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22|回复: 0

一个老三届的记忆—那个年代我们喜欢的书和歌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51
发表于 2013-4-15 19: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杂想留痕)那个年代我们喜欢的书和歌

那个年代我们喜欢的书和歌

那个年代的我们,真的读过几本好书、唱过几首好歌,喜欢过一些好书和好歌。这些书籍和歌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那个年代的我们,倍受这些充满爱国主义、浪漫主义和憧憬爱情幸福书藉和歌曲精神食粮的营养,直到今天,银丝染双鬓,仍难忘怀!
挂一漏万地点数着那些有着大影响的书和歌,被喜欢的似乎有如下一些:
影响过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书籍
中国:
(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
(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军队的女儿)邓普;
(林海雪原)曲波;
(青春之歌)杨沫;
(红岩)罗广斌 杨益言;
(红日)吴强;
(红旗谱)梁斌;
(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欧阳山;
(艳阳天)浩然;
(雷雨)曹禺;
唐诗三百首;

外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斯巴达克思)意大利.乔万尼奥里;
(牛虻)英国.伏尼契;
(青年近卫军、毁灭)苏联.法捷耶夫;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苏联.高尔基;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法国.儒勒凡尔纳;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俄国.托尔斯泰;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英国.莎士比亚;
(叶尔绍夫兄弟)苏联.柯切托夫;
(红与黑)法国.司汤达;
(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法国.雨果;
(静静的顿河)苏联.肖洛霍夫;

青春旋律永存信念中的歌曲

中国:
让我们荡起双桨;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长征组歌;
我的祖国;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怀念战友;
红梅赞;
绣红旗;

外国:
共青团员之歌;
小路;
卡秋莎;
神圣战争;
在克留柯沃村;
海港之夜;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列宁山;
山楂树;
伏尔加纤夫曲;
我们举杯;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
歌颂的是战胜腐朽罪恶的正能量!
歌颂的是对崇高事业的无私奉献!
歌颂的是对战胜德国法西斯的渴望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这些歌曲在五、六十年代(前期)的中国,曾伴随了何其多少男少女的青春岁月?
曾激励了何其多少男少女的青春热情!
“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共青团员之歌);
高唱着《共青团员之歌》,年轻的士兵们为保卫祖国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小路);
年轻的姑娘追寻着心爱战士的足迹,战斗在消灭法西斯的《小路》上!
“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卡秋莎);
“起来,巨大的国家,作决死斗争,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消灭万恶匪帮!让最高尚的愤怒像波浪翻滚,进行人民的战争,神圣的战争!”(神圣战争);
“激烈的战斗发生在一九四一年,就在村庄克留柯沃阵亡了一个排。所有的子弹已经用完,也没有手榴弹。一个排只剩下七位战士啊,勇敢的好青年。”在克留柯沃村);
“别了,亲爱的海港,明天将起程,驶向雾蒙蒙的大海洋。天色刚发亮,回看码头上,亲人的蓝头巾在挥扬。”海港之夜);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树叶儿也不再沙沙响,夜色多美好,令我心神往,在这迷人的晚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亲爱的朋友我们都爱列宁山,让我们迎接黎明的曙光。当我们登上列宁山的高峰,我们的胸怀多么舒畅。”;(列宁山);
“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在远处闪着光。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山楂树);
哎吆嗬,哎吆嗬,齐心合力把纤拉!拉完一把又一把!拨开茂密的白桦林,踏开世界不平路!”(伏尔加纤夫曲);
“美好的节日里,约几位好朋友,在一起欢聚一堂。为祖国的繁荣,为纯洁的爱情,为难忘的昨天,为灿烂的明天,干一杯再干一杯!”我们举杯);
………………
2013年4月13日三省宅
(作者:马达明. 北大附中老三届 黄坚推荐)


附件:激情燃烧的岁月!惊心动魄的年代!忍辱负重的青春!

视频:沈汉武红卫兵系列油画
请点击下方网址:[blockquote]http://www.56.com/u52/v_NzE3MTgzNjk.html
[/blockquote][blockquote]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9ea270101erxa.html[/blockquot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5-12 19:05 , Processed in 0.0314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