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53|回复: 0

“文革”游行琐忆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2-11-25 10: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列宁说过,革命是人民群众盛大的节日。真是这样的。


“文革”之前,就有定期的盛大游行,时间是“五一劳动节”和“国庆节”。那时,在武汉看游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游行的当天清晨,沿铁路线就戒严了。许多老百姓就想出各种办法,打洞钻墙,去赶那个热闹。游行通常是上午九点开始。各种彩车满载着展示各行各业成就的造型,蔓延上十里,热热闹闹地经过中山公园正门的观礼台,接受湖北省、武汉市领导和戒严区内人民群众的检阅。


到了“文革”,各种各样的游行就多多了。


刚开始,是热烈欢呼“文革”开始的游行,那基调是热烈的:人们敲锣打鼓,欢呼“十六条”(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发动“文革”的“五·一六通知”)的公布。刚开始,只是敲锣打鼓、喊口号,不久,就有了紧跟形势编排出来的表演唱《“十六条”是明灯》,边游行边表演,也很能吸引大家的注意,激起欢迎的掌声。


紧接着,是揪斗大大小小的“走资派”的游行,那基调是威严的:没有了敲锣打鼓,有的是老远就能看得见的一片红旗的海洋中突出的纸糊高帽子(有的帽子有一人多高,为了避免倒下,中间是有一道比较粗的铁丝箍着的,而那道铁丝又是经由几条同样粗的铁丝掌控在几个“红卫兵”的手里的。那样的高帽子,堪称奇观)和一片“打倒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xxx!”的愤怒口号声由远而近,令人感到恐怖。那些“走资派”的表情或者是麻木的,或者是痛苦的。我的脑海里浮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他们在想什么呢?

然后,就是一幕幕悲壮、惨烈的游行了:一会儿是高等院校的“红卫兵”冒雨抬着空空的饭桶从武昌一直走到汉口,以“绝食”迫使有关部门支持他们革命(但很快就听说有的学生乘人不备,躲进厕所偷吃悄悄带来的饼干,结果被发现,成为笑谈);一会儿又是骇人听闻的抬尸游行——在一辆缓慢行驶的卡车上铺了一块血迹斑斑的旧门板,门板上陈列着一具在武斗中死难者的遗体,也是血迹赫然,令人惊竦。卡车周围,是肃穆的人山人海,不时爆发出火山喷发的怒吼:“还我战友!”“血债要用血来还!”还有那曾经震动全国的“七·二
0”事件:成千上万的武汉“百万雄师”因为不满“中央文革”支持对立面的做法,出动了数百辆卡车,首尾相接,满载头戴藤条帽、手持钢钎(当时武汉武斗的主要武器)、表情严肃(严肃到杀气腾腾的地步)的人们,冒着烈日,宣示他们的愤怒。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甚至冲击了当时代表“中央文革”来武汉处理问题的重要人物谢富治、王力下榻的东湖宾馆(他们不知道,当时毛泽东也住在那里)!“文革”中人们的无法无天,局势的失控,由此可见一斑。

大约是在
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前,各种乱象渐渐销声匿迹。人们几经折腾,好象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据说标志着“文革”取得辉煌胜利的“九大”召开使游行又成为大家狂欢的盛大节日。“九大”召开的当天,电台里不断发布的关于“今天晚上将有重要新闻”的通知已经给人们吊足了胃口铆足了劲头。所以当晚上“九大”召开的“特大喜讯”一传开,人们就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旗帜、标语、鞭炮,连夜上街庆祝。由于是各个单位的自发组织,所以无数支游行队伍把大街堵了个水泻不通。此起彼伏的口号声常常被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所淹没。许多看热闹的小孩则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捕捉那些刚刚点燃、还没来得及爆炸的鞭炮,一旦发现,就一拥而上,争抢一番。有的幸运儿眼疾手快,抢先捏灭了鞭炮的引信,并为此而洋洋得意;有的倒霉蛋则因为动作慢了半拍,结果还没来得及捏灭了“磁磁”冒着火花的引信,鞭炮就在他手中炸响了……那个狂欢的晚上,据说去医院治疗被炸伤手的孩子,有好几个。啊,那个盛大的节日!我为什么对那些因为抢鞭炮的可怜孩子印象这么深?

