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文革”时期,《青岛日报》有一些珍品。所谓“珍品”,一是发行量或者存世量稀少,物以稀为贵;二是套色印制,刊登重大新闻,或者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报纸。
我研究“大文革”时的《青岛日报》,将其中的十几期报纸划分为8大珍品。前面发的帖子,曾把这份报纸列为第5号珍品,现在修改为文革中《青岛日报》的第3号珍品。
第3号珍品的《青岛日报》,就是照片中的1967年1月24日的新7号,4版,套红印制。
这份报纸与文革的“动乱”有关,先简单介绍文革动乱。
文化大革命,又称“十年动乱”。可本人质疑“动乱”是否真有“十年”之久? 对这一问题,很多研究者发表了不同见解,先不讨论。
所谓“动乱”,有具体内容和标志,或者代表性事件。本人认为,文革的动乱,可以划分3个阶段,有3个高潮。
第一阶段,1966年6月至1966年9月,开始于6月1日晚播发聂元梓等7人的大字报,高潮是1966年8月18日领袖接见百万学生和红卫兵,标志为“破四旧”和“大串连”,砸毁众多文物,打死无辜,搅乱社会秩序。“大串连”一直延续到1967年2月才逐渐结束。2月以后的上访告状又形成潮流,但与红卫兵的大串连是两回事了。
第二阶段,1966年10月至1967年3月,标志为造反和夺权,高潮是1967年1月开始的“夺权”。
第三阶段,1967年3月至1968年下半年,标志为“武斗”,高潮是1967年7、8月间,也就是领袖所命名的“天下大乱”。到1968年下半年,全国武斗逐渐平息,可零星武斗一直延续到1969年的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