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40|回复: 1

陈丕显回忆  “上海紧急会议”罗瑞卿蒙冤

[复制链接]

0

主题

1260

回帖

468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687
发表于 2015-4-21 22: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自《陈丕显回忆录——在“一月风暴”的中心》

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65年12月10日,中央通知刚到昆明的罗瑞卿到上海开会。毛主席说,罗回来好嘛,全体参加会议的同志都去机场接他。由此可见,毛主席对罗瑞卿还是留有余地的。细心的周总理和邓总书记认为这样做会使罗瑞卿感到突然,提议让我和我爱人谢志成以“东道主”身份去接。毛主席同意了。我当时考虑,这次会议极不寻常,万一罗瑞卿问我开什么会,怎么回答呀?于是便请示小平同志。小平说:“你先不要告诉他开什么会,就说总理和我在住地等着他,到那里会和他谈。
  1965年12月8日至15日,中央在上海举行了一次“紧急会议”,解决“罗瑞卿问题”。这次会议实质上是林彪、江青互相勾结,在毛主席同意下“扫外围”的一个步骤,是“文化大革命”前夕一次组织上的“外科手术”,为清除对立面、“绊脚石”,他们向“彭、罗、陆、杨”开了第一刀。
  罗瑞卿同志建国后担任了第一任公安部长,并长期担任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警卫工作,他的精明干练,他对革命的忠诚是大家公认的,也很受毛主席器重。有一则轶闻说,1950年毛主席访问苏联,向苏联领导人介绍我们党政军负责人时,指着罗瑞卿说:此人外号“罗长子”,天塌下来他也顶得住。毛主席对罗瑞卿的亲昵和器重溢于言表。1959年,罗瑞卿在军队担任总参谋长,因林彪长期称病,军队一些日常工作皆由罗来主管。1964年的全军大比武受到毛主席赞扬,林彪内心十分嫉妒,感到罗对他个人是很大的威胁;加之罗瑞卿秉性刚直倔强,有些事情难免让林彪不愉快。我和罗瑞卿同志很熟悉,他在中央分工负责警卫工作,我在上海市委也分工负责警卫工作,彼此工作配合得很好。平心而论,罗瑞卿同志确实是一个很有能力,原则性很强的好同志,同时他作风生硬等缺点也十分突出,这引起一些同志的意见。毛主席在延安时曾送给罗瑞卿两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就是对罗这个人“原则性过强”等缺点的批评和教导。老谋深算的林彪就是利用一些同志对罗瑞卿的意见来大做文章。
  1965年初,已患晚期肝癌的刘亚楼在上海华东医院治疗,当时林彪、叶群也在上海养病。叶群曾频繁出入于华东医院,要刘亚楼“揭发”罗瑞卿,向林彪“汇报”。据叶群说,刘亚楼曾“揭发”罗要夺林彪的“权”等等问题,但刘亚楼这年5月7日病逝,事实到底如何,确实如邓小平同志当年所讲,是“死无对证”。
  1965年11月底,罗瑞卿在陪同毛主席会见朗诺后,曾说准备去苏州看望林彪,并汇报工作。罗把这个想法向毛主席作了报告。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毛主席却非常认真。毛主席说:“去看看好。要他好好休养,要养得像七千人大会的时候一样,能够做三个钟头的报告。”罗瑞卿到苏州看了林彪后就去云南检查工作了。
