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16|回复: 1

徐有威  我们人民厂:江西“小三线”9333厂实录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5-9-2 07: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三线建设小三线建设
  (文/新浪专栏 新史记 徐有威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一

  小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地方军工为主 体的省区市后方基地建设。为了应付美苏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1964年起,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三线建设进行了统一的部署,建设地方军事工业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以及之后,毛泽东对地方军工建设问题作了多次重要讲话,大致内容为:要准备打仗。打仗,还是寄希望搞步兵。以大区或省为单位搞点军事工业,准备游击战争有根据地。“最基本的是每省要搞一个兵工厂”;“准备游击战争有根据地,有了那个东西,我就放心了”;“先搞修理,再搞制造”。沿海各省要搞些手榴弹、炸药厂、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有事不能靠中央,不要靠几百万解放军。各省自己管自己,那时中央顾不了。

  根据毛泽东多次有关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内地,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保证。1964年底,解放军总参提出一、二线地区的21块地区为小三线地区 ( 简称小三线 )。建设的地方军工厂及其配套服务项目,为小三线后方基地。

  按照中央的部署,小三线建设在行业管理方面由国务院第五机械工业部 ( 简称五机部,后改为兵器工业部 ) 业务归口。其主要任务是生产团以下的轻型武器和弹药,装备民兵和地方部队,战时配合野战部队。

  小三线建设与发展,经历了第一批规划项目建设,补充项目建设,调整与改革三个阶段。时至1985年末,小三线企业事业单位为229家,职工总数为25.65万人,固定资产原值为31.5亿元。1985年的工业总产值为17.2亿元,其中民品产值为1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4%。主要军品共104种,累计生产各种火炮10.2万门,各种枪械843.9万支(挺),以及相应的弹药;生产的主要民品包括电子设备、民用机械、纺织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汽车、轻工产品、化工产品、民用爆破器材。

  二

  全国小三线建设全国布局的前提下,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整体布局,全国各省区市本着“将来帝国主义一旦侵略我们的时候能够以省为单位各自为战”的备战原则,纷纷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三线建设。上海市作为经济力量和科学技术水平均较为发达的直辖市,在根据全国三线建设统筹任务支援国家大三线建设项目的同时,还形成了在华东地区建立后方基地的小三线建设思路。经过前后六次规划研讨之后,上海市小三线建设方案最终成型。而其中江西即被列为上海市后方基地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临浙江、福建,南嵌广东,西连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江西在三线建设整体规划中虽不是全国大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却是华东局小三线建设的重点规划地区。中共中央华东局确定江西为华东区的战略后方,是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决策。1964年11月13日江西省委召开会议,决定把“江西建设成为拖不垮打不烂的华东战略后方”作为全省动员的口号。 从1964年11月25日起,江西省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组织江西省有关厅局的领导干部,会同国家计委、华东局计委、福州军区、五机部和化工部的同志共一百多人,成立小三线建设项目选点工作组,由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等率领,初步选择25处作为建设小三线企业的厂址。

  一年后的1965年7月5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正式确定江西小三线建设项目为67项,总投资30115万元,其中军事工业工程23项,军工后方服务工程44项。7月13日,由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韩哲一主持,在上海召开上海和江西两省市领导参加的专门会议,确定了上海支援江西小三线建设的一系列规划。至此上海市支援江西小三线建设的思路完全成熟。为了按时完成江西小三线各项目的包建任务,上海市在结合本市工业状况基础上,将包建任务在本市工业系统内做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和布置。上海市包建江西小三线的20个建设项目分别由上海市机电一局、化工局、仪表局、冶金局等八个单位负责。

  1969年6月,974厂等6家江西小三线企业经国家批准,首批投入生产。1970年4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在江西宜春召开江西省小三线抓革命、促生产、促战备誓师大会。至此,江西省小三线由基本建设转入全面正式生产,综合规模已超过或基本达到能独立装配团以下部队所需常规武器的原设计生产能力。

  从全国范围看,包括江西小三线建设改善了中国兵器工业的生产布局;为野战军、地方部队和民兵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为发展地方工业,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改变江西老区的面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商品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当时受 “左”的思想影响和缺乏山区建设经验,它的建设也有失误和挫折。在确定产品方案时,只考虑战争时期军品的需要,而忽视了和平时期生产民品和工厂的发展。产品品种单一,部分工厂进山太深,工厂布局过于分散,交通运输和厂际间的协作非常困难,产品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工厂建在远离小城镇的山区,生产、生活、职工子女升学、就业困难,职工不安心工作。建设标准过低,生活福利设施未配套建设等问题。

