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事件,长期以来引起学者的持久探讨。随着苏联档案的解密和中国相关史料的不断出版,学术界对中苏分裂的缘起和进程的研究不断深入,不仅从宏观的视野论及中苏分裂,而且还关注于其中个案的分析。在相关的研究中,学者们所强调和关注的因素有所不同。西方学者强调中国国内政治的变化对中苏分裂的影响,强调毛泽东对国内政治问题优先考虑的根本变化,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最重要的原因。①「典型的论点,参见Steven M.Goldstein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ism:Sino2Soviet Relations",in Thomas W.Robinson ,David Shambaugh ,eds.,ChineseForeign Policy: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4),pp.224-265.」学者们还试图解释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个性在中苏分裂进程中的作用。②「中国学者的论点,主要参见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西方学者的论点,主要参见William Taubman ,"Khrushchev vs.Mao :A Preliminary Sketch ofthe Role of Personality in the Sino2Soviet Split",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Project Bulletin,Issue 829,Winter 1996P1997(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Inter2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同时一些学者指出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变化及其同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战略分歧,导致中苏从同盟走向敌对。③「根据新近解密档案研究这一时期苏联外交、特别是赫鲁晓夫外交政策以及中苏关系的论著,主要参见James G.Richter ,Khrushchev′s Double Bind :International Pressures and Domestic CoalitionPolitics(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James M.Goldgeier,Leadership Style 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 :Stalin,Khrush2chev,Brezhnev,Gorbachev(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Vladislav Zubok,ConstaintinePle2shakov ,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From Stalin to Khrushchev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Odd Arne Westad,ed.,Brothers in Arms:TheRise and Fall of the Sino2Soviet Alliance ,194521963(Stanford Univer2sity PressPWoodrowWilson Center Press ,1998)。中国学者的有关研究,主要参见陈之骅:《苏联史纲,1953-1964》,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不论是早期的研究还是依据苏联新近解密的档案写成的论著),都涉及中国发展核武器的问题在中苏关系的演进中,特别是在中苏关系破裂中的相当重要的作用。④「参见Robert S.Norris,Andrew S.Burrows,Richard W.Fieldhouse ,Nuclear Weapons Databook,Vol.5:Brit2ish ,French,andChinese Nuclear Weapons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1994)。John W.Lewis,Xue Litai ,China ′s Strategic Seapower:The Politics of Force Modernization inthe Nuclear Ag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西方早前研究这一课题的较有影响的论著,主要参见约翰·刘易斯、薛理泰:《中国原子弹的制造》,中国原子能出版社1991年版。」近年来陆续出版和解密的中国和苏联方面的相关文献档案,对重新认识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基本战略考虑,对重新解释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演进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对重新解释苏联政策变化的动因以及此种变化对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都提供了可资深入研究的史料基础,并由此研究认识到国家利益在中苏关系破裂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从1957年开始,为了同这一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相适应,苏联希望通过签订核禁试条约,寻求缓和同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紧张关系,而苏联的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得到中国公开的积极支持。但在中国看来,如果苏联拒绝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提供援助,那么苏联同西方进行核禁试条约谈判的动机就非常值得怀疑了。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认为,获得中国支持苏联这一努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保证向中国提供发展核武器的技术援助。①「有关分析还可参见Lincoln P.Bloomfield ,Walter C.Clemons ,Jr.,FranklinGriffiths ,Khrushchev and the Arm Race :Soviet Interests in Arm Control and Disarmament,1954-1964(Cambridge :The M.I.T.Press,1966)。」现有的史料已经证明,当1959年苏联以同西方国家进行核禁试谈判为由停止向中国提供援助时,中国领导人的反应是强烈的,因为起码在中国领导人看来,中苏关系的破裂已经是不可避免了。
