q4 ~       走马上任 一十二载   (1987年08月至1999年07月)
. V/ |0 p- H: v! {, `+ r7 D: E       游离四年 无怨无悔   (1999年08月至2003年08月)
) k) l5 [/ D/ u& p8 s
6 Z. P" A, e/ a) {1 E; X
( s* J6 a  e  c8 O
6 o+ t  d6 W1 x( c0 R7 w初为人师 春风得意——! i% S" C( d/ t
& x: ~3 R+ K7 `4 C3 R% M6 L$ k6 ^

7 P! ~" z! t9 X% T, P7 A    我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急于工作的迫切心情,于1962年8月6日走出大学校门,告别我的学生时代,来到了延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龙井镇。我被分配到延吉县龙井第三中学校任教。
/ g2 b9 Z. H2 u: I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县城里唯一的一所汉族完全中学。校址设在河西街,位于龙门桥以西,东邻皮革厂,西与光新公社东兴大队相邻。宿舍和食堂设在龙门街体育场东门口附近,学校与宿舍两处相距步行有15分钟的里程。
/ [/ b, E3 u# {6 g  @) M5 i     当时学校已经放暑假了,值班领导教导主任陈青柏同志接待了我。由于火车托运的行李还未到,我独自一人在学生宿舍办公室里住了一宿。这是我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度过的第一夜——在办公桌上和衣而眠。  b' l* E1 f2 K5 y" Q$ \
     离新学期的到来还有两周时间,我在等待着开学上班的那一天。初为人师的我,怀有美好的梦想,喜迎春风,期盼着美好的开端…… 2 V0 L6 `0 a2 e2 m9 m1 H
' b/ e2 v3 J, R, B/ ?; ?
1962年8月20日上班的第一天,校长郎恩骏找我谈话,让我接任高中三年级毕业班的课。因自己刚参加工作,年龄又小(才二十岁),担任高三的课实在是不敢当。最后校长同意若有东北师大毕业生来校报到,高三的课,一定留给他,我可以暂时代课一段时间。那时高三学生年龄和我不差上下,课堂上“面对同龄人”的目光,我心里胆怯,情绪紧张,生怕学生不把我当老师看待,我是在“十分恐慌”中结束了我上任的第一堂课。我没有长期任高三课的思想准备,盼望着有人能接替于我,两周后匆忙地交给了新来的东北师大毕业的一位老师,我负责高一、高二两个学年的课。
5 y  F( H' w' Y) s3 Y: u     1964年,延吉县龙井三中更名为延吉县第三中学校(今龙井市第三中学校)。
9 r  W; }2 @. R 参加工作以来,直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我认真教书育人,与世无争,与人为善,不影响任何人进步和成绩的取得,从不惹是生非,人缘很好,在教职员工中享有“好人”之称。在学生面前,我从不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而是平等相待非常尊重他们,无论课上课下我总是热心地教书,耐心地辅导,诚心诚意地对待学生,故而得到了学生真心欢迎和一致好评。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参加工作仅有四个年头,在师生中受到如此认可,我心里真是好高兴啊!风平浪静,无忧无虑,恰似“春风得意”之时。4 P+ ~" f4 u+ [2 a

3 o- m+ R! R; `
' m+ N5 m+ E3 _, D1965年下半年,学校开展以阶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校领导安排我担任高中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这说明我得到了领导的信任。1966年上半年,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加强思想革命化”的活动已进入高潮。我当然是首当其冲,写“学习心得体会”、做“思想笔记”、学雷锋做“好人好事”,突出政治行动在前,班级工作很有起色。我不是机会主义者在抢风头,我是一个出身不好的青年教师,只有改造思想、表现积极,才能在政治上有所进步,这也是对一个普通教师必须做到的职业要求……! X4 X; J! R4 r. d, Q: l
' h  ]% ]1 {3 V+ B3 ]+ }- `8 }

: ^! _" M, k& h# V) r! `! I$ n* m3 I+ U2 z0 D6 Q7 L. g  c
我哪里知道?就在此时学校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校党支部书记召开各班学生团支部书记会议,在学生面前公布家庭出身不好的教师名单,让学生“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要像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那样,做到“内紧外松”(顾名思义)。此时此刻,我对“未来”只是“春风”一时,却又如“云团迷雾”百思不得其解。“云雾遮日”看不见途, 也看不见希望;“家庭出身”已成为我前进的思想包袱,不能自拔。
, q/ v" r" H( G/ D6 _! r+ t* K9 M& m( r

9 x& @8 R3 L. k1 ]7 C2 K, r3 e& C/ I4 D& c! e; N
十年困惑 朦胧度日——    4 i3 q! M1 Y* z+ ~: T! s5 n
; b3 r* I: E1 X8 t, B. n$ D