  毛主席这时重提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弦外之音是很明显的。七千人大会期间,在大多数人都在“出气”批评我们党工作中的失误时,林彪旗帜鲜明地支持了毛主席。他肯定了“三面红旗”,他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就是:“过去工作搞得好的时候,正是毛主席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凡是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尊重、受到干扰时,就会出毛病。几十年的历史就是这个历史。”毛主席看了这篇讲话后说:这“是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看了很高兴。”事后,毛还问罗:“林彪的这一篇讲话,你讲不讲得出来?”罗回答:“恐怕永远也不可能讲得出来。”毛主席要罗瑞卿转告林彪的这些话,意思很明显,希望林彪再像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那样站出来支持他。当然,林彪要整罗瑞卿,毛主席也就不会不支持了。
  但罗瑞卿没有听出毛主席的弦外之音。就在他去苏州看过林彪不久,林彪通过空军司令吴法宪紧急调了空军一架飞机到苏州,让他的老婆叶群带着海军一份诬告罗瑞卿反对突出政治的材料到杭州向毛主席汇报。叶群后来自己告诉我们,一共汇报了六七个小时之久。12月2日,毛主席在这份材料上做了批示:“那些不相信突出政治,对于突出政治表示阳奉阴违,而自己另外散布一套折中主义(即机会主义)的人们,大家应当有所警惕。”后来,毛主席就很快决定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要解决罗瑞卿同志的问题。
  这次会议是一次既神秘又紧张的会议,从12月8日开至15日。在会议开始前,周总理亲自宣布“不许记录”、“严格保密”等纪律。许多同志到了上海根本不知道要开什么会,连刘少奇都跑去询问别人开会的内容。邓小平、李井泉原来已在昆明,事先在电话里和罗瑞卿联系好在昆明碰头,一起去看三线建设情况。可是罗瑞卿12月9日到了昆明,邓、李二人已被召到上海开会去了。这次会议既不是政治局会议,又不是书记处会议,更不是军委会议,所以只能称为“紧急会议”。
  12月10日,中央通知刚到昆明的罗瑞卿到上海开会。毛主席说,罗回来好嘛,全体参加会议的同志都去机场接他。由此可见,毛主席对罗瑞卿还是留有余地的。细心的周总理和邓总书记认为这样做会使罗瑞卿感到突然,提议让我和我爱人谢志成以“东道主”身份去接。毛主席同意了。我当时考虑,这次会议极不寻常,万一罗瑞卿问我开什么会,怎么回答呀?于是便请示小平同志。小平说:“你先不要告诉他开什么会,就说总理和我在住地等着他,到那里会和他谈。
  12月11日,是上海初冬很阴冷的一天,天空一层灰暗的云霭,在去机场的路上,我的心头也蒙着一层阴影。我到虹桥机场去接罗瑞卿时,吴法宪也去了机场。大概是由于同机有一位空军师长一路“监护”,加上吴法宪一改平日低三下四的样子,罗瑞卿似乎觉察到有些不对劲,所以一上车便问我:“阿丕,开什么会呀,这么紧张?”我故意指了指前面的司机和警卫,意思是车上不方便讲话。同时又不能干坐着,于是一路上我只好东拉西扯地谈谈天气啦、庄稼啦,以及工业生产的情况。我和罗瑞卿很有感情,过去见面都很亲切、随便。那天我们一改往昔那种谈话方式,这更引起了他的疑虑。从机场到市区的路显得特别长,我也感到非常别扭。
