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样板戏《列宁在十月 那些年除了演样板戏,也演过一些新编的现代戏。印象最深刻的是《列宁在十 月》。 此戏据说无剧本,全凭着旧戏曲的八大韵去“踩水”(即兴创作)大剧团不敢 演,怕犯错误,只有 些班子小胆子大的县川剧团才敢演它。...
南桐矿区川剧团始末 | 吴开俊
剧团先后演出过近300个剧目,其中有传统剧目《八阵图》、《玉堂春》、《穆桂英》、《西厢记》、《逼上梁山》、《秋江》以及连台本戏《御河桥》、《南华堂》等230多个,有现代戏《雷锋》、《智取威虎山》、《巴山秀才》、《霓红灯下的哨兵》、《十二个老英雄》、《四川白毛女》、《江姐》、《刘胡兰》、《党的女儿》、《焦裕禄》、《于无声处》、《白卷先生》等50多个。
1966年秋后,剧团停演川剧传统剧目,主要是将样板戏移植成川剧,到工厂、农村、部队演出。1977年,剧团又恢复川剧传统剧目的演出。
剧团非常注重演出的政治、社会影响,积极配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排练专题节目,组织演出小分队,深入街头、农村院坝宣传演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如1962年的社教演出,剧团走遍了全区92个大队(村),为农民演出《李双双》、《夺印》等剧目240余场,观众达35000余人次。1966年前,每晚在万盛影剧场演出,节假日加演午场,每年都有出区巡回演出2至3个月的任务。“文革”期间,该团坚持在区内厂矿、农村、部队和邻近区县演出移植成川剧的“样板戏”。1977年后,剧团除在本区演出外,还到南充、绵阳、内江、遵义等地市的县、区、乡、镇和厂矿演出1050场,观众约75万人次。
200多年来,相传剧目500多个,其中许多情节反映当地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又被称为“客家戏”。随着海禁开放,一些剧目流播港台和东南亚各地。
“文化大革命”砸烂文化机构,解散文艺团体,下放创作人员,使初步繁荣的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语录歌”、“忠字舞”、“样板戏”占领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一、广东汉剧
原称“外江戏”,1927年由汕头公益社大埔籍钱热储先生等提议,改名汉剧“汉剧”。五十年代初,因其艺术风格与特点有别于湖北汉剧,故称为“广东汉剧”。
现代戏《一袋麦种》、《人民勤务员》、是百看不厌的优秀剧目。
客家山歌戏的代表性剧目有移植、改编的《刘海砍樵》、《瞧妹子》、《刘三姐》,以及创作剧目《彩虹》、《挽水西流》、《补箩记》、《葵花向阳》、《茶花娶新郎》、《陈客嬷》等。
“清清龙江绕龙山/高高龙山托龙潭/龙潭飞雨洒茶林/茶林传香凭茶仙”。这是戏曲影片《茶童戏主》序幕唱段。歌词气势磅礴,雄伟壮丽,把九龙山茶林描绘得淋漓尽致。
《茶童戏主》经历了《九龙山摘茶》、《茶童哥》和影片《茶童戏主》三个发展过程。《九龙山摘茶》早期起源于安远九龙山,20世纪初在赣县王母渡盛行。1960年,赣南文艺学校组织师生到实地采风,把这出赣南采茶戏灯戏传统剧目挖掘整理出来,并经艺校多次排练,又经全区10个专业采茶剧团参加专题调演,最后由王军根据高宣兰整理的剧本执笔改编为《茶童哥》。《茶童哥》一问世就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在南昌演出一举成功,连演数十场,随后又到湖南、广东及本省各地市演出。1963年春,还代表江西赴福建前线慰问广大官兵,历时两个月。并得到田汉、郑君里等专家充分肯定。省内外报刊给予了高度评价,一时,“广西有个《刘三姐》,江西有个《茶童哥》”的美誉响遍大江南北。1979年,《茶童哥》又被广大观众唤醒,上海电影制片厂派人慕名来到赣州,商定拍摄彩色戏曲影片,并更名为《茶童戏主》。由此,赣南采茶戏伴随《茶童戏主》成为祖国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山茶花。
