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7.1.5 今天走到了湘潭,接待站有车接送学生去各宿营地。候车时,遇到几个武汉的小流氓,不讲秩序,乱挤乱串,我们讲了几句,他们就围了上来。他们人多,将我们分割开,两三个人围一个;吴钢的声音大,围住他的人多一些,前面的人和他说话时,旁边的人乘他不注意一拳打到他的脸上,顿时鼻血就流了下来。我和宋彬见状,立刻摆脱包围,向他靠过去,既然不讲理,我们也无所顾忌了,都将竹杖拿在手里,准备开打,我还顺便将铁尺从背包上抽了出来。他们见我们身体强壮,又要动家伙,立刻分散隐入人群不见了,直到我们上车到达住处,再也没见他们的踪影。 在路上,还遇见了一场车祸,堵了半天,七点才到达驻地。今天尽遇到不愉快的事;心里真是很不痛快。 67.1.6 今天来到了株洲,又住在工厂里,是拖拉机配件厂;昨天在湘潭,是住在轻化机械厂。可惜的是,这两个工厂都没有让革命师生参加劳动的制度。昨天在湘潭,遇见一队来自江西萍乡的老工人,也是从韶山参观回来的。他们是老革命,曾经和刘少奇、李立三一起搞过革命斗争,一路上纪律严明。据他们说,萍乡煤矿可以让学生下井劳动,这使我心痒难耐。 萍乡是中国南方的著名煤都,早在清末就很有名,清光绪年间由张之洞成立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所谓"汉冶萍"就是指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它所属的安源煤矿也是一个著名的革命景点,毛主席曾在这里领导过工人革命。 我从来没见过煤矿,更没到矿井里去过,何况还可以经过安源。因此我不但想去,还想下井,这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从萍乡到井冈山,要经过三湾,这也是我军革命史中的一处重要地点。 67.1.7 一路上,听从井冈山方面来的同志讲,井冈山上很冷,已经大雪封山了,公路也被冰冻住,汽车上不去,粮食上不去,人也下不来。山上的人靠飞机空投粮食,是周总理打电话让空投的。又说什么来了紧急通知,要暂时不要上井冈山。这些消息搞得人心惶惶,但我们没见到这个通知,所以我们还是要去,起码要到萍乡去,到安源煤矿去参观劳动。如果这些情况是真实的,就走到哪是哪吧。 67.1.8 今天来到了醴陵,估计明天可以到萍乡。 到醴陵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接待站有人管得太宽了,我们要去井冈山,他们不让,说什么那儿没住的,没吃的,上不去,还有脑膜炎等等,把井冈山说成了地狱,他们好像是才从这个地狱里逃出来似的。我们不相信,红军十万人马能住下,红卫兵八万人住不下?不管怎样,我们要去,起码要到了萍乡再说。 67.1.9 今天来到了萍乡,这儿离安源只有十多华里,离井冈山只已近在咫尺了。 在萍乡,我看到了中央军委首长的讲话,证明了前面所说的情况。飞机空投了四十多万斤粮食,仍然供不应求,气温下降到了零下七到十几度,许多同学一天只吃一顿饭。我们有些担心,因为我们带的衣物太少,如果没有地方住会冻坏的。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带足干粮,好在我们都背着行李,实在冷了,可以用被子裹一裹。 这两天,我们准备在萍乡、安源活动。劳动是不行了,要排队,得等十多天,我们的时间不够。 67.1.10 今天到安源去参观,但到井下参观要等到十六号,下井劳动要等到二十五号,因此我们决定先去井冈山,然后再回来劳动。我们在接待处登记联系好,二十五号下井参观,二十七号下井劳动。 在安源,我们参观了路矿工人俱乐部、谈判大楼、主席在安源工作的旧址等。路矿工人俱乐部真大,这是工人自己修起来的一栋大楼,里面有许多革命烈士的照片和生平事迹。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由李立三、刘少奇主持的,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为基本口号,以增加工资、改良待遇、组织团体三个要求为目标的一次极为成功的工人运动,斗争经过精彩激烈,最终罢工取得了完全胜利。 67.1.11 早上从萍乡出发,向井冈山方向前进。