  这次罗瑞卿没有被安排在他每次来上海都住的锦江饭店,而是安排在建国西路的一栋花园洋房里。快进城时,我只好说:“这次锦江饭店住满了,另外单独给你找了个地方。”下车时我才很尴尬地告诉他:“总理和小平同志在里面等着你。”我把满腹狐疑的罗瑞卿送进会客室,便转身到里屋,对面色凝重的周恩来、邓小平说:“总理、小平同志,人已接到了,我告退了。”总理、小平点了点头。
  这一趟接机就像演戏,我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事先我和市委主管政法的书记处书记梁国斌商量,对罗的住处采取了一系列保卫措施,拆下了门锁,在楼下铺垫了一些草垫子;在周、邓与罗谈话时,还不时让服务员和保卫人员送些茶水、毛巾等以观察动静,预备好万一发生紧急情况,立即采取措施。
  我参加了这次会议,与叶帅等人分在一个小组。整个会议没有让罗瑞卿到会,搞了“背靠背”。会上印发了李作鹏等人写的关于海军两种思想斗争情况的材料,对“八·六海战”和“一一·一四海战”以后罗瑞卿、萧劲光的表现进行了“揭发”,还有其他人的一些揭发。这次“批罗”,叶群最积极,会上发言,会下串联,忙得不亦乐乎。
  会议揭发了罗瑞卿的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反对毛泽东思想,反对突出政治;反对林彪,有个人野心和向党伸手;还有就是“不尊重老帅”等。这些问题,今天已完全得到澄清,纯属林彪、叶群等人无中生有,有意陷害,或无限上纲,或有意夸大的。可是在当时那个毛主席威望至高无上、林彪深得毛主席信任的年代里,许多人都信以为真,即使有些同志想为其辩护也无济于事,连罗本人都有口难辩。后来,他以死证明其清白,结果也只落得个“罪上加罪”。林彪之阴险、狠毒,就在于他很懂得抓对手的弱点,采用断章取义、无中生有的恶劣手法上纲到反对毛主席、有个人野心这样一个最能引起毛主席憎恨的高度,又使人家不敢说话。实际上就是“借刀杀人”。所幸的是,毛主席这时对罗还留有余地,毛主席决定“可以把问题挂起来,中国有很多问题都是挂起来的,挂几百年不行,还可以挂一万年”。他让罗先回北京,到北京再说。
  实际上,罗瑞卿从到上海起就开始被隔离审查了。
  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同志考虑十分周全,安排一些与罗熟悉的同志如陶铸、李井泉等去看望他们夫妇(罗瑞卿同志的夫人是后来到上海的),还专门要我和谢志成以“东道主”名义请罗吃饭。总理和小平这种对同志关心、爱护的精神,同林彪、叶群那种把人往死里整的不良用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按照总理、小平的指示,利用会议间隙请罗瑞卿夫妇吃了一次饭,但是由于罗瑞卿夫妇心情不好,这顿饭吃得极为沉闷。我深深地感到,他心里有多少难言之隐和委屈啊。
  会议结束后,周总理安排罗同他、小平一起回京。罗不愿同时登机,提前了半小时登机。12月17日,罗瑞卿夫妇与周总理、李富春等同志同机离开上海回北京,以后由邓小平、彭真、叶剑英三人小组负责审查处理。由于邓、彭对罗采取保的态度,尔后这也成为他们的“罪状”。
  罗大将军蒙难仅仅是个开始,随后而来的对老干部的折磨、迫害就更加残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60