《茶童戏主》是赣南戏曲中的一部珍品,它是一出富有浓郁的民间客家艺术风格的大型歌舞讽刺喜剧。剧中通过卖身为奴的茶童,利用朝奉害怕妻父权势而又贪财好色的矛盾,与茶山乡亲一道,同朝奉展开斗争,最后使朝奉人财两空,狼狈不堪。该剧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导 演
俞仲英
编 剧
《怎么谈不拢》创作组集体
主 演
张宇俊 马紫云
类 型: 舞台艺术片
地 区: 中国
色 彩: 彩色
制作公司: 天马电影制片厂
演职员表:
演员:
张宇俊(新有)
马紫云(招秀)
导演助理:陈蝉
摄影: 张锡龄、马林发
制片: 莫惠乾
录音: 黄东萍
剪辑: 徐云龙
美工: 何瑞基
化装: 陈云、杨龙生
绘景: 徐云龙
演出: 赣州专区采茶剧团、广昌县采茶剧团
内容简介:
新有和招秀是一对年青的夫妻,两人感情很好。人民公社成立后,他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甜美。新有劳动积极,是个一心为集体的好社员。招秀热爱劳动,擅长理家,但却有点满足于现状,“关门只顾两夫妻的小日子”。他们在思想上渐渐地产生了距离,怎么也谈不拢。一日,生产队送公粮,招秀要把公家撒落的谷子扫走喂自家的鸡。新有却要拿自家的麻袋,替公家装公粮。由于他们夫妇二人在公私观念上和口径上的不一致,经常发生冲突,总是谈不拢。招秀认为自己对丈夫很好,而找不到谈不拢的原因,为此她苦恼、烦闷、埋怨,并向丈夫表白了自己对他的关怀和体贴。新有敢于坚持原则,并就招秀不愿把自家的新麻袋借去装公粮这件事,对妻子进行了耐心的说服和帮助,让她做事时不能“公字少一点,私字多一点”,而是要先公后私,公私分明。在新有的帮助和诱导下,招秀懂得了先公后私的道理,也找到了同丈夫谈不拢的原因。于是招秀从家里拿了两个崭新的麻袋,高高兴兴地与新有一起装公粮去了。
《小保管上任》
现代剧。
写红旗生产队调老保管去担任别的工作,社员大会选举了他的孙女赵承红来当保管。老保管担心孙女不能坚持原则,和老伴设下一个“人情关”的考试,假意向她借些化肥。考试时,外号叫做“尖尖钻”的赵旺发,不知是出假戏,想趁机沾点便宜,结果闹了一场笑话。虽然年轻却一身正气的承红闯过了这一关,于是老保管高高兴兴地把仓库的钥匙交给了孙女,小保管正式上任了。
1964年,宁夏越剧团首演于银川。夏玉昆饰赵承红、沈惠生饰老保管。此剧为许多越剧团上演,当时有较大社会影响。
导 演: 俞仲英
编 剧: 《小保管上任》创作组集体
主 演: 黄银泉 薛年根 吴其多 罗运憨
上 映: 1965年1月1日
地 区: 中国大陆
颜 色: 彩色
类 型: 戏曲片
演员表
黄银泉 薛年根 吴其多 罗运憨
小保管上任:花灯小演唱
作者:不著编者名氏 【作者】:不著编者名氏 【丛编项】:无 【装帧项】:15cm / 34页 【出版项】:云南人民出版社 / 1965 【ISBN号】: / I236.747 【原书定价】:¥0.06 【主题词】:云南花灯戏-当代-剧本
【图书简介】 - 小保管上任:花灯小演唱
孙成打酒
江西高安采茶戏《孙成打酒》,旧名《还魂记》。据说在辛亥革命后就已流行于赣西北各地。旧时演出无定本。1956年,由...剧情:皮匠邹三吉因贫久鳏,与徒弟孙成相依为命。酒店主张氏与女桂英,家无男丁,度日艰苦。孙成因打酒同桂英产生爱情...