2 O: }* ~8 _2 t( F    1966年5月,我在云雾中,迎着急风暴雨,走入“那个年代”……& [- R4 ~/ M' Z1 O
     5月17日,校党支部向全校发出号召。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即将开始!5月20日,我给校党支部写信表示决心:“积极投入到火热的阶级斗争中去,让革命烈火燃烧自己,脱胎换骨地改造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
1 H; g- o2 n: _' z8 V     6月22日午后,三位教师联名贴出第一张揭批副校长郎恩骏(民主人士、州政协委员)的大字报,犹如原子弹爆炸似地人们震惊了,校内已无法平静,阶级斗争的大风暴终于来到了!
" h% J6 B" h+ p  `' `, [2 }# G6 P8 |0 k

% L2 l/ t" ?0 ^; {, k
1 F) u2 \1 \  r) `' l  1966年6月23日:4 J, }) }8 Y  G
    上午,校长阎广璇做《关于当前阶级斗争形势》的报告。  ' t) i3 F% \) }2 s
   午间,学生白文忠、郑东奎等人找我为他们抄写大字报(当时,我所担任的高一(2)班是全州“朝鲜语试点班”。为了让汉族学生学习朝鲜语方便,编班时特地安排20多名朝鲜族学生插入此班。这些朝鲜族学生总是喜欢我给他们抄写大字报)。
# i$ B; j' z/ B: H9 u) z- `2 R    午后,产生一场风波:有人组织高三(1)班学生对高一(2)班进行反击,布置高三(1)班学生对我进行跟踪盯稍; 贴大字报质问高一(2)班学生:“你们的幕后人是谁?”——我真的被惹火烧身了。) \) u- D, q+ h5 U2 L/ o: c; U1 P5 B
     就这样,震惊全县的“6.23事件”在龙井三中校园里发生了。( l% H$ F& |5 v+ _) x

, n( P# g8 c8 j. H7 L, T: l' V+ P: T7 `7 r/ R4 o# Z
1 Y5 V2 B$ l# ~3 C2 H% S7 @
当天下午两点三十分,反击和围攻开始。声称要“坚决揪出暗藏在三中的反革命分子!” 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要同自己家庭划清界限的、要进行脱胎换骨改造的青年教师,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是可想而知。我真的傻眼了,吃不下晚饭,心在颤、腿在抖,我浑身无力地走回独身宿舍,躺倒在床上彻夜不眠。我是出身不好,可我是真心革命的呀!没等我脱胎换骨得到改造呢,这又成为“反革命黑帮”了……
9 z" g" h& _* N) }- X     我委屈,我难过,我痛苦不堪。后悔自己不该抄写这张大字报……
2 b! U! n) _/ p$ Y, E0 x9 [3 T    几天来,阴雨连绵。 今夜又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此时此刻, 我真想大哭一场。我要向公众申明……然而,我找谁去叙说自己的清白,都是没有用的。冰冷的心,被泪水浸渍着……
/ L) `0 g% t  O! x' N  i/ K- A  O$ B" ]0 b4 g5 w
( S  ^" N* @" {7 R- a) w0 V1 O
第二天6月24日,全校都在关注着“幕后人”是谁?何时能够“揪出”……
! K3 U1 S" v* A+ }  M% V     校党支部书记找我们班学生,进行个别谈话。说穿了,就是要发动学生揭发我这个胆小怕事的班主任。学生们纷纷跟书记说明情况:“我们老师没有参与大字报起草,当时他不愿意抄这张大字报,是我们硬让他抄的,他啥话也没说。他对班级同学很关心,平时表现积极,我班学生们都很拥护他。” 书记说:“他(指我)啥话没说,不一定骨子里没问题。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时,有的右派也是啥话没说,最后还是定为右派。他出身不好,是否对党有不满情绪,你们要注意!”书记的这句话,就是党支部的重要指示。
& c% a/ G& {( U8 H7 E1 w2 c
2 p7 ]9 z9 l! F" H7 P# X6 Z$ m/ l" m) l( C& o3 I$ \6 F  C6 P

6 O, V% B+ c9 c0 {" c. o紧接着,支部委员(高三.1班主任)发动全校师生写大字报,全面揭发检举我的“问题”。当时,全校几乎所有的大字报,已经对准了目标——向我“开炮”。 这天中午,高三(1)班的学生由班主任率领,在党支部门前敲锣打鼓,高呼革命口号:“誓死保卫党支部!”“坚决揪出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口号声,在整个走廊里回荡。 高三(1)班班长向党支部书记宣读《决心书》,并把用大红纸写成的《决心书》贴到支部办公室门口的走廊墙上。接着,又是一阵口号声。自然组办公室和党支部办公室仅一墙之隔,我听得清清楚楚……
. k$ N1 y6 S7 ]3 u    一声声口号,好似一支支锐箭,刺伤了我的心。年仅24岁的我,原本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如今又成了“过街老鼠”,处于“人人喊打”的地步……真可悲!
1 D2 L4 E% Z# C  a* h2 ]( P
) G" V( f/ o' ]2 s; X3 F4 f; L8 y3 g# X0 W# I% p

