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11|回复: 0

彭援军:阎崇年的京杭骑车游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51
发表于 2015-1-16 17: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阎崇年:最忆京杭骑车游(组图)


阎崇年照

    笔者作为北京46中七三届初中的学生,阎崇年作为当时的班主任,几十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师生谊、忘年交。今年春节,笔者和几位师生老友前去阎崇年老师家拜年。年近八旬的央视百家讲坛第一人阎崇年,身体健壮,嗓音洪亮,思路清晰,十分健谈。近两小时的会面,我们有近半时间是在聆听阎老师在讲。

    交谈中提及阎老师于2013年11月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最忆离京骑车游”——每逢冬到小雪时,就回想起发生在北京的一个令我难忘的故事。那是在1966年,全国有一股“红卫兵大串联”的热浪。大批的红卫兵,坐火车的,乘汽车的,搭轮船的,或徒步的,个别也有乘飞机的,从首都北京,奔向全国各地,进行“大串联”。我是学明清史的,当时不是红卫兵,也不够加入红卫兵的资格,可又想出北京走一走,看看京杭大运河,怎么办呢?一天,我和赵铮、刘天心、梁新华和杨健萍5个人商定,骑自行车“串联”,沿京杭大运河骑行,看沿途风光,览名胜古迹,终点是杭州。

    酝酿定了,分头准备。先检查自行车,我推着一辆绿色飞鸽牌二八女车,到六部口西长安街路南的一家修车铺。修车的穆师傅是山东人,因我经常在这里打气、修车,又是同乡,所以很熟。我让他仔细检修,要出远门。他问远到什么地方,我没敢说到杭州,说想骑到济南。他说您这辆旧车能骑到天津回来就不错,但他还是认真仔细地做了全面检修。

    其他几位除检修自行车之外,分别准备修车工具、打气筒,补车带的剪子、锉刀、胶水,以及扳手等等。有人特别准备了“红卫兵介绍信”,好像是用萝卜刻的图章,盖了一些空白介绍信,准备到住地接待时用。还带上各自定量的全国通用粮票。我带了全月的工资70元人民币,赵铮则带着稀罕之物120型海鸥牌照相机。

    1966年12月15日,早上8点,我们一行5人,在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集合。大家非常兴奋,每人带着小红书,在天安门前合影。前不久,赵铮兄翻拍出我们5人在天安门前临出发的一张旧照片给我,这是我此行保存下来唯一的一张影照,弥足珍贵。

    天安门前“誓师”后,我们沿长安街往东骑行,出建国门,到通州,在张家湾漕运码头停留,巨大石条,整齐横卧,保存尚好,遗迹清晰。当夜,宿河西务。第二天骑行到天津,游逛两天。后经杨柳青,看年画。在沧州看铁狮子,还开玩笑地戏说当年林冲夜奔“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的故事。

    北京到杭州,大约3500里。运河、铁路、公路,三路并行。当时的公路,路面平整,铺着细沙。每天骑行百里上下,看到有合适的宿点,就停行住宿。骑行经过临清、枣庄(微山湖畔)、济南、泰山、曲阜、淮安、扬州、镇江、苏州、南京、杭州等。并专程骑车到绍兴,瞻礼大禹陵,游览鹅池,看百草园。骑行到杭州,在西湖赏景,去灵隐观光,天飘起飞雪。从北京到杭州,骑行历时整一个月,虽旅途艰苦,却苦中有乐。

    在杭7天,接令返京。我乘船一夜,徜徉运河,到达苏州,转乘火车,春节前夕,回到北京。

    后来回想,在那特殊的10年,我做得最有意义的有两件事,一件是我“逍遥”在图书馆看书,并写出《努尔哈赤传》书稿,后由北京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另一件就是骑自行车考察京杭大运河。我在北京发生的故事很多,这是我人生中既生动又难忘的一个故事。