回帖

468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687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22: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中的罗瑞卿是如何倒台的?

转自东湖之滨的博客2012-05-02 08:28


    罗瑞卿大将是文革前夕最早被打倒的高级干部之一。对于罗瑞卿的倒台,有许多说法,由于受主流媒体长期宣传的影响,绝大多数文章,甚至包括当事人的回忆都不够客观,认为罗瑞卿下台的根本原因是罗瑞卿与林彪将帅不和。其实,文革前的罗瑞卿与林彪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配合也是默契的。罗瑞卿之所以倒台,原因在于他为人太刚烈、政治敏锐性不强以及跟中央一线主要领导人走的太近,更重要的是他所处的位置对于发动和推进文革至关重要。

一、毛主席为什么要打倒罗瑞卿?
    毛主席要保证能够顺利发动和推进文革,铲除党内“修正主义”及“资产阶级司令部”,就必须牢牢控制住四个方面:1、军队;2、中央工作运转枢纽——中共中央办公厅;3、舆论宣传阵地;4、全国心脏——北京市。
    由于长期退居二线,这四个方面的关键人物: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文化部部长陆定一,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彭真,都与“修正主义头目”——中央一线领导人刘少奇等关系密切,而且配合默契。对罗瑞卿,刘少奇非常器重,曾公开说:我们的国防部长的接班人是罗瑞卿。【1】所以,要确保文革能够顺利推进,达到既定目的,就必须拿掉这四大要员。
    自1964年起,毛泽东主席就在各种场合大讲反修防修问题,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向信任的人透露或暗示了重点的修正主义人物,罗瑞卿就是其中之一。
    1965年5月初,叶剑英等老帅为一次军委会议准备了会议总结。因与会者要求由罗瑞卿做总结,罗便轻率地撇开叶剑英的总结,决定改由自己来作,并在会议简报上做了预告。叶剑英等人对罗瑞卿的做法不满,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对罗瑞卿的行为很是恼怒,开始秘密安排叶剑英收集罗瑞卿的材料。【2】
    据邱会作回忆:“一九六五年,大约是五、六月间,军委常委会在京西宾馆举行。会前,叶、聂两帅在休息室谈罗的问题。我进去时他们还在谈,我欲退出,他们却招手让我坐下,我听到叶帅说:‘他真是利令智昏了,人长、脚长、手也长!’聂帅说:‘坏就坏在手长上!’虽然他们说的那些话未指出人来,我的脑子一转,也就知道是指谁了。叶帅还对我说:‘我们谈的问题,你是懂得的,将来你会知道更多的问题,估计你已经知道我们是说谁了。我们还要给一些同志打招呼。’关于罗瑞卿的问题,叶、聂不仅仅是打招呼的问题,而是教导我们要与罗的错误作斗争。”【3】
    或许是政治敏锐性不强,或许是跟刘少奇等人太紧,一下子拐不过弯来,罗瑞卿对一些老帅的不满竟然没有一点反应。对林彪、刘亚楼等人的提醒和劝告也置之不理。甚至对毛泽东的言论和部署也当耳边风。
    大家知道,毛泽东在发动文革之前,有两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步骤。一是批《海瑞罢官》。1965年初,江青到上海与张春桥等共同策划,由姚文元执笔撰写了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于1965年11月10日在上海《文汇报》刊出。由于北京的彭真、陆定一等人对转载该文有抵触,结果被赶下台。二是江青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1966年2月2日到2月20日,江青根据林彪的“委托”,在上海邀请刘志坚、谢镗忠、李曼村、陈亚丁四位同志,就部队文艺工作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座谈。1966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批发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这两件事被认为是毛主席发动文革的动员令。
    然而,江青召开的这个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最初找的却是罗瑞卿。由于罗瑞卿的拒绝,未能如愿。1978年,罗瑞卿身边的工作人员就写道:“一九六五年十一月,江青多次给罗瑞卿同志打电话,纠缠不休,说她要召集一个文艺座谈会,请罗瑞卿同志参加。罗瑞卿同志十分反感,置之不理,使江青的阴谋未能得逞。当时,江青还要求给她发军装,罗瑞卿同志明确交代:军衣可以发一套,她没有军籍,领章帽徽不给她发”【4】。
    后来参加过江青部队文艺座谈会的刘志坚也提到:“江青先找罗瑞卿,要到部队开文艺座谈会,被拒绝了。在林彪捏造罪名打倒罗瑞卿之后,江青就转而去找林彪”【5】。
    黄瑶在1991年出版的《罗瑞卿传》中也写道:“江青曾找罗瑞卿,借口贯彻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要求在部队召开座谈会,以发动整文艺界。罗婉言拒绝。江青怀恨在心。翌年4月,她终于在林彪的支持下,召开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炮制了整人的‘文艺黑线专政论”【6】。
    罗瑞卿拒绝江青,使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受阻,同时,也让毛泽东更加怀疑罗瑞卿对自己的忠诚。很显然,对于毛主席的指示,罗瑞卿如果认为是错误的,可能不会执行或者打折扣地执行。可以肯定,毛泽东要发动和推进连政治敏锐性特别强的周恩来都不理解的文革,有罗瑞卿这样的大将挡在关键的道路上,是万万不行的。无疑,拒绝江青,让毛泽东更加坚定了拿掉罗瑞卿的决心,也加速了罗瑞卿下台的步伐。