5 F5 O$ y  V% I% y 从6月23日中午,到6月30日工作组进校,在这段时间里,组织上没有任何人找我谈话,也没有接到任何组织处理决定,我也没有找任何人谈话。因为我“骨子里”什么样,自己心里明白,没啥可怕的。但心里还是没有底,在那“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年代里,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受到冲击或定个什么分子,这都是难免的。可又一想,事已发生,后悔、害怕、忧愁是没用的,自己要想得开一些:这叫“惹火烧身”,“真金不怕火炼”,“革命要经得起斗争的考验”吗……
% c' C' M' U  J; X# b3 n4 e! y; E3 V3 ^& L0 |, P

- [: _+ W) Q$ z4 g0 x( P0 e8 e6 m; _. h+ I
  在没有发现我有什么问题以后,火力开始集中到教研组长身上。有人造谣说高一(2)大字报底稿在自然组“转了一圈”,最后由“组长定稿”。说什么“自然组是个大黑店”,真是无稽之谈。当时从支部委员李某的思路来看,自然组是“落后”的教研组,年初的时候,党支部曾经派李某在自然教研组蹲过点。可见,在运动初期斗争的大方向还是有人在左右着,并不是群众自发的。后来…… 实践证明:“相信党、相信群众”是正确的。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出现问题,到任何时候都倒不了,即使受到冲击,那也是暂时的。$ B2 A1 y. u- |" {0 I3 C
   现在回忆起这段历史,觉得在“那个年代”里,受点冲击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它能锻炼人成熟。常言道:“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天然生长在岩石缝里的树木耐干旱”就是这个道理...... 1 V* d$ v* ^) F/ Y8 q$ \1 y4 o
- P7 P, k- |  k! ^% D
' _! ?3 J1 S# k' {# T+ ^+ k! D
“运动”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是“1957年运动的继续”,一段时间就会结束,学校不久就会开课。然而,一个月过去了... 两个月过去了... 一年过去了... 两年以后才复课…… 那时,学校 “读书无用论”盛行、“无政府主义”横行,使“复课闹革命”难以进行。特别是1968年到1970年这段时间,学生不愿意上学读书,上学来又不愿意听课,听课的又没有几个人。到1970年,毕业生有“四个面向”,情况就好多了。上学的人多了,听课的人多了,可是真正认真学习的人并不多。  N. R4 Z0 N4 L7 r3 [; c, r

" G4 a. W( y- F0 p2 f# {9 ~3 M  z# `( g& b
在那个年代里,困惑使人们思想混乱,精神受到摧残,有时甚至是神经兮兮。一天晚上,全校教师开揭批会,我正好坐在军宣队小战士的对面。小战士的眼睛一直在盯着我,严肃又冷酷,时不时地向我发出冷笑的目光。此时的我不敢正视前方,刚好低头回避,恰在此时,小战士立即拍案而起:“有人在会场上极不严肃,瞅着我嘻皮笑脸……你笑,我也笑!这是两个阶级的笑!”我懵呆了; 我没有“笑”哇!不是说我吧?我回头一看,彭某某在我身后正瞅着小战士发出微笑。彭某某出身富农,年龄大我十几岁,妻子在发电厂工作,运动初就被打成…… 原来是说他。吓我一身冷汗。
8 N8 x7 J: \, y" {$ q* K, D9 g) p7 W! c& O) X% q, H
' R. O" Q- ?  f4 u* W: a# B+ T# r
% H& y. D' c0 }3 c6 J3 x
1971年8月13日,我妻子生第一个孩子。学校还在放暑假,到第七天新学期开学了。为了工作, 我没有在家护理妻子,而是照常上班去了,早、午、晚三顿饭,我还可以照顾。不过,开学不久,我班一名学生 “出事”了。) Q; q. F* ]0 ]
     他叫王建明,家住三峰洞采石场,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乘火车通勤的。那天,他照常背着书包坐火车到龙井火车站,下了火车没有去学校,而是和外校几个学生到海兰江抓鱼去了。在江边发现一头刚被水淹死的小猪,有个学生说:“这头小猪我们把它拖上来,刚淹死不久,能吃……”于是,他们几个人就把这头小猪抬到北新街一个学生家里,扒了皮……这件事,被邻居发现了,当作一件“破坏农业生产”案件,给告发到街道派出所。一个才15岁的孩子,被以“偷盗”嫌疑,“破坏农村发展养猪事业”等罪名,被刑事拘留。
- g( O2 o; w7 f" G
: A# r9 [% b- O# _) ^* m
6 f4 k4 F/ L$ G; T$ U
9 y, W+ p3 b2 w- w$ u& x- j% H! w# ^1 \ 我责无旁贷地出面协助公安人员处理此事,每天早晨顾不上妻子和新生儿,就匆忙而走,晚间很晚才能回来。连续有一周的时间,勘查现场、走访四邻、调查当事人平时表现……都不能说明王建明有“偷盗”行为。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能干出“偷猪杀肉吃”呢?但是,谁又能说明他们不能干出这件事呢?最后查明:是拣到一头淹死的小猪。' h. ?: {  }8 m9 O* _
; a% `- w. i0 h' m, I, K5 {