走了三十六里到南坑吃中饭,以后就开始登山。公路全是之字形的,我们走的是小路,向上时全是一步高过一步,不知出了几身汗,晚上到达了坊楼,这里是甘祖昌将军的家乡。 这一路,不说路又险又怪,还见到了不少新鲜事物。 先看见的是煤山,整个山都象是煤堆起来的,没有树的地方都露出煤层来。看见几个煤坑,可能是公社开发的,坑洞就象是地道一样,又黑又深。山溪流到这里,本来很清亮的水都变黑了。煤坑外还有些小铁轨,工人们推着煤车走几步就站上车,车顺山而下,越来越快地向山下飞去,真象箭一样。我们都很担心,要是翻了怎么办? 后来又看见了水碓,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利用水能做功的机械。木制的车叶,在溪水的推动下带动一个大轮子,大轮子又通过一系列的传动装置带动四个木碓,此起彼落的自动工作,真是又简单又实用。 67.1.12 中午在莲花吃过中饭后又开始翻山。这里的山一座比一座高,但听说是毛主席走过的路,所以大家越走越起劲,虽然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却没有人喊累。晚上来到文竹,到文竹之前,一路都是下山。林中一种怪鸟的叫声很吓人,象是人在哼叫,就象有人下山跌了跤似的,迷惑了我们一阵子。 67.1.13 中午来的了三湾,著名的三湾改编就是在这里。 三湾改编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在我军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军政改编。它的核心是如何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保证党对这支军队的领导,同时在军中建立肃清旧军队残余的民主主义制度,支部建在连上就是这时提出并确定的。从此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组织系统,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也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但是,由于反动派的破坏,也由于不注重保护,原来的旧址全毁坏了,只看到一些旧地名以及一棵古老的大樟树。据说,在三湾改编期间,毛主席就常常在这棵大樟树下给干部战士讲话。 从文竹到古城,一路上都是翻山。从翻山的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了毛主席诗词中"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豪情和"倒海翻江卷巨澜"、"万马战犹憨"的自然意义。 67.1.14 十二点多到了茅坪,因为到井冈山还有六、七十里路,中间又没有接待站,所以我们决定今天就在茅坪过夜。 在茅坪,有毛主席住过的八脚楼,"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一文就是在这儿写出来的。这儿还有毛主席主持召开的湘赣边界第一次党代会旧址、革命老根据地及茅坪地区革命斗争史展等,我们正好利用下午的时间进行参观。 在茅坪,还有一片红军烈士墓,这儿埋着五十多名红军指战员,都是在27年红军攻打新城等地时壮烈牺牲的。各地革命师生来到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们。在他们的墓地周围,摆满了野花,还用小石子排出许多口号,如"气壮山河"、"自有后来人"等,看了使人非常感动。没有无数革命先烈们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新中国这么会诞生?劳动人民怎么会翻身?现在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向他们学习,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扬这种精神。 67.1.15 从茅坪出发,经过步云山红军练兵场、红军被服厂、小井红军医院、黄洋界哨口等,于下午两点终于到达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井冈山(茨坪)。 