黄梅戏《孙成打酒》"安徽戏剧家协会"
责任编辑:成展鹏 邹三吉、孙成师徒以做鞋为生,相依为命。酒店张氏,家无男丁,与女儿桂英艰苦度日。孙成因打酒同桂英产生爱情,双方长辈虽赞同他们结合,但无论男赘、女嫁,必使一方老人孤独无依。最后,这对青年恋人撮合双方长辈也结成...
《孙成打酒》是洛阳市豫剧团的保留节目。“
孙成打酒(拉场戏)
-->《孙成打酒(拉场戏)》 书名: 孙成打酒(拉场戏) 作者: 马金萍 出版社: 白城地区演出团类别: 出版时间: 0000-00-00 印刷时间: 0000-00-00 上书时间: 2004-11-07 开本: 16 页数: 49 页 印张: 开本: 装订: 印量: ...
抚州采茶戏《秧》
赣南采茶戏传统音乐润色加工的歌曲则流传更广,很受欢迎,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送郎当红军”;“麻窝草鞋一双双”、 “八月桂花遍地开”、 “十送红军”;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小小竹排江中流”、“映山红”;电影《地道战》里的“毛泽东思想闪金光”,以及唱片“井冈山上太阳红”、“井冈山下种南瓜”、“为咱亲人补军装”等等。
作为江西采茶戏的主要支派之一的南昌采茶戏,影响遍及全省,浓烈的喜剧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载歌载舞的场面以及开放的胸襟,使其百年不减其色,弥久更显其幽香。《秧麦》、《磨豆腐》还选调上庐山为中央领导演出,演职人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南昌采茶戏凭借其清新宜人的茶味、脍炙人口的唱腔屡登艺术的大雅之堂,成为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争奇斗艳的奇葩。同时,一大批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涌现,不断繁衍和发展,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萍乡采茶,始终坚持赣西本土,致力于现代戏的探索,充分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创作了反映萍乡农民起义的历史故事剧《武功山英雄传》和《萍浏醴大起义》;反映安源煤矿工人运动的革命历史剧《安源大罢工》;现代戏《寨上红》、《芦花湾》等。
(一) 萍乡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又叫萍乡戏,是萍乡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剧。它形成始于清乾年间,是由民间灯彩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唱,受赣南采茶戏的影响,经民间艺人的创造而逐渐形成的。建国后,成立了萍乡县文联戏曲改革工作队,收集整理了散落在民间的采茶戏,花鼓戏曲调以及山歌小调400余首,从中挑选了100余首和萍乡语言相吻合的曲调,作为剧种的常用曲调,整理演出了传统小戏《卖杂货》、《哨笋》等。萍乡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以小戏和折子戏为主。解放后,创造了30多台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
黄小薇 1948年生,女。湖北应城人。二级演员。1959年参加湖北省汉剧团,1964年担任大型舞蹈《东方红》中的京剧领舞。曾在《智取威虎山》、《磐石湾》、《渡口》、《战海浪》、《杨排风》、《白蛇传》中担任配角和导演。
黄耀银 1929年生,湖北武汉人。二级演奏员。1952年在湖北省汉剧团参加工作,从事汉剧演奏及音乐唱腔设计。先后为《屈原》、《光绪与珍妃》、《武则天、《窦俄冤》、《三关摆宴》、《孔雀胆》及样板戏《磐石湾》、《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剧目进行伴奏。
1972 年 3 月,湖北省专业剧团创作节目会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京剧《云岭日出》、话剧《春风杨柳》、楚剧《壮志凌云》、汉剧《永不停航》及歌舞《送公粮》等 16 个剧目。
1974 年湖北省专业剧团部分创作节目调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京剧《送焊条》、汉剧《山林前哨》、楚剧《红医站》、豫剧《海燕凌空》、话剧《迎着朝阳》及曲艺、歌舞、器乐独奏等 16 个剧(节)目。
