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415|回复: 4

李源潮在雲南山溝長大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51
发表于 2015-6-10 03: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源潮在雲南山溝長大,到上海被同學瞧不起

《新史記》相江宇、楊韻



在李源潮出生前,李家已有一個女兒三個兒子,如果加上母親呂繼英與前夫李超時所的那個兒子,她已生了四個兒子。而她妹妹一直盼望著有一個兒子,很羨慕她。瞭解李家的知情人士向《李源潮傳》(明鏡出版社)作者劉方遠透露,在李源潮出生後不久,呂繼英就將這個四兒子過繼給自己的妹妹,李源潮從小是由他的小姨養大的。

李源潮的小姨(養母),當時在武漢一個礦山工作,後來調到雲南一個煤礦,曾擔任過礦山的軍代表和黨委書記。

在雲南的一個山溝小學讀完小學後,李源潮的養母就從雲南調到煤炭部上海煤炭研究所當黨委書記。李源潮也跟著養母一家來到上海,回到親生父母“身邊”。時間大約在1964年初。
知情人士透露,在初一下半年,李源潮轉到有“江南四大名中”之稱的上海重點中學之一——上海中學。“江南四大名中”指的是,民國時期,江蘇省立的蘇州中學、上海中學、揚州中學和浙江省立的杭州高級中學,以培養人才衆多著稱,又稱“江浙四大名中”。

上海中學也是上海四大名校之一。一名上海中學畢業生在網上發帖稱:上中學子,人中龍鳳。140多年校史長河中,群星燦爛,人才輩出。為共和國培育百餘名部長,如徐特立、黃炎培、邵力子、曾慶紅、李源潮、葉公琪、蔣以任;30餘名解放軍將領,50多位兩院院士,百餘名大學校長。文化名人秦怡、丁聰、肖珊、黃裳、周國平、楊東平、劉翔的啟蒙教練方水泉、新港式功夫片鼻祖名導張徹、新浪總裁曹國偉;以及海爾總裁楊綿綿、工行總行長楊凱生、魯迅之子海嬰、蔣介石特型演員孫飛虎、東方電視首任台長穆端正……均出自上海中學。


上海中學培養人才無數。

據不完全統計,上中校友中擔任或曾擔任過各大學校長、副校長及教育管理部門高層次領導的不乏其人:有曾任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北京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復旦大學校長、黨委書記、黨委副書記,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同濟大學校長,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院長、黨委書記,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工程學院院長,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院長,北京林業大學校長,甘肅工業大學校長,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院長,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京大學前身)、東南大學(南高改制,也是南京大學前身)校長,中原大學(鄧小平、劉伯承創建,華中師範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前身)校長等。

在上中的校友中,有曾任國家教委主任、黨組書記,教育部副部長,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長、中學教育司司長,上海市教委黨委書記,及國民政府教育總長等。


初中學習成績中等偏上

李源潮的兄弟姐妹都讀的是寄宿學校,初一下半年李源潮轉到上海中學時,也是在學校寄宿。當時,李源潮背著行李走進學生宿舍,給同學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穿的衣服,還有床上用品都很舊很土,就像剛從山溝裏走進大城市的孩子一樣,再加上不會說上海話,顯得格格不入。

據同宿舍的同學回憶,那時班裏有好幾個局長子弟,無論是穿著打扮,還是生活用品,都與來自普通家庭的同學大不一樣,所以李源潮剛轉來時,一些同學尤其是那些幹部子弟很瞧不起他,都以為他是雲南山溝里長大的窮孩子,沒人知道他的家庭背景。

一直到了初三,也就是“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同學們才知道李源潮的家庭背景,才知道他就是上海副市長李幹成的兒子,而看不起他的那些幹部子弟才意識到李源潮的父親正是自己父親的上級!