/ N' N  D+ Z& a
' Y' R' u# r/ O: r- _1973年9月11日,我妻子生第二个孩子。正赶上教育出现小回潮——“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的好势头。1 f; l. I! x; e% k
    1973年10月10日,是延吉县三中建校二十周年纪念日,学校准备搞大型庆典活动,要筹建一个教育成果展,我又责无旁贷地参加筹建工作。那时候,学校没有美术教师,能写会画的人少,我是物理教师,又是教研组长,不仅要有一定数量自制教具的任务,还要布置、美化展室,写写画画。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打夜班,星期天不休息,这一忙,又是一个月。这一个月,又正赶上妻子坐月子,“好事”又让我遇到了。我真感谢妻子对我工作的支持,她没有任何抱怨……可真的苦了她了。
+ Z+ l' a9 r( [7 G) I  t7 d; L3 F" t% {- K6 \
/ Y0 e% U; W5 [$ c4 {9 I* O
    在那个困惑的年月里,给人们带来一丝希望的“小回潮”——没有多久,又被“反潮流”给扼杀了… …( r9 N- I+ @3 p) K% `! n
1 U2 z0 u3 Z- \% q( O
     1976年初,运动仍在继续。  x9 s& t3 H9 Q& ?  i$ c
     还需要多久?是七、八年再来一次,还是……
2 T* j: Q2 c, ?     人们无法预料,未来会是什么样。, [% f% q! h! u, ], d9 @& E
     人们在思索着、期盼着 ……7 V0 }8 X. |0 x

8 I+ A/ [' d" z% q! ~4 x5 X9 _8 r5 J: f( x
( S" e! w" p  m
党的阳光 催人奋进—— ! ^$ \9 z* p5 a$ W# k, ?
3 g6 x+ v& m+ p7 O7 n

8 C' t" x5 q  M# A: A8 z4 `+ d    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个年代”会结束,人民获得第二次解放(思想解放)。5 _6 z8 }9 ~1 P6 [6 [1 S5 C+ S; t
更使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出身不好的普通教师会在这以后获得政治上的进步。
0 P9 v8 g$ y8 |5 B$ m. j   这真是:拨乱反正见天日,阳光雨露得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拨乱反正,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我同广大教师一道,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 ]5 _; v' x  T
   此时的祖国大地,正是:阳光普照,万物复苏;雨露滋润,生机盎然。
6 o% W  l5 \6 D* n# ~$ N, R& }4 z7 I( P' O# h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人开始走进了一个新时代。
* Q! S/ K3 G& I1 m+ v/ h   时代的发展,催人奋进;生产力的解放,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 ~4 x) \3 z; `+ [& `! X
    我乘“时代列车”,前进在“希望的田野上”……
# x( \3 _9 V: A7 ?- w    我勤奋,我拼搏,我“耕耘”在“教育”这片沃土上……
0 J3 l+ P: s5 b9 s/ d9 W7 p+ Y. y. F
2 ~7 P- J) i3 I1 }  l( T2 P4 f

: S5 L- @2 m+ p0 b 1976年11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主动创办了《理化园地》黑板报,每周1-2期,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集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艺术性为一体,吸引很多学生;我还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科技讲座活动,每月一次,如《宇宙奥秘》、《人造地球卫星》、《物理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科技与未来》等科普知识;举办物理实验演示会,对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有趣实验、科技小制作都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浓厚兴趣……
, R" S$ b% \3 P5 x' w- X
: m1 }- L# |8 L& V9 M( [3 ?
/ F8 V1 k# d1 j- F. c; W# @
5 H) |5 @4 r! r- V' }1 J4 y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我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积压多年的历届下乡知青,纷纷找我辅导物理,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每天我都要为很多往届毕业生解答物理问题,直到夜间12点以后,学生才能离去。有一次,72届毕业生景爱民来我家里,疲倦的我竟然在辅导中打起瞌睡……8 p+ Y# _5 g* F- r* @
* f5 W, R5 H# t4 y5 ]$ }
, S- }# |; e6 m6 f

