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21|回复: 0

鲁庆仁:回忆“文革”大串联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51
发表于 2014-5-2 14: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6年,中央文革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196695的《通知》发表后,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迅速发展起来。
  大约六七月间,全国已出现串联师生。外地来京者大多是到首都北京取文革造反经和接受毛主席接见的师生,北京赴外地者大多是去各地煽风点火帮助破四旧的师生,有红卫兵、红外围和一般学生,以大中学生为主,也有个别小学生跟着哥哥姐姐走的。

大串联中使用的介绍信

  毛泽东主席分别于19668188319151011018113111011268次接见了红卫兵,受接见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青年师生大约一千三百多万人。当时串联师生乘坐交通工具和吃饭住宿全部免费,成为文化革命很特殊的一道风景。1966年,中央文革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
1966年下半年至1967年上半年全国红卫兵进行大串联,本人亲身经历。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是长清三中应届初中毕业生。毕业前,全国学校废除了考试,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升学制度。推选之前,学校让我们回家等消息,结果是杳无音信。这时文化大革命正在全国广泛发动起来。1966818,毛主席首次在北京接见全国红卫兵,之后全国各地的红卫兵纷纷涌向北京去见毛主席。开始时学校选赴京代表,后来便无法控制了,几个人建个红卫兵组织就去北京。这给铁路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火车上别说坐,连站的地方都没有。行李架上、座位底下、厕所里,到处都有人,连吃饭喝水都成了大难题。车到了站,上边的人下不来,下边的人上不去,一片混乱。

  正当国务院为大串联造成铁路运输困难而大伤脑筋的时候,大连海运学院的15名红卫兵,因挤不上火车而步行一个多月抵达北京。他们的这一举动,为解决交通困难提供了一个范例。《人民日报》于1022发表了《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的社论,高度赞扬大串联是群众的伟大创造徒步行军大串联,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举。于是,步行大串联很快在全国红卫兵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我和我的同学家在农村,又系毕业生,消息比较闭塞,知道学生要返校闹革命、要大串联已是11月初的事了。回校后,我们立刻联系了同班的十几个同学,发宣言、制袖标、做旗子,刻印章,成立了一个叫做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的组织。成立后的第一目标是步行到北京见毛主席,那时见到毛主席。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串联首要的准备工作是去粮所兑换粮票,要拿一半玉米或小麦、一半地瓜干才能换到相应的粮票。说来可叹,我村本来就是一个靠吃救济粮的穷山村,我家又无劳力,粮食分得极少,拿不出小麦和玉米,我母亲只好将家中仅存的十几斤绿豆再加瓜干才换了几十斤粮票。
  我们原来准备十几人都去串联的,但突然听说再晚走毛主席就可能不接见红卫兵了,于是立即通知人员马上到校。结果1115下午只到了7个人。我们决定不等了,连夜步行出发。每人穿一身棉衣,背一床被子、一双鞋。与其他串连红卫兵不同的是,我们每人还背了一包袱煎饼。
  步行串联,无非就是衣、食、住、行”4个字,当然是最要紧的。
  先说衣。1966年下半年,毛主席数次接见红卫兵,穿的都是军装,一时间,全国便兴起了军装热。如果有人拥有一套军装,那是很荣耀很威风的。在步行串联的队伍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城市里的学生)都穿着军装,臂戴红袖章,腰束武装带,很显精神。我们农村无此条件,能找到一星半点军用品就很幸运了。我穿着既无外罩,又无内衣的粗布棉衣,走在路上与那些城市红卫兵一比,显得格外土气,多少有些自卑感。但看到城市学生走起路来一拐一瘸的样子,又有点自豪感。有些南方的红卫兵串联到北方,棉衣都是向当地有关部门借的,当然后来能还的就微乎其微了。
  再说食。我们步行出发时,每人兑换了几十斤粮票,钱带得很少,最多的也就带了三四十元,我只带了17元。路上,主要吃我们自带的十几斤煎饼。快到北京的几天里,我们看到其他红卫兵到了接待站靠打借条吃饭,我们也试着写借条吃了几顿。后来这些借条都寄回了学校,但没人还,就不了了之了。到北京的那一天是晚上,已过开饭时间,接待站给我们每人发了两包饼干当晚餐。离开北京那一天,接待站给每人发了两根香肠、一斤面包或饼干,这对于我们这些山区土包子来说真是受宠若惊。
  在北京,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居民委员会吃饭。居委会老太太说我们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对我们非常热情,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吃饭有食谱,每天吃什么都提前告诉我们,什么炸酱面、水饺、油饼、花卷,变着法地为我们改善生活。红卫兵在北京吃饭不交钱,每天只交一斤二两粮票即可,所以我带去的17元钱,1元钱买了军帽,2元钱买了一套简装毛选四卷,3元钱买了一块包背包用的塑料布和一根尼龙绳子。其他就不知怎么花的了,反正在北京坚持了四十多天,在返回的火车上用仅剩的一分钱买了一碗开水。如今事情虽已过去四十多年,可仍然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恍如昨日。
  三说住。刚开始串联时,没有经验,住过火车站、学校、大队部、农村饲养棚,后来才知道,全国各地都设有红卫兵接待站,各地政府抽调了大批工作人员专门接待过往的红卫兵。由接待站安排食宿,比自己随便找住处方便多了,从此便很少在农村或非接待单位住过。
  在北京,我们被安排在陶然亭附近的一个街道居委会住宿,住的是一个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居委会的人员常到我们的住处问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从11月底到12月底,滞留在北京等待毛主席接见的红卫兵越聚越多,影剧院、街道、学校等,凡是能住人的地方都住满了全国各地的红卫兵。据说当时北京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外地红卫兵,给北京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最后说行。我们于1115傍晚从张夏出发,沿铁路线北行。原打算一夜走到济南的,但夜里11点多走到党家庄火车站时,车站民警劝说我们休息,于是我们在候车室住了一宿。第二天穿过济南,一天走了120里地赶到了济阳县的孙耿镇,住在一个学校的教室里,学校的几个老师和学生接待了我们。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吃完饭收拾碗时,人家说少了一个碗,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我们商量,解放军损坏东西要赔,丢碗是我们的责任也要赔偿,于是凑了五角钱,又留下了一封信,第二天连他们人也没见就赶路了。回校后看到了他们学校给我们寄来的表扬信。那时我们就是这般淳朴。
  沿途南来北往步行串联的红卫兵络绎不绝,两支红卫兵队伍相遇后,都手举毛主席语录,高呼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祝你们胜利等口号以相互鼓舞。行进的路线有时是公路,有时是小道,有时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用不着担心走错路,因为每遇改变方向的地方都有前行红卫兵所划的路标(箭头)指示。说累吧,的确很累,但一想到要见毛主席,又有那么多红卫兵相伴而行,倒也精神饱满。有时两支同行的串联队伍,会不约而同地搞起竞赛,一会你超过我,一会我赶上你,谁也不甘落后,更感觉不到累了。