步云山红军练兵场附近的山坡上,有一块石头,据说毛主席以前就经常坐在这块石头上,一面看书,一面观看红军练兵。我也禁不住去坐了一下,还真是个好地方,环境安静,居高临下,又能看书,练兵场上的情况也尽收眼底。 在小井红军医院附近,有负伤生病因而遇难的红军战士殉难处,这儿也有许多红卫兵献的花圈、标语,语录铺满了地,使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映像最深的是黄洋界。从茅坪一直到黄洋界,只有一条小路,有近二三十里都是七八十度向上的山路,地势真是险要之极。爬上黄洋界时,四周的山全在脚底下,山顶上风很大,气温很低,水壶中的水滴下来一会儿就成了冰。黄洋界哨口的工事已经看不到了,但修起了一座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是朱德题的字,另一面是毛主席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纪念碑矗立在最高处,很远就可以看到。站在黄洋界上,看着四周脚下的山峰,想着当年红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在这里消灭江西两只"羊"的战斗,感到无比的亲切。 在黄洋界,我买了一条井冈山的扁担。井冈山遍山的毛竹,用毛竹制成的扁担与我们以前见过的扁担样子不同,它中间粗一些,两头逐渐越来越细,据说挑起东西来颤颤悠悠的弹性特别好。小时候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朱德的扁担",映像深刻,当时,毛主席和朱德同志带领着红军打下宁冈后,就是用井冈山的扁担从山下往山上运送粮食的,我能得到一只同样的扁担,非常自豪。 过了黄洋界,不到两三里就开始下山,一直到茨坪--井冈山的中心。 进入井冈山,必须通过象黄洋界这样的五大哨口,它们是黄洋界、桐木岭、八面山、双马石和朱砂冲。五大哨口地势险要,周围都是崇山峻岭,只有一条小路通过其间,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五大哨口围着的茨坪却是方圆几十里的一大片平地,我走进茨坪就看见了大片的水田(因为是冬天,水田是干涸的)。想当年毛主席走遍整个罗霄山脉,选中了中段的井冈山作为根据地,与这儿的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有很大关系的。 67.1.21 在宁冈汽车站,许多红卫兵在此等车,汽车站的办公室里空无一人,吴钢在办公桌的抽屉里找到一张同意乘车的字条,原来乘车还要批条。 好不容易等来了一辆货车,凭条子上了车。想不到坐汽车比走路还累,从宁冈到江西的分宜,200多公里,汽车走了7、8个小时。车是装货的,没窗子,就象是个大闷罐,一路上有60%的人都吐了,有的连苦胆水都吐干了。我虽然没吐,却头晕。要不是怕误了时间,赶不上下井劳动,我真的愿意走路。 车到分宜,碰巧赶上了向西的火车,晚十二点就到了萍乡。现代化的运输工具真快! 终于和吴钢、宋彬分开了。在一起总少不了抬杠,分开了又显得有些孤单。好在安源煤矿对我吸引力巨大,走这么远的路,好容易有了这次机会,不仔细体会体会不是白来了吗? 67.1.22 昨晚12点才到,睡得很晚,今天起来已经8点多了。因为过年前要赶回武汉,就先到火车站去了解了一下乘车的情况,看来返回的问题不大。 离25号下井参观的日子还早,这两天决定留在萍乡。萍乡街头的大字报比较多,我看了许多,还抄了一些。毛主席的第四卷著作出版发行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非常想得到一本。据说四卷里的许多文章都是在湖南、井冈山地区写的,我来到这里,实地阅读会觉得非常亲切、非常深刻,应当好好补补课。 67.1.23 在萍乡街头,看到了文汇报的许多好的社论以及相关的大字报,毛主席赞扬新生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这将掀起全国文化革命的一个新的高潮。我感到形式逼人,我不能长期不了解本地的斗争情况,在安源参观、劳动后,要立即返回武汉,回到学校参加活动。 