李源潮在上海中學讀書時,學習成績在中上游,同班同學說,“不算差,但也不是班裏學習成績最好的”,因為他是在雲南讀的小學,那裏的教學質量當然無法跟上海中學相提並論。據同班同學回憶,雖然李源潮學習成績不是最好的,但他當時在校表現很好,後來成為班裏團支部委員。

李源潮當時生活簡樸,是受家風影響。李源潮的大哥李仲之曾撰文稱,勤儉節約、生活上低標準,一直是他們家的家風。“父親一直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每天粗茶淡飯,從不亂花一分錢。到了上海任職後,家裏除公家配給的簡單傢俱外,沒有任何豪華設施,還像在蘇北老家那樣簡樸、節約,一個舊藤椅、一套皮沙發算是最好的傢俱了。”

在李幹成的嚴格要求下,子女們從小就過著儉樸的生活,衣服很少有新添的,往往是大人的衣服改一改小孩穿,哥哥穿了以後弟弟再穿,衣服穿破了就拆成布片用漿糊糊好曬乾做鞋底。孩子總穿舊衣服有時會遭到同學們的笑話,心裏自然有不高興的時候,李幹成發現後就及時跟孩子講:“你看農民穿什麼?工人又穿什麼?穿得樸素點並不丟臉,品德好,學習好才光彩。”

所以,李源潮剛轉到上海中學時,身上穿著哥哥穿過的舊衣服,床上用品也是哥哥姐姐用過的,難怪同班同學都以為他的老家在雲南山溝。

“文革”爆發後不久李家就被趕出了康平路大院,李家的孩子都受到牽連,被列為“黑五類”子女,遭抄家、關押、毆打。不過,也有海外和港台媒體稱,李源潮是老三屆中學生,在“文革”初就衝鋒陷陣。1967年1月風暴,成立上海人民公社,李源潮是學生中第一批被張春橋、姚文元接見的紅衛兵。
(《新史記》第11期)

http://www.mingjinglishi.com/2013/02/blog-post_134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51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3: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兩顆福星高照李源潮,進入仕途快車道


《新史記》相江宇、楊韻




入學後,李源潮和許多同學一樣總是開夜車,後來學校規定晚上10點半熄燈,但同學們都認為熄燈時間太早了,功課做不完,紛紛要求延長熄燈時間。當時,李源潮作為學生代表,專門找到蘇步青校長反映學生的意見。蘇步青說,來日方長,既要學習,還要注重身體,健康也是學生必要的素質。

最後,學校還是把熄燈時間延長了一點,教室10點半熄燈,寢室11點熄燈。但11點以後,學校一、二號樓前面的路燈下全是人,學生們在路燈下讀外語,李源潮也是其中一個。如今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李源潮自豪地說:我的外語不是在國外學的,而是在復旦學的,完全是“路燈底下的外語”。

夜深人靜,容易集中精神思考,但問題是往往早上起不了床,李源潮總是最後一分鐘才起床,拿著饅頭匆匆往教室跑。這一習慣一直延續至今——晚上熬夜,不吃早飯。

當時學校生活相當艱苦,七個人一個寢室,夏天沒有風扇,熱得睡不著覺,李源潮和同學們只能去沖個涼,然而跑回去睡一會兒,熱醒了再去澆盆涼水。這種“特殊鍛煉”培養了他應對挑戰的能力,他說:“這樣有個好處,曾經滄海難為水,到後來,再苦的事情、再沈重的擔子、再艱鉅的挑戰,不也就是這樣麼,就不怕了。”

在復旦數學系,李源潮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有一次,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丘成桐在復旦舉行有關微積分的講座。講座結束後,李源潮向他問了一個課堂上沒學過的問題,系主任谷超豪在旁邊問他怎麼注意到這個問題,李源潮說在希爾伯特的《直觀幾何》中看到的,谷超豪聽了之後說:“你能看這個,不錯啊!”並且建議李源潮看經典著作《數學的思想、意義和方法》,一共三卷。

20多年後,李源潮的恩師谷超豪榮獲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2010年1月11日,當國家主席胡錦濤向谷超豪和孫家棟兩位獲獎者頒獎時,谷超豪當年的得意門生李源潮就坐在主席台上。