    阎崇年说,小有疑憾的是,报纸上没登他们骑游五人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的那张照片。笔者说,那没关系,笔者办的《旅游与交通》杂志早就想把这段往事图文并茂地反映出来。而且,这件事本身也还有故事可言。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的这篇小文仅有一千多字,只是阎崇年此行骑游全过程的一个“简本”,而笔者可以提供这件事情的“全本”手稿。记得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采访阎崇年的学术成绩,在《北京日报》人物版刊发长文时,笔者就听阎老师谈起了他在文革初期曾经结伴同校老师骑车远游之事,但笔者未将此事写进文章里。大约在1994年下半年,笔者跟阎老师讲,笔者正在编一本《神州大地走单骑——千位老人骑游录》的书,想请阎老师把那段骑游经历写出来。约稿之时,阎崇年已经是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仅管他事情很多,但不到一个月就让笔者去取这篇稿件了。

    此为阎崇年工整的手写稿,题为“京杭运河骑车考察记”,全文3900字,收录于笔者1995年5月版《神州大地走单骑》一书中。现将这段原汁原味的现代骑游先驱史录下——

    沈兴大著《京杭运河一一首次自行车之旅》(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一书,在《前言》里说了如下一段话:“在秋雨绵绵的江南乡村公路上,两个推着自行车的旅行者,挣扎着前进,一个人推不动时,另一个人就跪在泥水中帮着推……当他们看到以盛产泥人闻名于世的‘无锡市’路标时,已经成了两个真正的泥人。年长一点的就是本书的作者、人民中国杂志社记者沈兴大,年轻的是同行的摄影记者刘世昭。1981年5月,他们从北京昌平县的白浮泉出发,开始了骑自行车踏访中外闻名的京杭运河。这在国内还是首次。”

    沈兴大君自认为他们二人,1981年骑自行车旅行京杭运河之举,在国内是首次,所以其书名的副标题冠以“首次自行车之旅”。读了上面引文,我称赞他们的辛苦旅行,但也触发了我们早于沈、刘二君15年的骑自行车考察京杭大运河之行的回忆。

    那是在1966年。“文革”风暴狂起之后,掀起了“大串联”的浪潮。一批一批的“红卫兵”、“红五类”,乘坐火车,涌向四面八方,进行全国“大串联’’。我们没有资格戴袖章、乘火车、去串联,便想到骑自行车出去走一走。我是学明清史的,想借这个机会考察明清时期贯穿南北的经济命脉——京杭三千里大运河。于是,经过秘密磋商,我和刘天心、赵铮、梁新华、杨健萍五人,决定由北京出发,骑自行车沿大运河南行。至于能骑到何处,当时却心中无数。记得行前我到修自行车铺,去检修要骑的一辆旧飞鸽牌女车时,修车师傅说:“这辆破车不要说骑到济南,就是连天津也骑不到!”况且,我还未敢说要骑到杭州。可见骑自行车考察大运河,在一般人眼中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11月的一天,我们一行五人,带着简单行装和修车工具,自北京的象征——天安门出发。经过通州,晚驻河西务。这里原是运河的繁华码头,现在尽有恢宏遗迹可见。翌晨登程,夜宿天津。在天津游览一个星期,观海河、逛市容、寻古迹、访友人。过杨柳青,本想看年画,但它被列为“四旧”,已遭“横扫”!作坊关闭,店铺停业。

    经过两天行驶,到达沧州。这里故事蛮多,有铁狮子,特别是《水浒传》中林冲发配沧州的故事,哙炙人口,家喻户晓。恰好那天飘着小雪,路边有座破庙,附近村庄(当时叫生产队)有麦场,不远处还有一片小树林。我们边骑车、边戏说:那里是当年风雪的山神庙,那里是当年火烧的草料场,那里是当年鲁智深大闹的野猪林。

出沧州,经德州,到济南。在济南,看趵突泉,登千佛山。千佛山上的石佛,均遭红卫兵的破坏,有的眼睛被挖,有的鼻子被残,有的耳朵被割,有的面部被划。……千余石佛,盖莫能外。出济南后,骑奔泰安。我久想到泰安,登泰山。我的姨表姐在泰安,因出行仓促未带她的住址,泰安的机关多关着大门,几次查询,均未找到。我们在泰安唯一的企盼,就是登泰山。凌晨起床,披星戴月,走到岱庙,开始登山。开头兴致很高,边登、边看、边聊、边唱,尔后,愈登愈累。快到南天门时,已累得气喘嘘嘘。见到挑夫,挑着两袋面,挥汗而上,便自觉赧愧。于是,鼓起力气,咬牙攀登。气力殆尽,爬上山顶。本想在山上住一夜,观泰山日出,却因住宿收费,怅然而返。回到住地,已是深夜。黎明急起,又向曲阜。