67.1.24 今天,我又一次来到了红色安源。安源街上满街都是大字报,新的"革命生产委员会"就在今天接管了厂矿企业。工人们下班后都没休息,街上看大字报的人很多。从他们的神情看,都看得很认真。这说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文化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新的阶段,革命的主力军--工人、农民开始向资产阶级当权派开火了,这预告着胜利的一天更近了。我一定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工人、农民中去,向他们学习。 在矿接待处联系明天参观的事,领到了矿灯、矿帽、腰带、胶鞋、毛巾和工作服。明天就要下井了,心里激动不已。 67.1.25 下井的人很多,得分批下,等了一上午,直到中饭后才轮到我。 我下去的煤井是毛主席曾经下过的矿井。在换好工作服,带好矿灯、矿帽,穿好胶鞋后,乘上了矿井的小电车。小电车把我们带向井里,沿着向下的铁道钻进了一个大山的肚中。这一段路全在隧道一样的洞中,顶上有电灯。走了大约1500米后,小电车停了下来,工人师傅把我们带到一个罐笼旁,大家都进罐笼后,罐笼就快速下降。由于速度太快,有的女同学吓得叫了起来,我的耳膜也感到一阵阵压力,心也不由得向上提。下降了170多米后,到了下层隧道,工人师傅带领我们开始参观。 刚开始,隧道比较宽阔,走了大约五、六里后,由主隧道向工作面行进,洞口就小多了,有的要蹲下才能通过。井下的通道四通八达,又黑,有时要向上爬,就象是爬山,有时又要向下,有的洞口风大得几乎要把人吹倒,要不是由工人师傅带领,真会迷路。开始大的坑道是由钢架或水泥架作支撑的,小的坑道是由木头柱子作支撑,但有些工作面,顶上什么支撑也没有,就用些竹子作成的东西钉在顶上,水滴滴答答往下滴,看了真吓人。 听工人师傅说,这个矿全是烟煤,共有九个水平(一个水平有三层煤),煤层厚的有的有四、五米,薄的只有几寸,已经开采了60年左右,但才挖了一个多水平。最下面的一层地下水太大,因而无法开采(确实,现在的地下水都很大,坑道的排水沟里水流不断,走路还得穿胶鞋)。我们参观的工作面煤层有180米长,几十米宽,不知有多厚。煤在矿灯下一照,光闪闪的,就象黑宝石。我找到一块煤,它还保持着树干的形状,树的年轮依稀可见。 作业面的工人正在工作,手中的风镐"吐吐吐"直叫,很利索。我见了心痒难耐,也想试试,工人师傅高兴的将风镐送到我手中,教我开。我又紧张又激动。风镐很重,但开起来不费力,只用手轻轻一按,镐头就钻进了煤层,快极了。 听工人师傅说,开挖煤层的时候,先要把煤层周围挖一圈通道,然后由一边向另一边挖。挖一点就树一点井架,挖过的地方就将井架拉出来,让它倒塌。就这样全线推进,煤挖完了,井也就全塌掉了。煤先用风镐挖松(有的是用放炮的方法),然后工人把散煤铲到传送带上,再转移到矿车里,矿车由罐笼提升到上层隧道,再由小电车带到地面,送到洗煤厂。这个煤井有三十多里路长,这次我们只走了三分之一,可是等我们出井时已七点多,天已完全黑了。 67.1.26 一早,我就来到安源敬老院,这儿住的全是老工人,最年长的有90多岁,年纪小的也有60多。我到这儿来的目的,是想听听红色安源的矿史介绍,也就是安源煤矿的工人斗争史。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好的阶级教育课堂,也是接受工人阶级教育的最好方法。 九点,老工人徐胜远来到我们中间,他先夸我们听毛主席的话,不怕吃苦,敢于革命,然后就开始讲述过去的事情。 安源煤矿是1898年开办的,是旧中国江南最大的"汉冶萍"企业的一部分。那时,工人在井下全是体力劳动,而且是赤身露体的,没有任何安全设备,事故经常发生。工人今天下去了,明天就可能上不来。要是井下瓦斯爆炸了,资本家要井不要人,封井灭火,把工人关在里面烧,一死就是几十上百。工人明知危险,下去就可能上不来,但为了填饱肚子,又不得不去,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才三块大洋,经过资本家、把头的层层盘剥,真正到工人手里还不够一个人一个月的口粮。工人们有个歌谣唱到:年轻进碳棚(下井),年老背竹筒(讨饭),病了无人管,死了裹蓆笼。