1974 年 10 月,湖北省地方戏曲移植革命样板戏调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红色娘子军》、《龙江颂》、《平原作战》、《智取威虎山》等剧目。
1976 年 3 月,湖北省曲艺调演,武汉市说唱团演出相声《不可阻挡》、《闯新路》,铜板书《赵勇刚智粉炸军火》,评书《姜大嫂》。
1976 年 5 月,湖北省文艺调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红色娘子军》、《杜鹃山》、《草原儿女》等 11 个剧(节)目。
1977 年 12 月,湖北省专业剧团文艺会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京剧《豹子湾战斗》、楚剧《饲养新歌》、汉剧《春江渡》、豫剧《刘胡兰》等 16 个剧目。
秦腔大事年表
1966年
2月,西安地区戏曲剧团开展“学习焦裕禄、歌唱焦裕禄”的创作、排练、演出活动。
4月至5月,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陕西省戏曲剧院,先后联合召开座谈会,“批判《谢瑶环》,揭发田汉在西安散布的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和反动文艺思想”。
5月,陕西省现代剧会演在西安举行,刚开幕,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辍演。
夏,陕西省各地剧团开始烧传统戏装,损失惨重的为千阳剧团,被造反派烧毁价值数万元的传统戏头盔、道具,衣箱亦全部被毁。
11月,西安市秦腔二团赴大庆演出。
1967年
1月,陕西戏曲界批判“文艺黑线”、“造反夺权”,一大批领导、知名人士、名演员被打成“牛鬼蛇神”、“反革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关进“牛棚”。
2月,“造反派”把文艺界一些知名人士“游街示众”。
中央文化部发出“文艺六条”,汉中专区各县(市)剧团重新组建文艺宣传队,大部分老艺人按退职处理,中青年演员转业。
是年,西安地区文艺造反兵团、文艺造反总司令部先后成立。
1968年
秋,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陕西省戏曲单位。
l0月,进驻西安易俗社的工宣队,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在“深挖埋藏得很深的阶级敌人”浪潮中,制造了以易俗社为中心的“国民党区分部”大假案。西安各剧团数十名老艺人被诬为“国民党骨干分子”,遭到残酷斗争。后由一个“区分部”,挖出六个“区分部”,涉及四省十二市、县二百三十余人,河南的常香玉、崔兰田,山西的王秀兰、阎逢春等均遭诬陷。
11月,陕西省举行“学习革命样板戏调演大会”。
冬,各专县剧团先后移植或照演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的全剧或选场,其他一切戏全部停演。
1969年
4月,“四人帮”命名的“革命样板戏”开始普及。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八周年,西安地区献演一批革命样板戏。有秦腔、豫剧移植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等。
12月27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宣布撤销原省文化局、中国剧协陕西分会、省剧目工作室、省作协、省音协、省美协等六个单位。领导和干部全部下放农村、工厂和五七干校劳动,接受再教育。
1970年
年初,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成立。
8月10日至21日,西安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小组举办工农兵普及革命样板戏业余学习班,参加人数共一百五十人。
1971年
3月,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在宝鸡市举办秦腔现代剧《沙家浜》音乐改革移植学习班。宝鸡红旗文工团为实验团,西安音乐学院、省戏曲剧院参加,各地、县部分剧团演员参加学习。后实验团调西安向文艺界汇报演出。
9月,西安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报上级批准,将西安易俗社与尚友社合并,成立“西安市秦腔一团”。
本月,西安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将市属各剧团“三名”、“三高”演员、编导、舞台美术等一百余人先后送草滩农场和南泥湾干校进行劳动和“再教育”。