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突出表现在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路线",主张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进一步裁军,停止核试验。值得强调的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是同苏联对核武器作用的认识以及苏联军事战略的调整相一致的。苏联的军事战略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变化,其特点是从"加强积极防御,防止敌人侵略"的战略方针,转变为火箭核战略,强调核武器的首次突击作用,认为现代战争在几分钟内就可以结束,因此奉行先发制人的战略方针。这种战略方针的转变同苏共二十大以来苏联对战争观念的重大变化密切相关。苏联领导人强调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关于战争的概念,战争已不再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区别不大了。同时苏联还认为,在一场核战争中没有绝对的胜利者。赫鲁晓夫在同毛泽东的会谈中反复强调,下一次战争将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今天美国人的原子弹多的不知道怎么办,我们也有核武器??下一次战争不会是以敌人跨过国界发动入侵开始的,而一开始就会使用导弹或炸弹袭击我们主要的行政中心和工业中心。因此,我们的政策是用足够的武器武装自己,以便敌人给我们造成多大破坏,我们也能给他们造成同样大的破坏".[9]因此,苏联领导人认为毛泽东有关"战争爆发后苏联和中国可以动员多于资本主义世界多少师"的想法过时以及"核武器是纸老虎"的观点不切实际,因为美国这只"纸老虎"长着核牙齿,向"纸老虎"开火要用大炮,而不是用爆竹。[10]赫鲁晓夫曾明确告诉毛泽东:"现在有了原子弹,双方部队的数目对真正力量的对比和战争的结果就更没有意义了。哪一方的部队越多,它的炮灰也就越多。"[11]同时,苏联领导人还一再强调核武器在国际政治和外交中的巨大作用,认为核武器可以制止战争的爆发。对此赫鲁晓夫强调:"当我们实际上可以使用原子武器、氢弹以及可以使用射到世界上一个角落的火箭,从而可以把欧洲的任何国家或欧洲国家集团从地球上抹去的时候,这些国家或国家集团还胆敢进攻我们?"在苏联领导人看来,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米高扬曾说,导弹是苏联的战略资源,它既能使苏联保持在匈牙利的驻军,又可以警告帝国主义分子,"假如它们不停止在埃及的侵略,我们就可能使用导弹武器。现在每个人都承认,是我们决定了埃及的命运。"①「米高扬的观点参见Vladislav Zubok ,Constaintine Pleshakov,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From Stalin to Khrush2chev ,pp.191-192.」赫鲁晓夫也对毛泽东说:"我们给土耳其人写信说,只要用三到四枚导弹,土耳其就不复存在。十枚导弹足以扫平英格兰。在英国,他们进行辩论:一些人说,九枚导弹就可以摧毁英国;另外一些人说,不对,七到八枚就可以了。但没有人会怀疑,一旦爆发核战争,英国将会遭到毁灭。他们所争论的是需要多少枚导弹。当我们在苏伊士事件期间写信给艾登和摩勒时,他们立即停止了侵略。现在,由于我们拥有洲际火箭,我们同样可以卡住美国的咽喉。他们原认为美国不在射程之内,但现在就不是这样了。因此,我们必须使用这些工具避免战争。现在我们可以挽救伊拉克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使敌人害怕我们火箭的原因。"②「1958年7月31日毛泽东同赫鲁晓夫的会谈记录。」在这种背景下,苏联主张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主张不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和意见分歧,不要企图用强力改变现状,反对任何可能导致相互毁灭的战争。
然而,这种有限的合作并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时,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毛泽东说:"关于生产原子弹的事,我们决定把专家们撤回去。"毛泽东回答说:"需要是需要,也没有什么大关系。技术上能帮助我们一下更好。不能帮就由你们考虑决定。"[18]随后,情况到1960年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1960年7月16日,苏联向中国递交了关于撤走在华专家、停止原定设备材料的供应的照会。到8月23日,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①「有关苏联在中国核工业领域内的专家及其撤走情况,参见Chen Jian ,"A Crucial Step toward the Sino2Soviet Schism :the Withdrawal ofSoviet Experts from China ,July 1960",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Is2sue 829,Winter 1996P1997.罗时叙:《从蜜月到反目——苏联专家在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对苏联的这一行为,中国认为,不论从法律上、道义上和政治上讲,都是无法辩解的;它不仅不符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精神,而且还破坏了两国政府在1953-1959年期间签订的一系列重要协定,苏联的行为在一般国际关系中是罕见的。[7](P ,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