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再回到最基础的关于手抄本的名词解释上来,手抄本三个字,且不能说是耳熟能详,可但凡有阅读习惯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而我对集体记忆死角的隐蔽性和经验主义的盲点感到惊异的直接原因则源至查检手头几乎所有工具书的过程——先查1998年版商务印书馆修订本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手抄本一词,与之较有关联的仅有:手本:明清时代门生见老师或下属见上司所用的帖子,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职位等;手笔:亲手做的文章、写的字或画的画(多指名人);手记:①亲手记录②亲手写下的记录;手写:用手写,亲自记录等,继而复查词汇容量更大的上海辞书出版社最新版《词海》,所收相关词与《现代汉语词典》也是大同小异,亦属隔靴搔痒,而手抄本一词仍未收录!不甘心,再查外研社最新版的《英汉词典》hand-written copy一词,其注释为手写的拷贝,虽名词字面接近,可注释与我思维中的词意却是词不达意、离题千里,徒生中国帝王“百姓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呀”或程序化的英语社会“有印刷机和互联网的方便,为什么还要用手抄”的荒诞感。最终,求助于我留俄数载的女友;答曰:俄语中有两个词,一个Pykonucb 中文意为手写的稿件;另一个c a M o u 3 g意为地下或自我出版物。至此,我兀自有种“梦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斓姗处”般峰回路转时惊喜感!前苏联无愧是对现代中国进程影响最大的国家,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挫折、执政都受到莫斯科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并与之息息相关,故词意的接近与重合就不言而喻了。顺着地下出版物这条注释所疏导的思路,我们再从“手抄本”在“文革”中的产生、衍变与影响的过程中,总结较为贴切的词语来为之定义、注释。而偶翻《哈维尔文集》,这位捷克现任总统、著名剧作家在行文中施用较为频繁的samizdat(民间出版物)一词,也为界定“手抄本”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