  时至1970年代末,随着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大道,小三线建设也迎来的它的新局面,江西的小三线建设也不例外。江西国防工业认真贯彻中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国内外市场适销对路的民用产品,以弥补工厂因军品任务严重不足而造成的停工损失,减少亏损,提高经济效益。

  1980年3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召开江西省地方军工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会议,讨论小三线厂在军品任务减少后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次会议决定,以开发自行车等5种主要产品作为江西省小三线厂民品开发的主攻方向,改变了生产被动局面。1985年4月和1987年11月,江西省政府根据江西小三线厂搬迁调整和民品开发的实际困难,分两次将包干期延长至1990年,并规定从1985年开始,实现利润的20%上交江西省财政,其余包干政策不变。至1987年,江西省小三线盈利总额达7784万元。但是事实上,由于江西小三线建设企业涉及面宽,问题复杂,因此以全面彻底解决江西小三线企业的困境,还是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期间。

  三

  2008年12月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了上海在安徽和浙江境内的小三线建设的研究。从1964年小三线建设启动,直到1990年代小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由于小三线建设属于国防军工企业的特点,在公开出版的报刊资料中,绝对难觅小三线的踪迹,更不要说可以参考的前期研究成果了。因此一开始我的研究遇到的困难,绝对是难以言表的。

  例如,几十年中上海小三线到底有几家企事业单位,位置何在,生产和生活情况如何,这些最基本情况我都是一无所知。翻开上海市档案馆编著的《上海市档案馆指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版),根本不知道到底那些是上海小三线的企事业单位。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遇到了昔日上海小三线的一位老领导,提供了包括上海小三线81家企事业单位的名称以及代码,我们才恍然得到进入上海小三线研究宝库的一把金钥匙!依据这些“密码”,我们这才踏上了上海小三线建设研究乃至全国范围的小三线建设研究的金光大道。

  据我的初步研究,全国小三线企事业单位分布在除去台湾和西藏之外的28个省区市,除去上海小三线我略有研究外,对这个以外的其余27个省区市,也是茫然无知。不过,这种尴尬的局面,几年来大有改观,现在放在我们读者面前的这本江西小三线人民厂的回忆录,就是其中的最佳范例。

  这本由江西小三线人民厂主编的回忆录,全景式地展现了人民厂作为一家典型的小三线军工厂的前世今生,图文并茂,内容详实,感人至深。作为小三线建设的研究者, 我首先非常的激动。在没有任何外来资助的前提下,江西人民厂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力以赴精心打造了这本由140位作者,60多万字,240篇文章构成的二卷本沉甸甸的回忆录。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小三线建设者当年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流血流汗流泪,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精神的再现。他们把昔日逢山劈路逢水搭桥建设小三线的干劲,化为戴起老花眼镜摸索电脑键盘撰写回忆录的干劲。他们在创造历史之余,纪录历史,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赢得我们最大的敬意。

  其次,非常的高兴。真是因为江西人民厂同志的倾心投入,我们小三线建设的研究者,得到了极有价值的文献史料。这对我们深入江西小三线乃至全国小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大的贡献!因为它改变了小三线研究者无米之炊的窘境。据我所知,包括北京,上海和湖北等地的各地小三线的参与者,也都开始整理有关小三线的各类史料,在小范围内流传,但是至今还没有成为正式出版物。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江西人民厂的回忆录,应该是全国范围第一本正式出版物。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该书开了一个好头,具有极大极好的示范作用。

  第三,非常的期待。我梦想有一天,各地小三线建设者的各类回忆录,如雨后春笋般地纷至沓来。这些回忆录,在留下建设者生命痕迹的同时,也提供共和国史研究者第一手生动鲜活真实的文字记忆。我们这些研究者会将此作为研究小三线的线索,结合相关的档案资料和其他文献资料,由此将小三线建设的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高潮。

  参加小三线建设的第一代参与者中,最年长的一辈不少业已凋零,最年轻的也已经年近六旬。时不我待,决不能再留下任何的遗憾。因此我在此最诚恳地希望全国各省区市的小三线建设参与者,要发扬光大人民厂同行的这种干劲,要如同当年日以继夜战天斗地搞小三线建设一样,投入到这个新的人生战场——拿起笔,打开电脑,撰写小三线回忆录!

