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69|回复: 0

王岐山的知青岁月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51
发表于 2012-12-25 22: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公网记者 刘彦昆 陕西延安报道

“……谈到老区的发展,我想谈点体会。我曾在延安老区插队,对老区有深切的体会……”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山西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团会议,讨论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一位代表的发言引发了王岐山的感慨,他深情地回忆起在延安插队的生活。四十余载光阴流逝,当年这位陕西普通知青已步入中国政治权力核心。
1969年1月,22岁的王岐山来到陕西省延安县冯庄公社,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一名普通的知青,并在这里度过了两年艰苦的时光。

干活不“孬” 读“反动书籍”
69岁的高志强至今还生活在王岐山插队时住过的窑洞里。大公网记者找到他的时候,这位辛劳了一辈子的老人还在地里忙碌着。不过他憨笑着说,如今在冯庄下地劳动已经变成了一项“业余爱好”,就像中国所有的村庄正在经历的变革一样,年轻人进了城挣工资养家,老人和孩子留守村庄,“没有人指着地里的收成过日子”。他身后不远处是一片连绵的绿色山脉,这个经历了十余年退耕还林的村庄,已经看不到象征着陕北的沟渠丛生、黄浪滔天。他说,过去的日子“农活重,日子苦”。在这个土地稀少的村庄里,漫山遍野、沟沟壑壑能种庄稼的地方,都被种上了水稻、高粱和豆子。天还蒙蒙亮,知青们就出工了,像王岐山这样的男娃娃,要从村子里担着130斤左右的粪上山浇灌田地,山上的麦子成熟了,再背上两三捆、150多斤的麦子下山到村里。高志强说,王岐山能挣10个公分,是最高的公分,很多村里的娃娃也不如他能干。
干这样重的活,吃得却不好。高志强回忆说,王岐山这些知青常吃的是高粱、黑豆、麸皮和在一起熬的粥,“像喂猪娃一样”,最好的饭是玉米、白面掺在一起蒸的两面儿馍馍。按照国家政策,冯庄的知青们插队第一年由国家供给粮食,一个月每人供给45斤,其中40%是细粮,一半小米、一半白面;剩余的是粗粮,有玉米、高粱米和豆子,但是20岁的壮小伙子根本吃不饱。后来知青们参与大队集体分配,情况才好一些。
徐俊富,64岁,与王岐山同龄,当时他们是要好的伙伴。他也说,王岐山干活“不孬”,刚来的时候,比不过徐俊富这样在村子里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后来大家的水平就不相上下了。按照徐俊富的说法,他不仅能干重体力活,还能干技巧性强的庄稼活。王岐山在知青中间也“很有威望”,康坪村的14个知青在他的带动下,都特别吃苦肯干,“一身正气”。在他的印象里,当年的王岐山“瘦长瘦长的”,“脑子反应快,嘴皮子也快,没人能说得过他”。那时,每天吃完饭,徐俊富就跑到知青的窑洞里“耍”,有知青从北京带来了一架手摇留声机,有的人就这样用手摇着一遍遍听着“东方红,太阳升”,也有人喜欢玩扑克牌,王岐山却对此兴趣不大,“他的爱好就是看书,所有的知青里他最爱学习”,徐俊富说,“因为读一本西方政治学的书,公社领导还批评他,不该阅读‘反动书籍’。”

“终究不会在黄土地上埋没一生”
在那样的艰苦环境里,王岐山却保持着开朗的性格——这是当年王岐山留给冯庄公社大队干部王守义最深的印象。王守义说,那时候的知识青年按照家庭出身不同分为“红五类”和“黑五类”,“黑五类”往往受到人们的歧视。王岐山却不避讳这些,他和不同出身的知青都能交上朋友,和每一个人都相处得很好。对那些情绪低落的知青,他还能给人家做好思想工作。后来,王岐山当上了生产大队革委会副主任,村民之间闹了矛盾,他还经常出面帮助解决。
王守义还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他们的到来也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像王岐山这样,年纪在20岁上下的知识青年,见到上了年岁的人都是“大爷大妈”地叫着,从不跟村民起争执闹矛盾,显得彬彬有礼。村民们看在眼里,也愿意把家中的娃娃送到学校里学习文化。女知青们爱干净,用肥皂洗衣服,村里的妇女也向她们借肥皂用,讲究起卫生来。当然,知青中也有“调皮捣蛋”的,著名地产商人任志强也在冯庄插过队,当时只有14岁,早上上工赖床不起,被扣掉1分公分,中午和晚上妇女们要提前回村生火做饭,他也跟着跑回村里,又被扣掉1分,这样,别人劳动一天挣5分,他只有3分。不过村民们从来没有嫌弃过他,反而多了几分怜爱。王守义对看来,像王岐山这样的城里娃娃就好像遭受了命运的作弄,才来到艰苦的农村吃苦受累。王守义对王岐山的印象尤为深刻,“见到他时就知道,他终究不会在黄土地上埋没一生。”
1970年秋开始,陆续有陕西省内和新疆地区的工厂和事业单位来招工。王岐山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离开冯庄的。1971年,王岐山进入陕西省博物馆工作,两年以后到西北大学历史系上学,从1976年开始又在陕西省博物馆工作了三年,直到1979年被调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做实习研究员,才回到北京。而后来成为他夫人的姚明珊,则因为一次意外,在煤窑里摔伤了脚腕,同在1971年离开康坪村回到北京。

“我就是王岐山的朋友”
在康坪村村口有一座石碑,上面记述着1998年9月,曾在康坪村插队的北京知青向村民们援助2万9千元钱修建饮水设施的事。王岐山和姚明珊的名字连同其他捐款知青的名字就写在石碑上。王岐山最近一次回到康坪村是2002年。时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的王岐山陪同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延安考察,他请了半天假回康坪看看父老乡亲。高志强说,他们事先不知道王岐山要来,在村口与王岐山相遇,王岐山热情地喊着他的名字。那天高志强还特意去买了羊肉,蒸了荞麦饸饹给他吃,王岐山则给乡亲们带了烟酒和糖果。徐俊富记得,王岐山那次回来又提到当年阅读“反动书籍”的往事,他还说,经过时间的考验,他当年读的的确是一本好书。
现在,徐俊富和老朋友王岐山相见的方式主要靠电视,只要看到王岐山出现的画面,他就盯着屏幕从头看到尾。2003年“非典”期间,王岐山临危受命担任北京市代市长,并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中接受王志的专访,其中有一段对话,王志问王岐山:“你的信息渠道是什么?”王岐山说:“我的信息渠道相当之多……我这个人整个的经历过程,从来没脱离过社会,我的朋友在方方面面都有,他们有的是很底层的,我有时候专门找就在社会下层的,插过队的朋友……”在电视机前的徐俊富看到这里笑了,他觉得,王岐山说的就是自己,“我就是王岐山的朋友”。


原文地址:http://www.takungpao.com/news/co ... content_138215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5-12 15:47 , Processed in 0.0246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