- O8 o* D( r3 `5 N& Z! l+ i! E( ^1977年底至1978年初,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县和全州物理竞赛,进行强化辅导:除正常教学外, 每天夜里10点以前,都和参赛学生一起解题答疑,回家后还要准备第二天的辅导材料……   
% {' q' f9 q, S9 P% C& U0 C& N) n7 g    1978年至1979年,为迎接我校首届毕业生参加全国高考,我每天都早来晚归,星期天、节假日也要奋斗在高考辅导第一线…… * ^: H$ l: W$ u& V0 W
    1980年, 参加全县和全州电化教育成果展,我费尽了很多精力和时间……
( d: J% v! R% b/ x1 Z, y
" Q9 E+ Q  ]' h. y4 W2 z2 m3 o' {  G, D# i
这些付出,均是无偿奉献,也是自觉自愿的。当时,改革开放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各种陈腐观念仍然严重地存在着。分配制度仍延续着“少干不少得,多劳也不多得”,除工资以外,无论你额外做多少工作,都没有任何报酬。对此,人们并没有任何怨言……
: ]; k3 P+ q# `5 ]! E5 g; r# e  M% }8 @7 g6 g: e7 Y2 u

* A3 o: S" _+ M) u+ J" g( Y这些付出,均是无偿奉献,也是自觉自愿的。当时,改革开放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各种陈腐观念仍然严重地存在着。分配制度仍延续着“少干不少得,多劳也不多得”,除工资以外,无论你额外做多少工作,都没有任何报酬。对此,人们并没有任何怨言……/ Z. D/ N- `/ ?$ l& D, |' J
% W# W5 G5 E+ q9 W
9 I( _5 h, S6 c* X# N9 p# F3 m2 O

6 F) R- `. e: J; P. v 阳光雨露,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8 _& {  q6 t+ J8 U
    辛勤付出,使耕耘者获得无限希望和喜悦:9 x. ^8 a. f2 _6 m8 K9 n/ w8 L0 ~
    1977年7月,我被评为延吉县优秀教师;
5 R2 V5 [1 H. G( U) c' d8 b; }    1978年参加全县和全州物理竞赛,均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j  i2 y) h( _8 c
    1979年,我所带的班级高考成绩突出,列全州各县市榜首,物理学科高考平均分排为全州前列;  \& _2 F: m% c* G
    1980年2月,我被评为延吉县劳动模范,应邀到老头沟、开山屯等地作巡回报告;' ?- p  U0 L) \8 r" ^6 ^8 V$ n
    同年7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 a2 d* p3 g. ~: x: h- b

+ E! @/ x- V; e4 R+ F. ~2 ]0 m8 V  r2 f6 M5 A9 h
! r1 r7 v+ d3 j4 Q
在职务上,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极平常的我,会于1979年9月任延吉县第三中学的副教导主任、1983年10月提升为教导主任、1983年11月出任延吉县教育局副局长职务,这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深深地感觉到:这若是在文革或文革以前的话,我根本就不可能被人看中;也不是我有什么水平或有什么能力,而是有福气——赶上了一个好时代。1 z# b  l' ?! \6 g% J# I
    本来,我,还是我。一个极普通、极平常的人,入了党、当上了中层领导,包括我自己在内,在人们的眼里似乎有些突然。然而,在我周围的同志中,大多人都为我而高兴;但,也有些极个别的人对我的进步很是嫉妒,跟我有些“不悦”,似乎我做出了“对不起他的事”或者“我不如他”……
% c0 G+ h- q& o" l" C1 g
% ]- @; X$ g6 q/ |( [0 C! ^8 I8 C5 X- V4 P2 w/ X- v+ _/ H2 {% R' n
这是我第一次遭到别人的妒嫉。我没有任何骄傲的资本,更没有任何飘飘然的意思和举动。我只觉得“我能被认可”就很不容易了,没有任何非份之想。再者,我是一个很朴实的人,不会跟领导套近乎,更不会拉拢谁,也不会打击别人抬高自己,我从不去影响他人的进步和成绩的取得,与世无争,更不会做出有损于他人的事……
" W" G  r; {1 [! I
$ h" {/ x! r9 X3 q) b5 \, M# i( ], z: F% K- _, ~; ?7 G9 C3 }/ @; c/ G