是年,全省各地普遍演出“革命样板戏”移植本《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等剧目。
1972年
3月,陕西省文艺创作调演大会在西安举行。十个地、市演出团和省屑文艺团体共演出二十三个晚会、七十四场、一百零三个创作节目。戏曲剧种有秦腔、眉户、汉剧、道情、弦板、晋剧、京剧、花鼓等。大会期间,省委、省革委会负责人出席了开、闭幕式。国务院文化组及西藏、青海、甘肃、湖北、安徽等兄弟省区也派代表观看了演出。
10月,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成立,主任鱼讯,副主任王汶石、常曾刚。
1973年
12月,秦腔一代名宿李正敏被迫害致死,终年五十八岁。
1974年
2月中旬,西安市属剧团排练批林批孔小节目,进行街头宣传演出。
3月9日,《西安晚报》发表文章批判晋剧《三上桃峰》。
3月中旬,西安市文化局召开全系统千人大会,领导带头,批判《三上桃峰》。
5月22日至31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西安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联合举办“西安地区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汇演”。
8月5日,西安市文化系统召开大会,批判《园丁之歌》。
10月26日至11月28日,陕西省1974年文艺调演大会在西安举行。调演有移植革命样板戏剧目,也有新创作的节目。
1975年
3月,文化部举办全国文艺调演。延安地区文工团与省歌剧团2月21日至3月5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联合演出歌剧《飒爽英姿》。
4月25日,中国京剧团《红色娘子军》剧组结束在陕西省的巡回演出,离开西安赴四川成都。该团在西安、延安演出过程中,同陕西省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介绍他们在“参加京剧革命中,演革命戏,作革命人的经验和体会”,并到陕西省戏曲剧院、西安市京剧团进行专门辅导。
5月中旬,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三周年,文化部选调陕西秦腔、眉户、碗碗腔移植的革命样板戏折子戏进京演出。
5月22日,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三周年,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举办的为期一月的革命样板戏影片汇映,在西安揭幕。
1976年
4月19日,尚小云因遭“四人帮”迫害,身心受到摧残,在西安病逝,终年77岁。
5月26日至6月,为“繁荣社会主义创作,反击右倾翻案风”,根据文化部五次调演的通知精神,“陕西省学大寨题材专题调演”在西安举行。调演分两批,第一批有汉中、渭南、商洛、榆林等地区和铜川市;第二批有安康、延安、咸阳地区,宝鸡、西安市和省直属文艺单位。参加演出的人员以及来自各地的观摩代表共一千七百余人。演出二十二台四十五个大中小型剧目。戏曲有秦腔、眉户、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汉剧、道情、二人台、京剧、豫剧、晋剧等。“反映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斗争的戏”有秦腔《泉水东去》、《柿子红了》、《再战苍龙岭》,眉户《山花》,豫剧《响水河》等。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第二版)
参与书评
查看书评(共0条)
作者 : 谢柏梁/国别:中国大陆
ISBN : 7040186853
页数 : 450
开本 : 16开
封面形式 : 简裝本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06-7-1
定价 : 48 元
第二编现代戏与样板戏时期(1964—1976)
概说
第十三章《智取威虎山》与《奇袭白虎团》
一、两虎双擒
二、单复式结构
三、英雄风采
第十四章《红灯记》三部曲的演进
一、电影《红灯记》
二、沪剧《红灯记》
三、京剧《红灯记》
第十五章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一、沪剧与京剧
二、传奇又传情
三、斗智与斗勇
四、姓沪又姓京
第十六章《龙江颂》与《海港》
一、争奇斗雄霸王花
二、敌我斗争酿冲突
三、女党支书“并蒂莲”
第十七章描摹新女性风采的样板类京剧
一、巾帼新貌
二、苦根甜葩
三、鱼水情深