  第四,非常的激励。我经常告诫和我拼肩作战的从事小三线建设的同事,朋友和学生,我们在小三线建设研究中会遇到无数的困难,但是和当年小三线老前辈几十年的栉风沐雨相比,这些困难还算困难吗!人民厂前辈的这本厚厚的回忆录,再次给我们一个良好的榜样。只要我们拿出小三线建设者的精神,来从事小三线建设史的研究,等待我们的必定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动三线建设50 周年(1964--2014年)的纪念,我情不自禁用毛泽东的名句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语,为人民厂同志起立鼓掌喝彩!

  谨为序。

  徐有威

  2014年12月20日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

  来源:本文系为本书编委会主编:《我们人民厂--江西“小三线”9333厂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2月即将出版)撰写的序言。

http://history.sina.com.cn/his/zl/2014-12-22/1149112984.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07: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推荐
一家业已破产的“小三线”工厂的100多位职工、家属从各自角度回忆“小三线”的建设历程和当年三区生活,重在史料性质的“口述历史”。 我们人民厂江西小三线9333厂实录编委会编著的《我们人民厂:江西小三线9333厂实录(上下)》是原上海重型机器厂包建的江西“小三线”军工企业——国营人民机械厂干部和职工“纪念人民机械厂五十周年”征文汇集。主要记述工厂建设、车间建置以及当年人民机械厂干部和职工的生活、学习、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及“山沟”生活的回忆等。
内容推荐
小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三线建设战 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地方军工为主 体的省 区市后方基地建设。
  我们人民厂江西小三线9333厂实录编委会编著的 《我们人民厂:江西小三线9333厂实录(上下)》这 本由江西小三线人民厂主编的回忆录,全景式地展现 了人民厂作为一家典型的小三线军工厂的前世今生。
  全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感人至深。在没有任何外 来资助的前提下,江西人民厂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力以赴精心打造了这本沉甸 甸的回忆录。