一些海外媒體流傳李源潮在復旦期間學習一般,畢業時靠關係留校等說法。其實李源潮從進入復旦第一年起,就被評為全校“三好學生”,後來三年,更被評為上海市“三好學生”。李源潮所在的班級,成為數學家蘇步青校長的寵兒,後來擔任復旦數學系主任的雍炯敏和吳宗敏,就是李源潮的同班同學。

品學兼優,加上根正苗紅,李源潮一入校就被安排為班級的共青團支部書記,後來數學系的共青團總支改選,他被欽點為副書記候選人,但由於書記候選人意外落選,數學系黨總支部臨時把李源潮推上去選團總支書記,從而開始了他的共青團生涯。

當時學校已內定李源潮留校擔任團委副書記,可李源潮卻不想留校,想繼續深造。因為八十年代初大學裏的氣氛讓做政工的都抬不起頭,給人的印象是學習成績一般,社會活動活躍的學生才會被留校做政工。後來,李源潮向學校提出要求,希望自己能以“教師”身份留校,兼做校團委工作,這樣就不會被人認為讀書不好才去當政工“萬金油”。復旦大學當時新成立了管理系,不少教師來自數學系,李源潮才以管理系教師留校。

以上說法,可能與當時的實際情況接近。但評論人士指出,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回顧李源潮從政之初,不能不考慮他的父親李幹成的能量和人脈,對李源潮最終選擇留校從事共青團工作的影響。

李幹成雖然退居二線,但他在上海的影響力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復旦大學內定李源潮畢業留校時,校領導一定考慮過李家背景,因為時任校長蘇步青和李幹成同為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對於如何安排李源潮,蘇步青的做法或許很簡單——點名畢業留校。

除了蘇步青外,李幹成的老上司陳丕顯對李源潮仕途的影響,絕對不可忽視。有評論文章認為,在當初十分關愛康平路大院高幹子弟的陳丕顯陳叔叔的關注和要求下,李源潮最後才選擇了留校從政,從而也選擇了通往政壇的“快車道”。

“文革”期間,作為上海市主要負責人,陳丕顯受到殘酷迫害,被關押了10年。“四人幫”倒台後不久,陳丕顯就恢復工作,1977年2月任雲南省委書記、雲南省革委會副主任。同年7月調湖北,擔任湖北省委第二書記、湖北省革委會第一副主任。1978年8月至1982年10月任湖北省委第一書記。


1981年,陳丕顯(右)和胡耀邦(左)在湖北武當山。

在1982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陳丕顯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中央保密委員會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陳丕顯對老部下之子李源潮仕途的影響和關照,在李源潮從復旦畢業之初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但僅過了短短的一年,李源潮的仕途便出現了火箭式上升,令人們驚訝不已。

李源潮的中學同學對《李源潮傳》一書作者劉方遠介紹,那時老同學都聽說李源潮留校當老師了,有不少人對他選擇留校不理解,因為如果憑他父親的關係,還有他本人的政治條件和優異表現,完全可以分配到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甚至出國留學深造都不成問題。

然而到了1983年4月,李源潮就離開了復旦,調任共青團上海市委副書記。一個月後,陞任書記,開始踏上仕途晉陞的快車道。據說,當年有幾個同學聚會時,得知李源潮當上團市委書記,簡直不敢相信,商量找時間跟李源潮聚聚,當面向他祝賀高陞。但幾個月後,他們更驚訝地聽說李源潮已被調到北京,進了團中央書記處,這些老同學才意識到,再想跟李源潮聚聚恐怕不那麼容易了。(《新史記》第11期)

http://www.mingjinglishi.com/201 ... #uds-search-result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51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3: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源潮一家子