二、毛主席是如何拿掉罗瑞卿的?
    然而,如何拿掉罗瑞卿,毛泽东则要慎重考虑。因为罗瑞卿跟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等一线的主要领导人走的都很近,与林彪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如果不采取策略就直接向罗瑞卿开刀,刘、周、林、邓、贺等都替罗说情,甚至结成保罗的同盟,那就不好办了。如果毛泽东不顾他们的说情和保罗行为,强行倒罗,那么他们会不会联合起来与毛泽东对抗呢?这里暂不说刘、周、林、邓、贺等会不会为保罗而结盟,单就毛泽东来说,他肯定有这个担忧。苏联的赫鲁晓夫被手下联合起来赶下台的例子就摆在那儿,这也是毛泽东决心反修防修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毛泽东说刘少奇是秦始皇,就可以看出毛泽东确实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于是,毛泽东决定各个击破。他首先找到林彪。因为毛泽东的目标是发动文革,最终打倒刘少奇,他需要林彪的配合和支持。
    为此,毛泽东曾多次派人向林彪传达了自己对罗瑞卿的不满。但是,林彪多为罗瑞卿开脱。
    1965年11月上旬,毛泽东再次派叶剑英去苏州,向林彪传达他的指示,说不要再保罗瑞卿了,再保对你没好处。叶剑英话,被躲在在屏风后面的叶群和林豆豆全听到了。毛泽东明确要求林彪对罗瑞卿的事情表态,林彪藉口身体不好拒绝了。【7】
    毛泽东派叶剑英去拉林彪,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是, 在11月30日,毛泽东叫秘书打电话,将在江苏太仓县农村搞“四清”的叶群从太仓召到杭州,想就罗瑞卿与林彪的关系问个究竟。【8】
    这让政治敏感性特强的叶群诚惶诚恐,不知此去是祸还是福。由于林彪不仅是罗瑞卿的直接领导,而且与罗关系十分密切(罗的总参谋长就是林彪这个国防部长提名任命的),所以,如果罗瑞卿真的出了问题,林彪受株连的可能性最大,即使不被人指为同谋,也要负领导责任。1965年5月的中央军委会议上,由于罗瑞卿撇开叶剑英等老帅而自己作总结报告后,毛泽东就迁怒林彪,申斥了他的“不抓大事”和“放权”行为。【9】更让林彪和叶群寝食不安的是,以前一些重要负责人向他检举揭发罗瑞卿的材料,都被他给压下来了,一直没有向党中央和主席汇报。【10】如果被人检举出来了,这可是违犯原则、包庇罗瑞卿的铁证,搞不好会被打成罗瑞卿的同谋呢。
    为了摆脱这一被动局面,证明林彪并非罗瑞卿同伙,叶群与林彪商议赶紧向主席汇报被他压下的别人向他揭发罗瑞卿的那些材料!于是,在叶群去向毛主席汇报时,林彪将那些材料让叶群带上,并附了一封给毛主席的信:   
    “主席:有重要的情况需要向你报告,好几个重要的负责同志早就提议我向你报告。我因为怕有碍主席的健康,而未报告。现联系才知道杨尚昆的情况,觉得有必要向你报告。为了主席有时间先看材料起见,现先派叶群送呈材料,并向主席作初步的口头汇报。如主席找我面谈,我可随时到来。(林彪   时间11月30日)。”【11】显然,林彪是在为自己压揭发罗瑞卿材料的事进行开脱、辩护。
    临出发前,林彪特意向叶群交代,只交别人的检举材料,你不要说罗长子的坏话。【12】
    叶群到杭州后的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就见了她。
    起初,叶群按照林彪的吩咐,只向毛主席汇报“四清”工作。后来毛主席主动谈到罗长子。毛主席说,听说罗长子有事不找林彪。叶群说,林彪长期在外休养,具体工作叫总长多请示其他老帅,罗长子和林彪也就通气少了些。
    毛主席还向叶群具体问了罗瑞卿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总结发言和五级干部定级名单,说也不是军委主席嘛,也不是军委副主席嘛,党内也不是政治局委员,怎么由他做总结发言?听说有的老帅组织了一个班子,准备了一两个月的总结发言稿,怎么不让这几位老帅发言呢?听说罗长子的总结发言事先没有经过军委其他领导看过?大将也不只他一个嘛,现在许多老帅和大将怎么没工作干?怎么都养起病来了?党政军的工作难道就靠罗长子一个人干?毛主席还问,报到中央的军队五级干部定级名单上怎么连国防部长的签批都没有?【13】
