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49|回复: 0

《麻色文革》前言、自序及目录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51
发表于 2014-4-7 15: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凭栏回眸》前言

开篇扉页亮明了此的宗旨:书中既无臆造的人物,无虚构的故事。书中所述,全是与青春捆绑在一起的记忆,时时事事都刻骨铭心。

故事发生的空间是三个浑然不同的场景:河北大平原上两个相邻的村庄;山东大运河畔一座古老的县城;东北大山里几处简陋的军营。

时间跨度是二十五年或更久一些,文革自然是全书的主题,也包括文革前的一些事情。

整部作品记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变迁,叙说了一个普通年轻人的苦涩感受,通篇都可以被看作是对阶级斗争学说的精细解读。

书名的副题曾经是《一个上中农后代的故事》,贯穿全书的主线自然就都与上中农有些关联了。

上中农,是一个专门用来区别阶级成分的名词,曾经在中国大陆流行流通了四十多年。

在那个以人们的家庭出身来确立社会地位,分配政治权利甚至是生存权利的年代,上中农的身份奇特尴尬。上中农既不是被镇压被专政的对象,也不是被相信被依靠的力量,不上不下,中间偏右。因为“偏右”,上中农在多数情况下都会被疏远,被怀疑,歧视羞辱压抑自然是难免的。

文革期间,按照家庭出身把人划分为“红五类”、“麻五类”和“黑五类”,上中农通常是被划归于“麻五类”之中。本书台湾版《麻色文革》的书名即由此而来。

如果按照当年阶级路线的政策细则来精准地研判,我实际上还算不得是一个上中农,因为我们家被确认为是上中农时,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

我的父亲也算不得是上中农,他只能算是一个上中农子女,因为土改那年他只有十七岁。

充其量我也只能算是上中农的孙子,一名上中农的后代而已。如此微不足道的一个身份,却在我身上演绎出许多似是而非哭笑不得的故事,只因为它们发生在那不正常的岁月。

基建工程兵,原是解放军的一个兵种,因其执行任务的特殊性,外界素来就对它知之甚少。

一个上中农的后代成为一名基建工程兵的士兵之后又会遇到一些什么呢?我相信每位读者一旦跟随我的思绪进入我的故事,心中都会涌出一股酸酸苦苦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可能会持续好一阵子。

书卷合拢,掩面回味,上中农和基建工程兵这两个原本陌生的概念,生涩的词语,在你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或许会是清晰而又难以忘怀的。

本书回忆文革的章节中写有一些自我忏悔的文字。

希望能有更多的亲历者和我一起来对当年的执迷疯狂,对当年的是非颠倒,对当年的错误罪行,真诚地忏悔,深刻地反思。说真的,我们这些人用来完成这件事的时间也不是很多了。

在决定将此书付梓出版的时候,我突发奇想:

假如阅读这套书的人多了,我或许就会成为一名全中国最著名的上中农人士兼研究上中农问题的史学家啦。

作打油诗以明志:

“自幼酷爱读书,少年没有书读;

后来虽经恶补,终归半瓶陈醋;

老来立志写书,数年敲出三部,

自诩立意不俗,阅后束之高处。”


全书按照时间顺序集结为三部:

第一部《河北山东——乡村苦难与小城饥饿》:

第二部《一所中学和一座县城的文革》;

第三部《挖山洞的大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447a5b0102ednd.html




《凭栏回眸》自序


所谓老三届,指的是中国大陆文革开始那年正在中学读书的高中和初中各三届的学生。其实称呼为老六届才更能尽言其祥。

这六届中学生,多数出生于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三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际是十三岁至二十岁。

本人出生在一九五零年,高中一年级没有读完,就赶上了文革,算是老三届中的老高一。老高一有时还会被人称作一九六八届高中毕业生。

现在回头来看,老三届无疑是特殊时代造就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受骗最久,受害最深,受苦最多的群体;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经历无可复制的群体

自打我们降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一场场政治运动便接踵而来:土改、镇反、抗美援朝、公私合营、抓胡风、合作化、反右派、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四清,连喘息的间隙都没有,直至波浪滔天烈焰滚滚的文化大革命。

我们这一代人是吮吸着政治运动的狼奶长大的。是谁从小就把我们当做狼崽子来养的呢?

我们刚刚识图认字,家长老师报纸书籍戏剧电影,教育我们的全是这主义那思想甲模范乙标兵,冷酷无情的人是英雄。

谁个告诉过我们世界的真相?何人给我们讲解过什么是慈悲与怜悯?什么是善良与宽容?什么是真诚与尊重?