8 C& ?4 [+ N' X 自打我所带的那个班级高考成绩显著以来,延吉县第三中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就高涨起来。和龙、安图、汪清、敦化的考生也纷纷来校就读。1979年暑期过后,我又新带一个班级。当时龙井镇内,广大学生家长凡是有“门子”的也都“挖空心思地”把他的孩子调到我所带的班级里来——我似乎“火”了起来!
, d7 `3 \" Q4 F/ t
( G  z" c; l3 b; U" r3 M9 `! O/ q$ a) C  u/ N  a; a% t
刚接任高一新班不到一个月,我又从班主任的职务撤了下来,当了分管教学的副教导主任。开始任教导处副主任的时候,我是有点不适应,似乎觉得这个角色不该落到我的头上,更是接受不了个别人的嫉妒。“性格脆弱”的我,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感到很不舒服,自己也不够坦然自若,想得很多……! R1 \% y- c8 A5 A+ @8 S- K5 i) T
后来,我才明白:任何时候,在任何人群中,都会出现嫉妒互不服气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应该有这种承受能力才对,否则,将无法工作,也很难取得进步。实践证明:工作谨慎一些是对的,想得太多是没有必要的。事情都是这样:当你不在意这些时,当你真正进入自己的角色时,一切就正常了。
3 k8 [/ H0 Y; Y6 o
  l# S8 _6 o- k
' ?- |; ?! r) u/ T刚任教导处副主任的那年,大约在11月初,校长让我带领各学科骨干教师,到长春东北师大附中听课学习。我利用这次机会,认真地听一些不同学科的课,掌握其各种教改信息,分析、归纳、总结师大附中当时的教改形势、教学特点、主要成果等。回校以后,我又总结了我校的教改情况,对比外校,找差距,提出整改方案(措施)。归纳出几条,每一条都有理论依据和具体实例,在教师大会上发表。新上任的副教导主任,发表教改意见,备受人们关注。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平时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极普通的我,竟然能讲得如此“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有说服力”,又很实际,具有指导意义,使人听得入耳——自我感觉“良好”。打这以后,我感觉到自己才真正地走进了“角色”。  z0 g3 G" M7 I1 q8 ?7 X6 l( |1 W
4 I( b9 f2 X# S$ Y

; ^' P& |  G6 E/ j' ^  I( S+ D 在伟大的时代变革中,凡亲身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都感觉到了时代的呼唤!可以说,时代哺育着我们,时代更需要我们去奋进!我是在那个时代里懂得了忠诚和勤奋是人生的真谛——忠诚是人生的美德,勤奋是人生的本分。在我的教师生涯中,这是最难以忘怀的岁月——催人奋进的年代
7 w+ T$ M1 s& v0 G5 a' g) p- V; H2 L
" Q, j9 C% P8 F3 V; f- M1 F

7 ^% W+ h5 ~5 [& g2 T0 R" [时来运转 从政四年——
( e) K* u  b2 _+ ?  i1 |   
1 ]  P$ R+ @* |% _' \: ^    1983年10月, 我被提升为学校教导主任。接着又于当年11月19日,被正式下令出任延吉县教育局副局长职务。一个极普通的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竟然进入政府机关,当上了一个县的教育局副局长,成了一名开革开放后首批从基层单位选拔进机关任职的领导干部。
6 D1 S3 p' |( \   时任延吉县委书记对新任局级干部都进行了个别谈话。找我谈话时间是我报到的前两天,中心大意是:延吉县是朝鲜族文化发祥地;抓好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这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局机关的重要作用、希望和寄托。十分钟的谈话,感受很深,至今仍记忆犹新。
8 q- T8 _. _6 h9 d0 S, e
4 y( Q" G+ B6 u+ ]% [
  J- ]& Q9 y4 F/ J; w, k/ s4 u; A当时,我的心情非常复杂,可以说是“既喜又忧”:喜的是——职务的晋升,标志着上级党组织和地方政府对我的信任和重视!忧的是——这将严峻考验我能否胜任这一新的角色,能否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从情感上讲:做为一名教师,我非常留恋教学工作,离不开三尺讲台,更离不开跟我一起成长的学生们......7 F6 T& G3 h# O# X7 V7 ~