  我们北行的路线依次是临邑、宁津、南皮、文安、霸县、固安、大兴,一般一天走100里路。走到河北时刮起大北风,那风吹得连呼吸都很困难,行进起来更是寒风刺骨,冰冷异常。我们便一同背诵毛主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语录,一步步艰难前行。由于风太大,实在无法走路,我们曾在中途休息了两天,用了12天(实际步行10天)的时间,终于到达我们日夜向往的首都北京。但当到达黄村(大兴)时,广播里传来毛主席连续两天第八次接见红卫兵的消息,并宣布这是1966年最后一次接见。丧失了只差一两天就见到毛主席的大好时机,我们心中的懊恼可想而知。
  按照常规,进京红卫兵受到毛主席接见后即刻安排返回,在京逗留时间也就几天到十几天。但许多像我们一样没见到毛主席的红卫兵,都决心要见到毛主席再回去,怎么劝说也不听,一直在北京等了近一个月。主要活动是到北京各个大学去看大字报。我们每人都发了一张免费乘车证,坐公共汽车非常方便,虽然很拥挤。据说,当时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大批公共汽车进京。北京动物园附近有一条开往各个大学的专线,汽车一辆接一辆往外发,即使如此,有时排队还得等一两个小时才能挤上车。全国各式各样的公共汽车在北京的大街上穿梭运行,成了北京的一道风景线。北京接待部门请解放军为我们进行了几次军训,还组织了一次参观故宫举办的收租院展览,一次参观军事博物馆,其余时间均是自由活动。
  如何让这些红卫兵回家便成了问题,最后只得由周总理、江青等一些领导人于196612月下旬在工人体育场接见了我们。记得周总理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中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大多是步行串联来北京的,我希望你们也能步行回去。如果你们不愿步行回去,我把你们送回去。听后备感亲切,终生难忘。就在接见后的当天晚上,接待站的人员早已为我们免费准备好了火车票、食品,急匆匆地送我们回到了济南。