    曲阜为“至圣先师”孔子的圣地。记得我上小学第一天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圣人的牌位鞠躬。在骑向曲阜的路上,我的心情格外激动。曲阜的孔子圣迹有“三孔”—— 孔府、孔庙和孔林。在我们到曲阜前不久,北京“红卫兵”四大“领袖”之一的谭厚兰,派大批“红卫兵”到这里“造反”、“破四旧”,我们是其“辉煌成果”的第一批目击者。孔府,在富丽堂煌的殿宇内,搞起了“孔子罪恶实物展览”。整个府第被搅得一塌糊涂,衣饰、餐具、书籍、文物满目狼藉。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套银制餐具,共99件,每件呈豆器型,内为盛盘、外为水盘——装热水、保菜温,上面为盖——做成仿真形,如盛鸡的盘盖为卧鸡状、盛鱼的盘盖为鲤鱼状,盛鸭的盘盖为睡鸭状。孔庙,庙中正殿的巨大孔子塑像,被破衣开肚,肚中的棉花,大殿内、庭院中到处皆是。孔丘坟墓已遭挖掘,据说是为了找孔子的遗骸,但墓穴暴露,墓中既无骸骨,也无衣冠。孔林,这里是孔姓的公共墓地,无论贵贱贫富长幼,孔姓死后皆可埋此。孔林面积很大,占地200顷,苍松翠柏,幽静肃穆。但是,只见坟墓被挖掘,遍地尸骸。我问掘墓者为甚么要挖坟,回答说:生产队长分派我们,每挖一天坟,每人记12个工分,还给4两白酒;挖出的金银和珠宝,交给生产队。由是,四面八方的农民,纷纷涌向孔林。孔林的大片坟墓,几乎全被挖开,尸骸遍地,乌鸦蔽天。这种对历史文物的残暴破坏,古今中外,空前绝后。

    在山东境内,觉得老乡格外朴实、热情。那时的沿途住宿,吃住一概免费,由接待站负责接待。我们的行程,日行长短不等,或五十余里,或百余里,视天气好坏、风力风向、城镇大小、文物多寡、情绪健康等多种因素而定。一天,由于路上自行车出了毛病,赶不到预定的目的地,便在一个村庄老乡家过夜。这位老乡家只有老太太一人,丈夫早逝,女儿出嫁,生活困苦。老人用玉米面粥、粥中放几块白薯、一点点概括咸萝卜条和煎饼,作为盛宴招待北京来的客人。烙煎饼用陶铛,陶铛用三块石头支着,并用草作燃料。老人像当地其他人家一样,为着省草,一次烙很多很多的煎饼。大约够吃半个月。老人拿出外地亲戚寄来而不舍得吃的、仅有的几个柿饼让我们吃,老人盛情难却,不吃是不成的。我们只好将一个柿饼分作5份,心情既高兴又沉重地吃了下去。第二天早上临走时,给老人留下10斤面票,回京后又给老人寄去10元钱。

    山东南部有个微山湖,湖东西最窄处约2华里,南北长约300华里,是一个细长的淡水湖泊。运河水从江苏流来,入微山湖,运艘藉湖水北行,出湖后再入运河航行。电影《铁道游击队》主题歌,把微山湖唱得非常美,实际印象却大相径庭。当时强调“以粮为纲”,又加上运动破坏,湖民生计,惨不忍睹。亲见湖边渔民,举家依傍一叶小舟,白天打鱼,三餐