正当我们身体成长发育需要营养的时候,却赶上了亘古未有的人为饥荒;我们吃糠咽菜含辛茹苦就读到中学,学业却被“史无前例”无情地终止。

文革伊始,狼崽子们就露出了冷酷残忍的本性。我们焚烧图书;我们砸毁文物;我们横冲直撞;我们“文攻武卫”;我们批斗侮辱刑讯关押逼死校长和老师;我们谩骂毒打杖毙无仇无冤无罪无辜的人。所作所为几乎都是对人类价值观的否定,每一桩罪恶几乎都可以被列入人类文明史上的登峰造极。

文化大革命方兴未艾,老三届就被无情地甩下了决策者的战车。

红卫兵小将成了文革牺牲品中的又一批,也是人数最多下场最惨的一批,几乎囊括了整整一代人。所有的老三届都沦为了失学青年和失学少年;千千万万城市里的老三届被发配去了山区边疆农村。老三届们从此落得一无所有,只剩下一句尴尬无奈的口号:“青春无悔!”。

老三届的命运何其苦啊!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最年轻的老三届如今也都年逾耳顺了。

正所谓“江山不幸诗者幸”,我们老三届人人都是江山不幸民众遭难国家蒙羞的见证者。

我们要肩负起历史见证者的责任,我们应该把当年的经历见闻感悟一五一十地说给后人听,避免类似的悲剧在他们身上重复再现;我们也希望把历史的真相告知于自由天空下的人;我们还要说的是:老三届并非是突然降临地球的天外来客,我们的所作所为既是中华文明的传统延续,也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

近年出现了不少老三届秉笔直书往事的文章,有的已经出版成书。本人有幸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没承想键盘啪啪哒哒竟然敲出来七十多万字。

我把的笔端嘎然停止在了一九七五,那一年我二十五岁正当年。

老三届的青春无一不是来自荒漠的歌,我的这一曲或许苍茫。如此多的文字记述了一束人们不曾听到过的陈年往事,我现在叙说起来仍悲凉。

如果介绍自己是序言的必要内容,我只能并不谦虚地说: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普通的北方人;我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我家之所在是一座普通的县城;我读书的母校是一所普通中学;我服役的军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退役后的几十年,我依旧是普通了再普通。

所以我展示给读者的只能是一个普通人的所经所历,一个普通人的所见所闻。普通人的故事或许低沉俾微,却也不缺少酸甜苦辣跌宕起伏;普通人的感受往往难以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却最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普通人是组成社会肌体的基本细胞,普通人心跳的声音才是国家民族最真实的脉动。

所以我执着地相信:普通人的所经所历同样可以用来书写历史,诠释历史,传承历史。

就在本书即将完稿的时候,我阅读到一位朋友在她的书中写出的一句话:“切莫因生命的平凡而放弃神圣的记忆权利。惟千千万万朴实的生命记忆,才能熔铸成不可涂改的历史真实。”

这也正是我要说的,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从我的书中阅读出“历史真实”。


南怀沙

二零一三年八月




提示:拙作去年八月在台湾出版时,出版社更名为《麻色文革》三部曲。我更喜欢原来的书名《凭栏回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447a5b0102edky.html


第一部河北山东——乡村苦难与小城饥饿

第一章南刘家口村

1、一个邻近白洋淀遥望太行山的村庄
2、来自山西沁州的移民
3、进德堂
4、小四合院(上)
5、跑反
6、兰至尔与大毡
7、我的祖父
8保定二师附小
9土改
10、上中农(上)——三户上中农的诞生

第二章北刘家口村

11、后头院里
12俊改换变拾够剩
13通敌案和国特案
14、逃往土木尔台
15、扫地出门
16、腊月十四月亮白
17大姨(上)
18、大姨(下)
19、驾返瑶池
20三舅
21、二姨夫
22、巴扎表兄

第三章走出刘口

23、父母的婚姻
24、小四合院(下)
25、我到人间
26乡亲的乳汁
27经理的信
28去外面过咱们的小日子
29刘口村人小名外号拾趣

第四章童年岁月(上)

30、两省边界的小城
31、徒步到临清
32、下堡寺
33、又回刘口村
34、纸马巷
35、先当技师后做学徒
36、从三完小到三元阁
37、反右印象
38、大跃进二三事
39、饥饿(上)
40、一九六年暑假——“旅游”的乐趣

第五章童年岁月(下)

41、重返三完小
42、一九六一年暑假——两支钢笔的故事
43、大西河
44舍利宝塔
45、进德会
46、元仓大杂院
47、峦山芋
48、一九六二年暑假——三支钢笔的故事

第六章初一二班

49、十字楼
50我的老师
51、憨老孟(上)
52、饥饿(下)
53、一九六三年暑假(上)——童工
54、一九六三年暑假(下)——洪水
55我的同学
56、四清(上)
57、我的理想

第七章高一二班

58、二闸口
59、平庸的班级和三个不幸的学生
60、元旦会餐
61、地震
62五姑
63四清(下)
64、五一晚会

第二部一所中学和一座县城的文革


第八章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六

1、四十七页笔记与一卷废纸
2、文革风起
3、县委派来了工作组
4、批判《国庆十点钟》
5、改名
6、破四旧
7、掘墓烧尸
8、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上)
9、语文教师孙诚
10、也是语文教师的高百祥
11、体育教师张士仁
12、荣主任
13、憨老孟(下)
14、政治课教师贾连城
15、上中农(中)——红纸做一个“红卫兵”
16、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下)
17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18、《狐狸.绵羊和狼》
19、一张两个字的大字报
20、一十五年前的地雷
21、派代表去北京见毛主席
22、大串联济南
23大串联北京
24、买像章
25、我的忏悔之一:揭发马登洋同学
26我的忏悔之二:砸碎武训的雕像
27我的忏悔之三:皮鞋与罐头盒
28我的忏悔之四:对联与漫画
29我的忏悔之五:“你把军装脱下来!”