28711947_1_副本.jpg
                  现任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的夫人高建进,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建进现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室西方音乐史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理论学科主任。1998年任音乐学系音乐教育教研组长,1999年至今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首任系主任。
李源潮的个人生活一直比较低调,网上有不少人打听他的夫人和孩子是谁,都在做这些什麽。2008年是李源潮的父亲李干成诞辰100周年,李家的七个孩子除了李源潮外都参加纪念活动,并撰文介绍一些自己的家庭情况,但谈论李源潮的总共加起来只有几十个字。
 这几年有关李源潮的夫人也有一些传闻,有的说他的夫人也是医生,也是高干子弟;有的称他的太太当初也是团干部,早就下海经商。不过,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情者确认,李源潮的夫人叫高建进,在中国音乐教育界名声很大,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当教授。
李源潮夫人高建进,在中国音乐教育界名声很大,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当教授。高建进和李源潮同岁,都是1950年出生。据知情者透露,高建进的父亲是南下干部,曾经担任过上海市建委副主任。和李源潮一样,高建进也不是在上海出生的,据说上学时只说普通话,不会讲上海话。据同学描述,高建进个子不高,很文静,从小就学弹钢琴,但上学时不太爱参加学校的活动。
文革开始后,李源潮因父亲被打倒受到牵连,待在家里当“逍遥派”。此时的高建进也很少与同学联劳,其经历也很难被同学所知。至于她的父亲是否也在文革被打倒,她是否也受到牵连,是不是跟李源潮一样也上山下乡当知青,等等,当年的同学也不清楚。
                                             1de6c98da9773912e57fbecdf8198618377ae223_副本.jpg
  2011年11月,李源潮与夫人高建进(中)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视察
2011-11-20_11-34-54_0_副本.jpg
2011年11月,李源潮与夫人高建进(右一)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视察
官方资料显示:高建进197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室外国音乐史专业本科,并留校任教。由此分析,高建进应该是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1976年被推荐上学,学制三年,于1979年毕业。
李源潮和妹妹是同一天结的婚 在高建进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前一年,在文革中也进大学念过两年书的李源潮成为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复旦大学数学系。据知情人士讲,李源潮和高建进大约在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结婚,当时两人都30岁左右了,属于大龄青年。据李源潮的二哥李伟之透露,李源潮和妹妹李苏光是同一天结婚,家里只摆了两桌,只有家里关系最近的亲戚到场.
李源潮1983年调到团中央时,高建进仍在上海音乐学院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据知情人士透露,调到北京后,由于住房一直未解决,李源潮和高建进两地分居了一年多。甚至,刚到团中央工作时,李源潮还在办公室住了好几个月。   
李源潮夫人高建进任中央音乐学院系主任 直到1985年,高建进才调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任教,并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理论学科主任。高建进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工作了13年,于1998年调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担任音乐教育教研组组长,并开始着手筹建音乐教育系。高建进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任教期间,正是李源潮仕途徘徊不前时期,从团中央到国务院新闻办,再到文化部。等高建进调到中央音乐学院组建音乐教育时,李源潮已担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
1999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成立后,高建进成为第一任系主任,至今已有11年。在此期间,李源潮曾赴江苏工作七年多,但高建进并未随行,而是带着儿子住在北京。
                           2010811914477395_副本.jpg
高建进在音乐教育界名声不小,她翻译的有关音乐教育的着作被称为音乐入门教材。198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入门》一书,作者是英国音乐教育家德赖维尔,译者为高建进。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学科带头人,系统引进奥尔夫、科达伊、达尔科罗兹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并融其所长,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自下而上地进行新式学校音乐教育实验。2005年荣获“区永熙音乐教育奖”。2008年荣获教育部“宝钢教育奖”。同年“高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体系综合改革实验”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此项目同时获得2009年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由匈牙利音乐教育家索妮撰写的《音乐的读与写》一书,也是由高建进翻译的.  
音乐教育的理念、课程与教学方面,中央音乐学院高建进教授开设有西方音乐教育史、教学法、教学实习等课程;编著、译教材有:《西方音乐教育简史》、《音乐的读与写》、《科达伊教学原则实践》、《娃娃的歌》等。 在报告中提出了“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她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例,对“专业音乐教育接轨国民音乐教育”和“引进与创新国际先进教学体系”的实践经验作了详细地介绍。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在院任教的教师有于润洋、周广仁、王次炤、袁静芳、汪毓和、张前、钟子林、伊鸿书、李吉提、周海宏、高建进、张鸿懿、黄佩莹、余志刚、周青青、张伯瑜、姚亚平、钱茸等教授。根据课程需要,院外聘请的教师有樊祖荫、周吉、吴灵芬、龚耀年、张绵厘、王克芬等知名专家。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唯一一所高等艺术院校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借助于网络手段,充分展示名校、名师、名课的优势,以及它在全国音乐教育领域中的权威性与号召性,在远程音乐教育领域进行有益地探索,把最新的、科学的、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传递到全国的各个地区,促进全国音乐教育的民主化、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建设,使中央音乐学院在中国音乐教育事业中发挥更为积极的、创造性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中国音乐教育在国际音乐教育领域的地位,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443496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51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3: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虎父無犬子 知難不言退 (李源潮之一)