    吃鱼;冬天湖面结冰,便喝鱼粉粥。晚间睡在湖边窝棚里,目见一个窝棚,剖面呈三角形,高约2米,底宽约2米,地上铺着草,棚口挂草帘,遮风雨、避隐私。

    穿过微山湖,便是江苏省沛县——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江苏是大运河的重要地段,我们顾不上旅游刘邦的故里,便踏看清代著名水利学家靳辅的业迹。京杭大运河在江苏最险要的地方是淮阴的清口——黄河、淮河、运河在这里交汇。它在今淮阴市西南约20华里的码头镇奶奶庙村地带。镇西南30华里外便是洪泽湖,因淮水夹带大量泥沙,而使湖底淤高,形成“悬湖”。为着兴修淮洪水利,便用冬闲季节,放干湖水,挖淤清湖。我们沿湖堤骑行的时候,恰值夜晚,数十万民工,在挑灯奋战,我们的自行车骑一会儿、推一会儿,连骑带推行进了六十余里,只铜陵工地上数以万计的灯盏,天庭间数以亿计的星辰,天上和人间,星辰和电灯,联成一片,蔚为壮观,其情其景,千载难逢。当我们骑行到宿地时,已是下夜一点。淮阴当时叫清江市,清江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清口,而是游江。在北京我见过“文革”时的游街——步行游街和卡车游街,但没有见过乘船游江;在清江却大开了眼界。船上站着“走资派”、“黑五类”,他戴着纸糊的高帽子,有的高达两米,脖颈挂着牌子。“革命群众”则敲锣打鼓,高喊口号。江里的船只,有大有小,一字排开,鱼贯缓航,前后数里,奇异景观,举世所无。

    离开清江,又到淮安。淮安是明、清漕运总督的驻地,又是浙、赣、苏、湘、鄂、鲁、豫七省交通的咽喉。古有“舟车辐辏,百货充盈”和“日观千樯通贡篚,云旌双郭引清笳”之誉。周恩来故居在淮安,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其故居也不接待观众。出淮安,沿河行,经宝应,过高邮,往扬州。

    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我们走过一段安徽,在安徽天长,有一家农户,住的泥草房,房高不过二米、宽不足三米、长也不到三米。当时我的住房非常狭小,只有12平方米,心中常不高兴。我兴致所来,请同行赵铮君约我在房前留影纪念,意在因住房窄小而不高兴时,看看此照,以解烦闷。不料,回京后,同行者在无意中将此照作为故事说了出去,结果,被同事强世晔君贴了大字报,指斥我借考察为名,收集社会主义黑暗面材料,那时大都阶级警惕性很高,贴这样大字报,体现了自己的忠诚。

    尔后,我们骑车到南京。南京是个大城市,在这里住留时间较长。我们登上紫金山,前往中山陵。尽管“文革”风暴强劲,但是中山陵保护完好,对外开放。我们去中山陵,拾级而上,进入大厅,向孙先生衣冠冢行礼。又去明孝陵,看永乐大碑石。紫金山天文台,正搞运动,未得入内。南京名胜古迹很多,骑自行车跑了一周,只看了一部分。在进入南京市之前,我们骑车到长江边,见长江大桥已埋铸好桥墩,过江还是坐轮渡。在江岸燕子矶,观景戏永,格外惬意。南京的故蒋介石总统府,时已成为南京各个造反派的司令部,大门洞开,人杂如市。我们借机进去,看了西花园。我们离开南京时,一位同行者因在南京有亲戚,便留下未再行进。其余四人,继续前行。我在苏州,夜宿沧浪亭。星夜月下,窗外细竹,随风摇曳,枝叶窗影,如梦如画。苏州的虎丘、灵岩山都留下很深的印象。山顶庙内的墙上,和尚也贴出大字报,揭发该寺方丈宿通民女,方丈因而自缢身亡。时庙中仍有民女操厨为炊,且夜宿孤庙,必引出诸多烦言。   

    我们最后的一站一一杭州,经过一个月的奔驰,终于到达。这时,只有我和刘天心、梁新华、杨健萍四人。在杭州,我们每天骑自行车游览,逛西湖、去灵隐,品龙井、吃胡桃,还登六和塔、看钱塘江桥。杭州住游一周后,四人分手,各行其路。我自杭州舍车登舟,航行一夜,到达苏州。后将自行车托运,免票坐火车,返回北京。屈指一算,京杭之行,只花费70元。此时,我们没有坐一站火车,也没有坐一程汽车,更没有以畜力代步,全靠着骑自行车,完成借“大串联”之名,行考察京杭运河、并沿途游览之实的令人忘难的旅行。

    我们此行,是否算做“京杭运河——首次自行车之旅”,要看是否有人对此提出挑战,但愿没有!

http://www.crt.com.cn/news2007/n ... EK5JEA7JF1AH_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5-13 17:05 , Processed in 0.0318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