     叶群听了毛主席对罗瑞卿的不满谈话虽然很紧张,但开始时,她还是牢记了林彪莫说罗长子坏话的吩咐,照实说了具体情况,说林彪不怪总长,是林彪让总长大胆管的。
    毛主席听了叶群的话很不满意,说叶群是有话不敢讲。于是,毛主席改变了谈话策略,直接批判指责罗瑞卿,说他早就讨厌这个罗长子,开国大典那天,上下天安门的路线,非要他说了算数不可,我走一步,他跟一步,路都是他定。实际上他是要“炫耀自己”、“出风头”,从那天起我就讨厌他了。毛主席说罗长子限制了他的自由,他当公安部长,我真受罪,后来幸亏他没有继续当公安部长了。正当叶群听得胆战心惊的时候,毛主席话锋一转,说罗长子这么狂,发展下去,很危险;罗瑞卿这个人“将来有野心”,要篡党的接班人刘少奇的位置。【14】
    这些话着实让叶群吓破了胆。如果罗瑞卿是想篡夺林彪国防部长的权,林彪理所当然不可能是同谋;然而,现在,毛主席说罗瑞卿是想篡刘少奇接班人的位置。这就不一样了。人们都清楚,1959年庐山会议弄出了一个“军事俱乐部”,其实就是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多一点,几个人为彭说了几句话。现在的“林彪和罗瑞卿的关系”与当时的“彭德怀和黄克诚的关系”简直太相像了!
早就怕罗瑞卿连累林彪的叶群,再也不能不说罗瑞卿的坏话了。当然,敏感的叶群来时是有所准备的。所以,慌乱中的叶群,把她所准备的以及知道的罗瑞卿的坏话就都一古脑地倒了出来,这样,与毛主席谈了近5个小时。毛泽东和叶群谈完话,叫她把材料留下,还交代要绝对保密,特别注意安全,不能让罗瑞卿知道你来过杭州。毛泽东让汪东兴立即送叶群回苏州,他自己也立即离开杭州。【15】
    林彪是一个病人,几乎不参加活动。一切露面的事,基本由叶群代劳。所以,搞定了叶群,就等于搞定了林彪。
    此时,毛主席觉得拿掉罗瑞卿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天后,即12月2日,毛泽东就在兰州军区52师的一个报告上批示:“那些不相信突出政治,对突出政治表示阳奉阴违,而自己另外散布一套折中主义(即机会主义)的人们,大家应当有所警惕。”明眼人都知道,这个批示是针对罗瑞卿的。【16】
    虽然战略上大局已定,但在战术上毛主席还是显得十分谨慎。他在布置倒罗的会议时,对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等人仍然保密。【17】林彪虽然被争取过来了,但是由于他一直“放权”,除了在军中有威望外,没有实际军权,所以,毛主席不得不以防万一。
    毛主席把倒罗会议的准备工作交给叶剑英等几个一直被罗瑞卿排斥、对罗瑞卿有意见的人去办。他们也尽心尽力,从搜集整罗材料,到会议的组织保密工作,都考虑得十分周密。
    倒罗的上海会议也很有艺术。
    第一,毛主席指定的会议主持人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三人,其中刘、邓是要毛要打倒的对象。
    第二,毛主席点名要叶群发言。有如惊弓之鸟的叶群,按照毛的要求,在会上抢先第一个发言,表明自己反罗的态度。由于她担心自己一人抛出这些材料没人相信,就把自己准备的检举材料在会前告诉了吴法宪、杨成武、萧华、雷英夫等人,要求他们按照她的口径在会上把罗瑞卿反对林彪的材料捅出去。【18】
    然而,仅有的材料,好多都是捕风捉影的,并不能说明罗瑞卿是反对林彪的。为了把揭发材料做得更有说服力,让大家相信罗瑞卿与林彪确实不和,叶群不惜利用死人造假。她在上海会议上检举道:“翟月英(按:刘亚楼夫人)对我讲,刘亚楼在病重时要她把罗瑞卿的四条意见转告我叶群。四条意见是:(1)一个人早晚要退出政治舞台,林总也是要退出政治舞台的;(2)要我照顾好林总身体,劝林总多管一管中央的工作;(3)部队的事情让他罗瑞卿负责;(4)这件事办好了,罗瑞卿不会亏待我叶群。”【19】这四条意见,后来证明是伪造的。【20】
    叶群的揭发真假掺合,所以,许多与会者都不相信。邓小平说:“刘亚楼已经死了,死无对证”。刘少奇则表示极大的怀疑,说:“难以置信。”有的甚至说是“奇闻”。【21】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会议最终还是听信了叶群。
仔细分析叶群的揭发材料,你会发现,其实很有分寸。叶群从没说罗瑞卿反党、反毛主席,只说他反林彪。叶群的目的仅仅限定在说明林彪与罗瑞卿关系不和,矛盾很深。言外之意是,罗瑞卿干了什么坏事,林彪一点也不知道,跟林彪没有关系。她害怕受到牵连!这也是胆小怕事的叶群的一贯做法。文革中,怕受到保皇派林晓霖的株连,叶群竟动员林彪与林晓霖断绝了父女关系。