' l+ `( ~* x# ]
+ G7 b+ i  k8 w# x! p3 e# O. z
* V& ]$ p2 \0 V6 M' Q7 {0 R对于我来讲,由一名普通人民教师提升为学校的中层领导,是一次从学生管理到行政管理的飞跃。而作为一名常务副局长,这是多层面上的行政管理问题,社会性很强,不同于学校教学管理……
- Y7 }3 B; z; d" G     应该说,我在教育局工作期间,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政领导干部的工作性质、素质要求等方面,有了基本了解和掌握,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向社会大舞台”,使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初步认识,这对我在事业上取得进步,又是一次飞跃。
% b8 H% D8 W" `$ j5 ]- ?8 _
& F4 |9 K" f; N& S# }! G0 U. l7 A
. [, D( C: ~' U2 {! y4 |& Y: T/ T 我不是能人,更不是强者。我是靠忠诚和勤奋成长起来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是这样,在局机关也是这样。1985年以来,在普教科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点抓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培养验收骨干、制订普及初等教育工作方案,建立县包乡(镇)、乡(镇)包校、校包学生的岗位责任制。坚持对每所中小学都要进行面对面的指导,由于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逐乡逐校落实责任制,结果在省州检查验收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名列全州之首,受到了州政府的表扬(1987年龙井被评为“教育先进县”)。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抓好全县办学体制的改革,搞好四乡(三道乡、八道乡、白金乡、朝阳乡)两村(太东村、龙水村)的试点工作;分期分批举办教育理论、学校管理、校长负责制等各种类型培训班,召开教学研究会、教学改革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在学校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很好的成绩。! O# w$ w; E; V2 A% |( P, W

' m* A" T: |8 K/ q% r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也在其中,分享了这一劳动成果,曾连续被局机关评为先进工作者。
0 y) t  i8 N; H5 h% W    由于工作的需要,1987年8月我被调到州直属教育系统一所中等学校。
. f/ ]9 j+ H: Y5 i' |/ s! s! Z7 x3 r) Z* y, C3 Y" R

; @7 i( N+ H! z' Z
0 K- l& D; Q( v1 p  F, i- k6 p7 Z  这是一所为全州培养汉族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县团级单位,1982年在敦化县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校址设在敦化市 。   9 ~" d) x+ N0 x, i8 C  i
    1987年上半年,我去延边第二师范学校当校长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一天晚间,我的一位学生特意到我家里,告诉我说:“老师,听说你要调到敦化去,无论如何你最好不要去二师……”他是龙井三中74届毕业生,他的妻子是和龙县民办教师,1985年考入二师,成为一名民师班学员。他跟我介绍了该校的一些情况,最后还是劝我说:“我说的都是实话,你去那里肯定受排挤,你又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适应不了那里的环境,你也很难扭转局面,除非带几个心腹进去……” 说得我心里一阵发凉,感到工作难度很大,去了以后肯定会遇到很多麻烦。
" A3 h$ Y& h6 H7 [/ @+ \1 s- N8 M6 W% d: F2 ^; G* v

0 D9 r& g/ H' c9 o% S! d+ g
0 s# `5 D$ {  k" d9 e
  C5 v. B. c0 Q, d# h- h/ z) Y& B4 N
   时隔不久,长安乡一位小学教师受他嫂子的委托,专程来龙井劝阻我“不要去二师当校长”。 这位小学教师是二师毕业生,分配到乡中心校工作,他嫂子是我72届一位学生的表妹,在长安中学教书。她听说,延边第二师范学校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工作不好开展;又听说我去当校长,去了可能要受苦遭罪,于是就委托小叔子来给我介绍情况,不希望我调到那里去工作,担心我会栽倒在那里出不来......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又一阵发凉。
1 p! x% _( z/ M6 W" w$ o; x% P# o0 |% L
; X! s6 F9 v: z. ]. @

  }0 r- l0 |2 i, x# i2 K 那一年的6月,中央讲师团派往延边的支教成员胜利完成任务,即将返回北京。讲师团的成员主要来自团中央和铁道部,安排在龙井教师进修学校一部分同志,还有一名搞美术创作的分配到延边二师,团长是铁道部姓王的一位老同志,人很实在,不善言谈,很少开玩笑,是位比较严肃的老干部。因为我在龙井教育局分管普教,和王团长接触较多,在他们即将撤离的时候,王团长意味深长地跟我说:“听说你要到延边二师去,那里很偏僻,也很艰苦呀!近几年新分配去的大学毕业生一年内就调走二十多个……” 说到这儿,往下他啥也不说了。我对王团长的话,考虑很多,我去了以后工作肯定很难开展。思前想后,我还是不去的为好!
4 @2 h7 i$ h. Q4 U  }8 w4 }% v) i% C# I9 }- c  n

  ]) L1 k5 ?% b6 r9 g
9 w; @# a7 S% U$ ~可是,组织上已经决定了,我还是服从需要的好。是吉、是凶?我顾不得这些。硬着头皮等待州里任命令的发出......    尽管“头三脚难踢”“万事开头难”——现在看来,我从龙井调出前往敦化赴任,是正确的。
& x5 _8 w( z# O' u; S7 d% g8 U6 s5 o- s& E
# b; s& @5 h: x4 L; ?