目录
上册
序言(一)钱家铭
序言(二)小三线建设研究的重要文献 徐有威
概述 编委会(毛小兵执笔)
第一辑 筚路蓝缕 艰苦创业
 一、(1)建厂初期
  纪念建厂五十周年章荣生
  顾永泉访谈录
  张家铺山沟里的二三事王士奎
  忻鼎文访谈录
  蒋定汉、周雪梅访谈录
  方萍根与干打垒方忠贤
 一、(2)前方车间
  冲压车间概况与生产流程余建明李银海
  记我的父亲宛保国宛西原
  一个老锻工的点滴回忆吴奇文孙中淩整理
  怀念老戴章关通
  奋战四天五夜朱道友
  我所参加的“四天五夜” 陈宜华
  怀念冲压车间磷化班的日子谢文斌
  在9333厂的岁月 李来勇
  江西第二故乡的回忆余建明
  大铁桥朱道友
  在山洪暴发的日子里方忠贤
  101——我的人生大学陈宗康
  忆当年冲压工的苦和累方忠贤
  永难忘怀的人——张金发赵仁才
  在哈尔滨老厂实习的日子程继学
  我知道的磷化班陈世添
  我们磷化班楼关达
  我和部装车间侯永祥
  四号沟的回忆王森泰
  献给支内建设的战友——暨纪念人民厂建厂五十周年孙福金
  在山西实习的日子里王森泰
  记上重厂培训二三事潘修范
  大山里的回忆单永平
  我家老张祝惠英
  艰难而温暖的岁月 李伟瑾
  那几次有惊无险的往事李伟瑾
  山里轶事邵增新
  自制肥皂盒的联想辜更时
  千里返修记潘修范
  回忆在下料车间的日子董秀珊
  “瑞昌车间”与“红旗”割刀赵仁才
  瑞昌车间,609大院罗泉林
  寻觅特殊岁月中的点点滴滴谈恒棋
  办公楼前奔放的小溪罗泉林
  不能忘却的历史谈恒棋
 一、(3)后方单位
  忆老科长秦仁康谭云松
  工具科祖师爷严长根谭云松
  情系“9333”李凤梧
  记工具科生产中的一些人和事杨志诚
  不会忘却的记忆戴庭璜
  从工具总库到铲齿车床毛小兵
  记57药筒生产两次“大会战”谭云松
  记工具科改进152工装制造刘佩风
  工具科的“五七农田”毛小兵
  “嘎辣手”的锥齿轮是怎样造就的刘佩凤
  回忆起重班叶贤祥
  高压容器吊装记谭云松
  忆弯管班的点滴阮永福
  老同事们,好吗? 崔玉高
  建设人民厂电视转播台的回忆李慕靖
  在人民厂电话间工作的回忆李慕靖
  永远的怀念陈宜华
  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凌国钧凌壮
  迟到的跟帖谭云松
  回忆设备科的几次团活动李慕靖
  最值得我回忆的一段人生历程金源祥
  徐成新访谈录
  在人民厂的岁月里王仲豪
  难忘江西二十年王海宝
  加油站,火警! 张海华
  星夜追火车张海华
  我的“佩枪”经历——记我第二次押运产品
  张海华
  忆江西三线厂的人与事冯裕高
  我是人民厂力学试验工张正德
 一、(4)管理部门
  老厂长的两大心愿毛小兵
  永远记住这段历史孙家炮
  我在人民厂李龙
  父亲李龙李爱民王俊民
  感怀人民厂李祖良
  珍重——人民厂建厂五十年有感
  陈华忠
  我和老顾去北京开会李文英
  邓嵩生访谈录
  七绝——纪念建厂五十周年
  邓嵩生
  我心目中的邓高工方忠贤
  青山处处埋忠骨——记一位鞠躬尽瘁献身祖国国防建设的人
  周世英
  忆罗秀云总工程师汤林康
  陈申君、李香培访谈录
  欧阳裕德访谈录
  王长兴访谈录
  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的回忆王长兴孙中逵整理
  我的点滴回忆 张国海
  “逃离”后再回人民厂寻梦有感唐雪琦
  人民厂同事聚会有感王海万
  难忘人民厂陈芳
  我所经历的安全生产那些事程云翔
  安全生产与文明生产赵忠南
 一、(5)开发民品
  记氧气瓶生产定点与取证王耀东
  小钢瓶开发之路座谈录毛小兵整理
  飞轮飞出虎头山戴庭璜
  记民品缸套开发中的许祥发石奇华
  总装车间军转民的产物——沙发乔荣彬
  山沟里的烟花陈峰
  我家的人民厂“民品”谢文斌
  拔伸工艺复活记方忠贤
  忆加工氧气瓶、接头之水压机辜更时
 一、(6)工厂后期
  人民厂加入宝钢集团二三事廖丽荣
  我同学与人民厂王振良
  记人民机械厂搬迁二三事陈文麟
  搬家胡珍美
  人生缘遇“三线厂”蒋仁康
  难以忘怀的一件往事熊遐龄
  二区建设的回顾辜更时
下册
第二辑 幕阜山中 自成社会
 二、(1)政工、武保
  我厂发展中的十二个变化厂宣传科
  抒怀陈文德
  难忘的岁月 真诚的祝福邬向群
  回想往事林国举
  永存的回忆江开文
  一支不穿军装的“正规军”吴荣根
 二、(2)农场发展
  我的父亲沈允元沈秋宝
  一株株散发着幽香的山茶花俞国民
  回忆小工厂郭宗达
  我亲爱的妈妈——人民厂的“老娘”丁秀娟
  怀念俞国民
  从“五七”农场到小工厂方忠贤
 二、(3)进山观感
  红色记忆方忠贤
  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陈峰