第十八章革命样板戏的“豹尾”余韵
——20世纪70年代的三大京剧韵白剧
一、回光返照,豹尾余韵
二、传奇写照,神出鬼没
三、念白诗化,韵味盎然
中国少数民族戏曲,有的是一个民族只有一个剧种,如侗族的侗戏、朝鲜族的唱剧等;有的是一个民族因分布地域、艺术形态等不同,而分成几个剧种,如苗族的剧种有湘西苗剧、广西苗剧、云南苗剧之分,壮族的剧种有壮剧、壮师剧之分等。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剧种形态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有二十多个,它们是西藏藏戏、安多藏戏、昌都藏戏、嘉绒藏戏、德格藏戏、广西壮剧、云南壮剧、壮师剧、侗戏、白剧、傣剧赞哈剧、彝剧、维剧、湘西苗剧、广西苗剧云南苗剧、布依戏、瑶剧、毛南戏、松佬戏、内蒙古蒙古戏、阜新蒙古剧、满族新城戏、八角鼓戏、朝鲜族唱剧、低族清剧等。此外还有一些剧种,如哈尼剧、撒尼剧、俐米剧等,它们虽在历史上一度出现,但后因艺术积累不够,未能继续得到发展。
从艺术形式看,有的剧种借鉴了汉族的戏剧样式,表演形式程式化,有复杂或简单的行当划分,音乐上则采用板腔体、曲牌体或二者兼而有之,譬如藏戏、傣剧、侗戏等;还有一些剧种较接近歌剧或歌舞剧的风格,表演载歌载舞,形式自由活泼,唱腔多采用民歌小调,有的甚至运用歌剧创腔方法,譬如维剧、内蒙古蒙古戏、湘西苗剧等。
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在拉萨、日喀则、泽当、曲松、琼结等地,恢复和新建了不少的藏戏团(队)。西藏藏戏团及各地民间业余藏戏演出队先后创作、改编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如西藏藏戏团1963年改编排演的《诺桑法王》;拉萨城关区雪巴藏戏队整理排演的《卓娃桑姆》;日喀则昂仁县迥巴戏班整理排演的《顿月顿珠》等,艺术质量均有较大提高。此外,还创作了一批历史题材、民间传说题材和现代题材的蓝面具戏新剧目,如西藏藏剧团创作演出的《白云坝》、《解放军的恩情》、《英雄占堆》、《喜搬家》、《阿玛加巴》、《交换》;江孜县文工团创作的大型历史藏戏《宗山激战》;墨竹工卡县藏戏队编演的大型现代戏《雪山小英雄》等藏戏进入剧场演出后,艺术上有了新发展通过艺术改革,逐渐使古老的藏戏由广场演出发展成为现代的舞台艺术,面具表演逐渐为化妆艺术和人戏表演所替代,并从无到有地发展了布景、化妆、灯光和少数弘管乐器的伴奏,古老的藏戏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藏戏演出班子被纷纷解散,藏戏停演,剧种濒临灭绝。全国唯一的西藏自治区藏剧团也被解散,在1972年才又恢复重建,但已元气大伤,在藏戏发展方针上,仍不时受到“左”的思想干扰。
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戏曲艺术,还须正确处理与汉族戏曲的关系。众所周知,少数民族与汉族有着长期文化交流的历史。一方面,汉族戏曲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艺术,汉族古典戏曲中所承袭的舞蹈、音律、乐器、服饰有许多即来自少数民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戏曲在剧种的形成过程中,其剧目和艺术形态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汉族戏曲的影响。仅以剧目而论,汉族戏曲剧目中有许多表现民族题材的内容,如京剧《草原烽火》、《天山红花》等;而在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中,如壮剧、傣剧、侗戏等,也有大量移植的汉族戏曲剧目;不仅如此,一些少数民族戏曲剧种还保存了汉族戏曲的失传剧目,如壮师剧保留了南戏已佚剧目《刘文龙》。这种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戏曲的发展。
吴庆裕 性 别 男
E-mail 会员现状 退休
专 业 小提琴 职 称 一级演奏员
专业方向 表演 党 派
音协职务 现所属地 自治区
工作单位 新疆歌舞团,乐团
职 务 退休
工作地址 乌鲁木齐市胜利路193号文化院
工作电话 0991--- 邮政编码 830001
艺术履历 1971年---1973年新疆歌舞话剧团乐队演奏员 1973年---1995年新疆歌剧团乐队演奏员 1995年至今新疆歌舞团
艺术成就 1971年调入新疆歌舞话剧团,参加了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排练演出工作,在乐队中任第二小提琴演奏员。 1973年调入新疆歌剧团,参加了移植维吾尔歌剧《红灯记》的排练演出工作,该剧1975年在北京由八一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并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在乐队中任第一小提琴演奏员。