到南方去考察

  早在196611月,中央就发出暂缓串联的通知,等到第二年春天再进行。但实际上红卫兵大串联并未制止住,串联的队伍还有增无减。我们从北京回长清后,原打算等过了春节再去串联的,可又听说大串联有可能被停止,于是决定立即南下串联。这时准备工作很简单了,粮票不用兑换,钱也不用自己拿,都可以向学校借,是经国家允许的。说是借,后来谁也没有还。我们计划先步行南下到韶山、井岗山,再沿红军长征路到延安。出发时每人只带了不到100元钱。这点钱能够吗?当时并未多想。现在看来像是天方夜谭,但那时确是实事。从北京回来不到10天我们便又于1967年元旦后不久重新走上步行串联路。人员从原来的7人增加到8人(62女),携带的物品比北上时少了一包袱煎饼。
  第一天从张夏走到了泰安。在泰安我买了一双40码的胶鞋,走着走着便感到鞋小了,挤得脚生痛,但舍不得换下或丢掉,硬是坚持走到了磁窑。脱鞋一看,10个脚趾全都充了血。再后来10个脚趾甲全脱落了,至今连我自己都很难想像当时是怎样挺下来的。再往南走,赶上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穿一身棉衣走路热得实在难受。到了滕县,我们一合计,反正越往南走越暖和,棉裤用不着了,于是我们都把棉裤寄回了家,每人只穿两条单裤。天公专门与我们作对,第二天就变了脸,北风裹着小雪,一股劲地向我们袭来。当时我们正乘船去微山岛,无法躲避,一个个都冻得浑身青紫,不住地发抖。好不容易到了岛上,住进了一个大队部里。因他们无准备,连吃的菜都没有,好歹给我们蒸了一锅馒头。蘸着酱油吃馒头,我一口气吃了6个,一斤二两。这是我一生的纪录。这次的串联的任务之一是学习考察。在枣庄,我们听取了小说《铁道游击队》副队长王强原型王致胜作的关于如何打日本鬼子的报告,并去微山湖看打鬼子的现场。在曲阜,参观了声讨孔子的展览。当时曲阜成立了由全国大学生红卫兵组成的全国讨孔委员会,专事声讨孔子的活动。我们看到三孔文物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断碑残碣随处可见。据后来统计,仅曲阜一地,就有一千余件珍贵文物惨遭毁坏,损失不可估量。不过我们是初中红卫兵,上述活动我们没资格参与,还算是值得庆幸的事。
1967年元月中旬,经过十几天的步行,我们到达徐州。这时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通知,要求立即停止全国大串联,走在路上的必须返回。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震动,我们8人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遵照上级指示,立即回家;一种是继续串联,但要加快速度,不能再步行了,要坐火车。经过激烈争吵仍不能统一思想,只好分道扬镳。我们4个坚持串联的人,在徐州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后,就乘火车去了南京。在南京参观了雨花台后。继续南下串联的决心发生动摇。因天气太冷,我们穿着单薄,身体实在受不了。只待了3天,我只身前往杭州,他们3人便回家了。后来听说坚持返回的4人,因觉得走原路返回没意思,转而乘车到连云港,再乘船绕道青岛回的家。
  我到杭州是为了看我三大爷。觉得离这么近了应该去看看他。便先到了上海(那时竟不知有直达杭州的列车)。在上海火车站待了一夜。当时上海正值一月风暴,在车站上值勤的竟是一色臂戴袖章的红卫兵。
  从上海到杭州的当晚,住在红卫兵接待站,第二天就找到了我大爷。他叫王新三(原名鲁昆周),是1949年南下干部,曾是浙江桐庐县第一任县长,1966年调任杭州市委任秘书长。家还未搬便赶上了文革,被迫住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屋内除一张床和一个床头橱外什么也放不下,整天写检查、挨批斗,无法安排我的食宿,只能晚上陪我到市委食堂吃了顿饭。他问我冷不冷,我说不冷。他说:我穿着棉裤都有些冷,你穿单裤能不冷吗?立即到商店给我买了一条绒裤。穿上顿觉温暖无比。时近春节,他竟无法留我过节,我只得于1967年大年初一去金华看我二叔,在火车上和接待站度过了一个让我刻骨铭心的春节。
  大年初二那天我找到我二叔家。他叫王明新,原名鲁田周,和我婶子均系南下干部,文革前一个是金华县县委书记,一个是县妇联主任。我去时他们都靠边站了,一家36口人被赶到两间不足30平方米的屋子里。我婶子的父亲文革前是金华地区医院院长,因地主出身,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撵出医院,只好寄住婶子家。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写检查,扫街,贴红卫兵给他写的大字报,随时听候红卫兵召集的批斗他们的大会。工资不发,每天只一角钱的菜金。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他们的冤案才得以彻底平反,补发了工资,婶子和他父亲办理了离休,我叔叔又被重新任用为义乌县县委书记,这都是后话了。
  在金华挤住在叔叔家,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白天上街随便逛逛,晚上帮他们抄抄检讨书。他们在家里不敢高声说话,连收音机也不敢开高音,当然也不让我大声说话。红卫兵批斗他们,必须随叫随到,外出要向红卫兵请假,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就更不能陪我出去了。我对他们的遭遇甚感不平,但无能为力。住在那里很受拘束,也很无聊。只待了十几天,便乘免费火车返回了济南,结束了大串联。
  我的大串联历时两个多月,徒步行程近2000里,乘车3000里,是我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课。确实是经了风雨,见了世面,影响了我的一生。四十多年过去了,大串联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无法忘却。《狂飙》一书中有一段话:大串联,给身临其境的老三届们在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他们人生历程中宝贵的一页。确实如此。

http://119.163.120.168/html/2013/wangshimanyi_0909/29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5-13 00:35 , Processed in 0.0418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