难忘的还有
1970年欢呼毛主席“五·二0声明”(即《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发表的大游行。也是没有统一组织,各个单位自发上街。那时,大家好象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的“红海洋”了,开始出现了扮演“帝、修、反”的演员,老师挑选了长相比较滑稽可笑的调皮同学,让他们带上纸糊的帽子,穿上“奇装异服”,扮演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等人的样子,走在游行队伍的前面,接受口号的轰炸,而且常常是口号声一响起,他们就会缩成一团,露出不堪一击的表情,作瑟瑟发抖状,同时引来围观群众的一片笑声。不同单位的游行队伍在途中相遇以后,大家都开心地彼此打量着,看谁扮演得更生动、传神。那时,真就感到了游行的好玩。大家当然不知道,不到两年以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就来华访问,并且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我至今记得毛主席接见尼克松的报纸发行当天,人们在凛冽的寒风中自发地排起了长队,等着买报。买到报纸的人马上就迫不及待地在寒风中打开了头版,认真地读起了那条十分重要的新闻。那时,我还不可能将1970年的“五·二0声明”与1971年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1972年初尼克松访华这几件大事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去揣度政治的玄机。

也许是经常的游行弄得大家感到了疲倦,也许是“文革”的翻云覆雨使人们渐渐发现了“文革”的没意思,所以后来毛主席“最新指示”的发表也激不起多么狂热的亢奋了。就在大家准备
1971年国庆大游行时,就在中山公园前已经搭起了观礼台的铁架时,一切都突然停止了,直到不久以后一个爆发性的消息不胫而走——毛主席选定的接班人林彪出事了!经过“先党内后党外,先干部后群众”的层层传达,一场“批林”运动迅速展开。但那时已经没有了当年欢呼打倒刘少奇、邓小平的热烈。人们感到的是深深的困惑:林彪可是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啊!这,可是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啊!他可是跟毛主席跟得最紧的副统帅啊!……不懂。许多人都不懂。也许,那时大家许多朦朦胧胧的困惑才开始变得有了几分明白?许多人后来回忆:都是因为“林彪事件”而悄悄看透了“文革”的骗局的。后来,只要我从中山公园门前经过,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一幕来。

“文革”后期,在“批邓”以后,又兴起过一阵游行的热潮。与以前的游行不同的,是这次游行的主要力量变成了各单位的领导干部。据说毛主席打了招呼,希望广大干部不要再犯错误,于是干部们为了紧跟毛主席,纷纷打出“造反”的旗号,坐着小车到上级机关去喊几通“造反”的口号,刷出几条标语,然后就匆匆离去了。果然,这次不再有“文革”之初“走资派”被统统打倒的闹剧,而变成了“革命干部”一起“造反”也一起蒙混过关的滑稽剧。那段时间里,武汉的大街上来往穿梭着许多的小轿车和吉普车,车身上常常糊上了某某单位“革命干部”已经造反的标语,在前有不断播放“造反宣言”的广播车、后有“革命群众”锣鼓助威的卡车前呼后拥下,招摇过市,十分热闹,也相当好玩。


“文革”结束,也是以一场盛大的游行为标志的——“四人帮”被捕,举国欢庆。可惜因为我当时在农村插队劳动,没有亲历。据说北京商店里的酒被抢购一空。由歌唱家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也成为当时十分流行的一支歌:“舒心的酒浓又美,千杯万盏也不醉!……待到理想化宏图,咱重摆美酒再相会!”可以想象那时的狂欢情景。那狂欢在形式上与“文革”开始的大游行没什么区别,但在内容上却正好是对“文革”的告别。


如此说来,“文革”中的游行也可谓空前绝后地丰富多彩了:从开始的狂欢忽然转为悲怆再到后期的疲软和闹剧……一部游行的历史也许可以作为“文革”心态变迁历史的象征去研究。


进入新时期以后,真的再没看见过那么丰富多彩的游行了。虽然过些年,还会有国庆节大游行的偶尔举行;再过些年,还会有大学生抗议美国飞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愤怒大游行……


在一个狂欢化的年代里,在一个请客吃饭、唱卡拉
OK已经十分流行的年代里,革命年代的游行冲动正在日益淡化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81ce6e0101brmb.html?tj=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5-12 19:32 , Processed in 0.0305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