精、气、神具备的藏戏面具
作者: 韩书力
--------------------------------------------------------------------------------
西藏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以拉萨为中心的多流派专业、业余藏戏团队,便要持续半个月,轮流在城乡各地演出白马文巴》、《卓姓桑姆》等八大传统藏戏,成为夏天西藏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记得笔者刚进藏时,还看过西藏藏剧团移植演出的样板戏《红灯记》,不伦不类的。当然,这一页随着四人帮的寿终正寝,很快地也就翻了过去。
我们跟楚布寺的喇嘛关系非常好,经常一起唱歌一起喝酒,喇嘛们高兴了还会用藏语唱样板戏。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有《走西口》、《爬楼》、《红云》、《绣麒麟》、《跳粉墙》、《珍珠倒卷帘》、《送情郎》、《打秋千》、《打金钱》等200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台艺术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950~1957年期间,农村各乡普遍建立了以演唱二人台为主的农村业余剧团。1958年后,各公社业余剧团多以演唱二人台为主。1976年巴盟群艺馆建立后,举办多次培训班,挖掘、整理、加工、改革二人台传统剧目,对扶持、继承和发展二人台艺术起了重大促进作用,使二人台艺术在巴盟地区空前繁荣。
文化大革命”(1966-1975年)期间,传统剧目停演,县一级的桂剧团全部撤消,省、市桂剧团上演《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
五、六十年代还出现了《三月三》、《罗赫信》、《光荣应征》、《引水爬坡》、《三妹回娘家》、《兄妹学文化》、《人往高处走》等一批现代剧目,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教育鼓舞人民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册亨县洒宜布依戏队演出的《三月三》(又名《赶会》),歌颂了人民公社社员积极卖棉支援国家建设的事迹,1965年参加贵州省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剧目奖。
“文化大革命”中,布依戏被强加“鬼戏”、“流戏”等罪名,大部分艺人被打成“牛鬼蛇神”,剧本、服装、道具等亦被当做“四旧”没收或烧毁,各地戏班被迫解散。
现代剧目是建国后编写的反映社会主义时期布依族人民新生活的作品,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这类剧目的唱白一般均用布依语,但也有戏班在汉族聚居区演出时使用汉语,代表剧目有《三月三》、《罗赫信》、《光荣应征》、《引水爬坡》、《兄妹学文化》、《三妹回娘家》、《自由婚姻多美好》、《人往高处走》等。
布依族花灯戏
新创作的剧目有《妇女矿工排》、《金鸡常鸣》、《典型人家》、《恭贺新喜》、《哥笑了》等。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唱剧团
创作演出了《红姐妹》。老艺人朴贞烈、申玉花对唱剧的继承和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
1965年创作的《红色三弦》标志大型多场次的白剧诞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创作了《苍山红梅》、《望夫云》、《苍山会盟》等白剧,并进京作过汇报演出。
1949年以前,傣戏已有《精忠说岳》、《薛仁贵征东》、《五虎平南》、《轩辕黄帝》等100多出以汉族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另还根据傣族民间故事创作了《红莲宝》、《盈江》、《思南王》(潞西)等剧目。傣戏进一步发展,盈江、潞西等县的傣剧团,编演了《娥并与桑洛》、《千瓣莲花》等本民族传统题材的剧目和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修水利》、《国境线上》等新剧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