. I& M" b: e* ~  {. w8 [" U: Z8 j1 ` 这是我的教师生涯的最后一站。    年年岁岁,日日月月,一十二个春秋——我有成功的喜悦之情,也有失意时的沮丧......在那些难以忘怀的岁月里,我被一代中师生的风采所感动,也被同事们的努力拼搏所激励......- c% L( M. w5 ?! @6 Y, m
3 A! Q' G! l' B& I! o
     由于我语言的迟钝、文字的匮乏。在电脑桌前,无论我怎样敲打着键盘,移动着鼠标,也显示不出我要表达的字眼......5 F: ?# P/ a* w6 \* ~

# R. L0 F5 W' U4 N* N, v: K     ——这些,随着时光的推移,早已成为历史的过去。留给我的记忆,已变成了人生的领悟:忠诚和勤奋是人生的动力资源。
: A2 X; e# P1 M/ V+ C- v: a$ k) }8 ~- }. U( g! z& O
% V/ S9 n/ ^$ ?# Y7 A. U6 h' }
8 K4 E0 X3 R, w; e7 m
结束语——   有人说,人生一世好比是太阳的“日出日落”——有早晨和傍晚之分。青年人好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富有希望;老年人好像是傍晚的太阳:夕阳西下,余辉映天,晚霞红云,大有夕阳红之美。我说,人生一世好比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有四季之分。青少年时代是人生的“春天”: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富有朝气和美好的未来;中青年时代是人生的“夏天”: 干事业,像夏天一样地火热激情; 中老年时代是人生的“秋天”:有喜庆丰收的愉悦之情, 更有深秋的凉意之感; 老年时代则是人生的“冬天”: “室内”温暖如春,“室外”冰天雪地;家有温馨之情,何惧严冬之寒。
! W4 I- j! r* E    我的人生“春天”,与贫穷落后、饥寒困苦同伴,与孤陋寡闻、愚昧无知共行,这并不夸张,它无法同现在的青少年所处时代相比。出生在抗日战争年代,解放初期“恰同学少年”,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走进青年时代。我知识贫乏,头脑简单,反应迟钝;但我不挑剔,不怨天,不忧人,只知奋进。是“那个年代”激发了我的求知欲,给了我“任劳任怨”的性格,增强了我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和爱党爱国的民族魂,是党的教育和培养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力量。    我的人生“夏天”,与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同伴,与健康成长、事业有成共行,这并不是自我吹嘘,这是祖国的呼唤,时代的指引。像我这样岁数的人,党给予同样的教育和培养,处于同一个时代的教师,都是这样工作的。我认为,夏天是春天的继续,也是我的人生追求,更是我对春天的回报。我为我拥有“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自豪,也为“夏天给予我的快乐”而满足。我热爱教育事业,我勤奋工作;教书——我精益求精,育人——我火热激情。+ C5 \) I7 ]/ [, A
    我的人生“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虽然没有辉煌业绩,但却拥有着美好的回忆…… 我没有什么资本,也没有什么水平,更没有什么能力,我只是个“幸运儿”有一定的福份而已,幸运和福气是我一生顺利的体现。我的 “忠诚、勤奋、善良”品格使我进步,我对人生的“认真”态度和“务实”精神使我“成功”,这是我的人生优势之处。优势有时也会转化成劣势,我的不足之处:正是由于“忠诚”超度——老实无能、“善良”有余——软弱可欺、“认真”过份——刻板固执。    我的人生“冬天”,则是对家的领悟—— $ k8 ~# W/ n, u0 f  I; \* g+ _
: s- z  C& P0 ^% e5 f. }, E

7 c9 p/ B8 ~, ]! ?' v' W6 m0 n/ P+ [' P, t# }" U" h6 D
40年的教师生涯:我的故事多多,感受多多,收获多多!最大的感受和收获,就是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教师”。    退休了:我的故事就是天伦之乐…… 最大的感受,是“人生路漫漫,天伦乐悠悠”!最大的体会是,懂得了“什么是家”。
  _9 q0 Z6 V3 y- z- s* R. ]0 L    家是血缘和亲缘的组合。    家是生命的源、爱的泉。
6 l* j3 m4 I+ y' N8 a- ^' ]( u    家——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根基。     家的组成——是缘分,家的延续——是传承。9 s# [6 h, F. i: Y
    家给人的启迪——是感恩和奋进。    家的全部涵义——是恩爱和谐、勤奋共建、幸福美满。1 R; @' S& {0 N# b) L1 N
                                     ——这就是我对"家"的领悟.; A; d% N! O& O- z7 Q: f% O, e

0 I9 p# i  d, Lhttp://tieba.baidu.com/p/855978150?pn=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15 18:00 , Processed in 0.1080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