矿工自己都养不活自己,如何成家?如何养家?因而许多矿工都终身未娶,结了婚的更不得了,老婆孩子除了讨米别无它法。孩子生下来,女的淹死,男的送人。真是人吃人的社会。 老工人说,你们年轻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哇,你们现在有饭吃,有书读;下矿井有工作服,有矿灯矿帽。再看我们,吃的、穿的、住的一样不缺。他一面用颤抖的手拉着自己的衣帽,一面说,这些都是毛主席、共产党给的啊。这个场面既严肃又动人心弦,我的鼻子直发酸,有些女同学也是直擦眼泪。 是啊,听了老工人两个世界的对比,想想过去和现在,怎么能不爱新中国,怎么能不爱毛主席和共产党?老工人的每一句话都深深打动着我。 老工人还谈到了安源煤矿的斗争史。安源煤矿的工人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正象毛主席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开始时由于没有党的领导,斗争总是失败,反抗者大半被杀害。直到主席来到安源,主席五次来安源调查了解情况,后又派刘少奇、李立三来,名义上是办学,实际上是启发工人的觉悟,组织号召工人团结起来和资本家斗…… 限于时间和篇幅,详细的内容我不能一一记载,好在有史为证。 明天要下井劳动,得早点休息。 67.1.27 好容易盼来了这一天,我能和工人一起下井劳动了。 我的工作是把地面的木料运到井下去(做坑木),工作简单,但是要有力气。 带我劳动的工人是个外冷心热的人。开始我找他讲话,他不大开口,后来搞熟了,知道他姓伍,叫伍兴友;他也知道我是武汉人。劳动中我抢着干,工人老伍话也慢慢多了一些。他对我说,这两个月,搞文化革命,生产任务没完成,工伤事故也比以前多了,25号还出现了冒顶,塌了三米多,幸亏没伤到人。安矿的文化革命开始于去年八月,最近因为没有具体领导,抓得不紧,所以任务多未完成。安矿现分为两大派,一派是"哈军工"和"燎原",另一派是"灭资团"。我问他赞成谁,他说他赞成"灭资团"。我也讲了我的观点,他静静的听着,并不反驳。 这次劳动比上次参观走得远得多,下了罐笼后,又坐小电车前行了2、3000米,离开主巷道后又七弯八拐,还向上爬了很久,才开始卸材料,一直干到下班。下班时,工人老伍找到我,递给我一块木板(在矿车里当凳子,坐小电车返回井口),让我和他坐在一起,继续和我谈心,让我很是感动。可惜只能劳动一天,我想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来的。 67.1.28 回到萍乡,准备乘车到株洲,然后换乘回汉。 在萍乡铁小接待站,遇到一件好笑的事。一群从南昌来的学生,想去井冈山,沿路听说井冈山怎么怎么困难,走到这想打听一下真实的情况,铁小的接待员把井冈山说得一团糟,什么井冈山的脑膜炎很厉害啦,一天死几个啦,病人得用飞机往下运,吃的住的都成问题等等。我听了只想笑,几个刚从山上下来的同学也偷偷的笑。 想到前些时,我们要去井冈山,从株洲到萍乡,一路都说井冈山不能去,接待人员一个劲的劝我们,阻止我们前往。可是我们没有被吓倒,偏要去看看如何困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井冈山去还是不去,这是考验这群学生的时候。我是再不能轻信这些接待员的话了。 67.1.29 在上海至广州的49次快车上,我又看见一群武汉的流氓,他们又在寻衅闹事,还想打列车员,这群狗东西!幸好列车上有执勤的解放军和乘警,他们才没敢动手。我真恨不得将他们狠揍一顿,这些家伙不会有好下场的。 67.1.30 在株洲换乘82次快车,于早晨六点到达武汉。在回学校的路上,我试着踮起脚尖,后跟不落地的走了两公里多,一点也没感觉到累。一个多月的行程,脚底板长出了厚厚的一层肉垫,手中的竹杖磨短了一寸多。这次长征,对我的思想、意志、体力的锻炼是不言而喻的。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圆满结束了这次长征,距离春节还有七天。 https://news.ifeng.com/history/z ... 849_1300670_7.shtml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