  刚进厂的几个第一印象陈宗康
  二三杂记章关通
  偶遇潘修范
  题写厂名的点滴回忆孙中逵
  “弹”词开篇——马年新春畅想曲谭云松
  观旧照有感廖丽荣
  相聚东宫聚情义蒋仁康
 二、(4)日常生活
  三线工厂办成“小社会”毛小兵
  三十年前的庐山疗养石奇华
  开门头件事廖丽荣
  山沟沟里的几样食材杨志诚
  山沟生活的点点滴滴张海华
  我们曾经拥有和使用的物件李金生
  登陆艇探亲记杨志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谭云松
  家庭重要成员——自行车陈峰
  快乐的单身汉谭云松
  探亲的故事谭云松
  人民厂的传统佳节——端午辜更时
  另一道风景线辜更时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孙黎
  人民厂春运辜更时
  忆人民厂房改工作熊遐龄
  人民厂分房名册及住房名单潘修范李金生
  人民厂行政科之回忆裘志荣王来珍
  我的父亲张杏生张学琴
  照片背后的故事刘意芬
  食堂生活回忆刘佩凤
  我开菜车的二三事熊遐龄
  人民厂培养了我余国胜
  人民厂食堂菜单潘修范
 二、(5)文化生活
  我在人民厂放电影林凤芳
  山沟里的广播站徐晓铃
  我当了七年业余广播员严博渊
  山坳里的布谷鸟——播音情怀陈秋梅
  记人民厂首届文化艺术节及我的专题邮集华国明
  在人民厂拍照陈宗康
  “星光”灿烂高玉麟
  真实记录历史旧照方建新
  旧貌新颜李金生
  曾经的你我他——忆江西旧照 张劳动
  厂徽设计廖丽荣
  那些年,我刻过的印陈侃
  一张旧照的回忆张福妹
  一场让我“难堪”的篮球赛黄丽华
  山沟里的太极拳周斌
  太极之缘徐熊荀魁全王仲豪
  球友二王 爵修范
  球迷的盛典徐熊
  我的人民厂篮球生涯沈玉麟
  我的图书馆潘修范
  我的心中城蒋仁康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读书岁月 石伟文
  人民厂“知识竞赛”的回忆陈宗康
  在人民厂的舞台上歌唱李玲玲
  文艺青年们的盛宴狂欢张建军
  我所熟悉的张建军王煜诚
  我是人民厂合唱团指挥庞忠杰
  从“小人书”到“大节目”吴荣根
  在江西山沟里说苏州评弹陈士英
  上海人民滑稽团来到山沟朱道友
  记厂文艺小分队方忠贤
  闲来无事练练琴陈宗康
  “才子”黄益元单永平
  巧遇吕司令方石宝
  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实事求是李慕靖
  读征文有感李慕靖
  纪念人民厂建厂五十周年献诗二首余建明
  程咬金“三板斧”——记友潘修范王仲豪
  这条路潘修范
  路,拓荒者留下的足迹徐通浩
  佳节感怀人民厂蒋仁康
  忆人民厂的二三事辜更时
  9333厂,回来啦华伟宝
  巧遇孙中逵
  再遇谢文斌
 二、(6)教育卫生
  人民厂“七二一”大学的变迁周晓福
  追梦的“黄埔一期”杨志诚
  办学之路与招兵买马韩世聪
  程家石牌对联及奠基石的联想陈定国
  “征文稿”读后感陈定国
  平凡的楷模——退休教师余倩芸转载《绍兴晚报》报道
  难忘的山区生活周世英
  待到山花烂漫时孙黎,
  我的同事,我的前辈方鹰
  五年前偶访故地有感周 国
  师生情深蒋素芬
  学校后勤管理记顾林梅
  最后的守望毛小兵
  “江西电大”的点滴回忆毛小兵
  记电大党政干部专修科人民厂教学班孙中逵
  山里人圆“大学梦”陈宗康
  记厂教育科锅炉工技术培训华国明
  赶考记——读书的责任石鸿鸣
  人民厂职工医院发展概述陈洪贵
  忆苗培森医生金杰
  忆山洪暴发的一天章冬华
  在洪下公社卫生院工作的日子陆漪
  上海甲肝大流行和我孙中逵
  难以忘记的恩情陈庆兰口述方忠贤整理
  一件善事裘志荣
  两次受惊吓李文英
第三辑 耳濡目染 继往开来
 对人民厂,我要说的滕肖澜
 张闵庆访谈录
 大山里出来的人民厂小字辈单永平
 青春万岁——“纪念人民厂建厂五十周年”有感
 吴佩蕾
 善良是一种缘分陈胜华
 第三只眼睛看江西葛敏
 山风徐徐来,岁岁有梦回佚名
 小字辈的回忆丁秀娟
 吃“生活”金曙光
 童年王莉敏
 我的感激之情汤伟芳
 人民厂的点点滴滴钟保红
 人民厂孩子的童年生活毛小兵
 洪下“知青点”李文英
 归来石伟文
 我心也在深山(代跋)彭瑞高
 江西人民机械厂(9333厂)大事记(1966—2005年)编委会编写毛小兵(执笔)
索引
后记 编委会


http://product.dangdang.com/1499652934.html#catalo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6-9 02:32 , Processed in 0.0176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