第九章文化大革命——一九六七

30、烧掉黑材料
31、批斗县委书记
32、三二三夺权
33炮轰与捍卫
34、“东方红”
35、“井冈山”
36、七一造反兵团
37脱坯
38七三事件
39、济南辩论
40、攻陷中型厂
41、逃亡
42、北京上访
43、捍卫派的远方战友
44、第五生产队
45、鱼讯
46、外祖母的午餐
47、吃捞面
48、拾柴火
49、荣枝妈

第十章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八

50、筑长城战斗队
51、放风筝
52、粮票油票肉票鸡蛋票
53复课闹革命
54、校长受辱自杀
55、校医群殴致死
56、会计菜刀刎颈
57、数学教师魏固轩
58、反复旧
59魏延领人来抄家
60风雨同舟闹革命,永远忠于毛主席

第十一章文化大革命——一九六九及以后

61、工人游击队
62康庄学习班
63批示十条
64、清查五一六一打三反
65、一份清查五一六办公室的汇报
66、“畏罪自杀”者一百三十七
67、一份被列为机密的《情况反映》
68、“反共野战兵团”
69、暗杀张部长
70、美人计
71叛逃到苏修去
72、一份关于家属闹事的报告
73、袁英之死
74、南郊会议
75、康圣庄人民公社
76“勒令你把它喝下去!”
77清理三种人
78两个县委副书记
79、王泽国
80丁司令
81、路司令

第三部挖山洞的大兵

第十二章穿上军装

1、征兵大会
2要不你也去当兵吧!
3、我们要去珍宝岛
4、红色的帽徽红领章
5、绒衣
6“打倒台湾!”
7、感受青春
8走进深山

第十三章二连二班

9、山沟里的保尔.柯察金们
10、二班的战友
11、一只狼
12爆破事故
13、五好战士
14、王彦梅与岳保才
15、离开二连

第十四章经始班(甲)

16、村民老王家
17、小知识份子成堆的地方
18芒果
19、王部长诠释工程建筑兵
20、林副统帅一号战斗令
21关班长
22、黄助理与刘技术员
23、两忆三查
24、煤矿农工冯海山
25申请入党
26、上中农(下)——政审调件来了
27“打倒现代修正主义!”
28火焰在爆炸声中燃烧
29刘维恩
30、杜英豪
31、“出土文物”

第十五章经始班(乙)

32、赵班长
33、杀猪与搓背
34张副营长
35特异功能早期版
36乌居栋与白德胜
37李靖
38、三千个雷管和两枚火箭弹
39、拉练(上)
40、党支部委员老李
41、被枪毙了——第一份《入党志愿书》
42、胃溃疡
43、驴

第十六章经始班(丙)

44林彪叛逃
45通缉令
46精神病患者
47青山沟子
48山坡上有人唱国际歌》——第二份《入党志愿书》
49军属(上)
50、永远十九岁的马九成
51概率
52朱文
53两名女知青、两车钢材和一块上海牌手表
54伯恩斯坦
55“现编的!”
56、好兵陆逊
57、营房前后的两座山包——第三份和第四份《入党志愿书
58、山中人惘解人间事

第十七章经始班丁)

59、代理班长
60三个女兵
61五月一日的嘉奖令
62、军属(下)
63
64、山梁上的鬼火
65、卸磨杀驴
66、兔子急了也咬人
67书记官周瑜

第十八章二连十一班(上)

68、回二连
69拉练(下)——小山村的两户人家
70“康德”、“托洛斯基”和“布叔叔”
71、“西哈努克”解排长
72、党小组长李金海
73、安全员
74、卸水泥
75父亲的失望与愤怒

十九章二连十一班(下)

76、批林批孔
77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78、山洪中的推土机手
79生产模范
80、“劳动党”
81、刘占岭
82“老九”
83辛光学
84一篇黑板报稿和一份发言提纲
85、“我们施工为人民”
86、“雷打不动”

第二十章脱去军装

87、经始班出事了
88二百米赛跑
89去商业局工作?
90、终成正果——第五份和第六份《入党志愿书
91、站好最后一班岗
92、“康德”排长打开了我的档案袋



1关于上中农
2关于童子军
3、关于调件的演绎与推理
4铺砖
5汽车调度
6政工干事
7、国人共一哭
8一九七七年高考
9四十八根荧光灯管
10离开临清

11、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447a5b0102ee3n.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5-13 00:55 , Processed in 0.0698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