上海会议不久,即12月16日,周恩来、邓小平向罗瑞卿传达毛泽东的谈话:“主席对林彪讲,(罗瑞卿)反对你,还没有反对我呢。就是反对我到长江里游泳,那是一片好意。这是一。第二,主席说,如果没有这三条,可以把问题先挂起来,中国有很多问题是挂起来的,挂几百年不行,还可以挂一万年。有什么就检查什么。还说,瑞卿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主席讲,这个事,我们也有责任,没有发现,及时教育。然后就说,告诉罗总长回北京,回北京再说吧。”【22】
    第三,会议材料则由真正知道毛主席意图的叶剑英整理汇总,形成报告。
    最终,罗瑞卿倒了,他恨的是林彪,怨的是叶剑英,甚至还怪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但对毛主席仍然忠心耿耿。
    毛泽东拿掉罗瑞卿,对于发动文革来说,可谓起到了一石多鸟的作用。
    (一)拿掉罗,便铲除了刘少奇潜在的支持者,为毛泽东以后拿掉贺龙、完全控制军队,进而顺利发动文革扫除了一大关键障碍。
    (二)拿掉罗,对包括林彪在内的军队高级干部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罗曾经受到毛泽东的重用,罗的倒台向人们宣告:凡不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人都有可能落得罗瑞卿一样的下场。
    (三)拿掉罗,假借了林彪的名义,把林彪一下子推到了前台,既为林彪复出制造了舆论,又使得林彪再也无法做文革的观潮派。
    (四)拿掉罗,犹如放了一个烟幕弹。罗与刘、邓关系密切,历史上却又是林彪的人,打倒罗的会议是刘、邓主持的,倒罗的原因又好像是林彪,这就让不知内情的人搞不清楚毛泽东要向那个阵营开火。
参考文献:
【1】舒云,《林彪画传》,明镜出版社,2007年
【2】佚名,“毛泽东、林彪与‘打倒罗瑞卿’”,《华夏文摘》增刊第324期,2003年2月10日
【3】《邱会作回忆录》,新世纪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377-378页
【4】原罗瑞卿总参谋长办公室工作人员:〈赤胆忠心,奋斗不息〉,载《解放军报》,1978年8月15日
【5】刘志坚,《风雨征程——刘志坚回忆录》,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66年,第206页
【6】黄瑶《,罗瑞卿》,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46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页
【7】同【1】
【8】同【1】
【9】陈虹,杨成武谈揭批罗瑞卿实情《炎黄春秋》,2005年10月
【10】同【6】
【11】同【9】
【12】同【1】
【13】同【1】
【14】同【1】
【15】同【1】
【16】黄瑶,《三次大难不死的罗瑞卿大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第283页。
【17】《吴法宪回忆录》,北星出版社,2006年9月, 第556-566页
【18】同【17】
【19】《红墙见证录》(2),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2009年
【20】罗平汉,林彪迫害罗瑞卿内情,摘自《“文革”前夜的中国》,刊载于《今晚报》,2008年12月06日
【21】顾永忠,《共和国元帅:贺龙的非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22】同【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47da480102eivj.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5-13 21:09 , Processed in 0.0294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