[2007-09-26]
李源潮貴為江蘇省委書記,在家鄉漣水縣的名頭遠不夠其父李干成響亮。李干成是中共早期高官,一生幾度起落,始終不改硬頸作風。這些年李源潮主政江蘇,經歷「鐵本」案、反腐、太湖藍藻危機,一步一坎,知難不言退,頗有其父堅韌之風。
漣水縣地處蘇北平原腹地,公元前117年漢武帝時已有建制,因是淮河入海門戶,歷來兵家必爭,自古多文才武將,三國時領兵為曹操滅呂布、兩度大敗孫權的「伏波將軍」陳登,即是漣水人。而即便是文人墨客,也不乏豪邁與鐵骨,日本侵華時,奮起反抗的漣水志士不勝枚舉,毀家捨命在所不惜,當地近半地名是為紀念這些志士而改。
李源潮之父李干成,自幼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深得其髓。他20歲在上海讀書時,即秘密參加共青團,自此緊跟中共「鬧革命」,在漣水當地極有影響,中共建政後被委任為上海市副市長。李干成一生幾度起落,始終不改硬頸作風。1931年因叛徒出賣被捕,至1937年抗戰爆發後才獲釋;文革期間又被「四人幫」迫害入獄,幾度病危險些喪命,終獲平反復職。
    李干成堅韌如此,其子亦頗有乃父之風。李源潮少時受父牽連,被列入「黑五類」子女,1968年中斷學業,由上海下放到蘇北農場,1977年才通過高考離開農村。江蘇帶給他少年時苦難的記憶,但他在2002年履新省委書記後公開表示:「江蘇是我家鄉,是我青年時期趕牛耕地的地方。我對江蘇官員和人民充滿敬意。」
    他對江蘇有情,江蘇卻沒有成為他的福地。2004年4月,中央宏觀調控,第一個「祭刀」的,就是江蘇常州違規報批建設106億元特大鋼廠的私營企業「鐵本」,包括常州市委書記在內的八名官員因此丟了烏紗;兩個月後,省委組織部長徐國健被「雙規」,加上此前下馬的交通廳長章俊元、省檢察院副檢察長韓建林等,江蘇官場幾乎被翻了個個兒。而2007年夏的太湖藍藻水污染事件,再度讓李源潮落入壓力的漩渦中心。
江蘇是中國經濟重鎮,近年快速發展中暴露出不少問題。2003年以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每年必到江蘇考察,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亦三度親臨。胡將李源潮這個「鐵桿團派」安排在此坐鎮,足見對李期許亦高、壓的擔子亦重。
2004年的風波,胡溫在李源潮親赴北京檢討後力保其過關,未料在十七大召開前又爆發藍藻事件,李源潮可謂一步一坎,步步心驚。以他骨子裏不服輸的性格,他當然不會放棄。藍藻事件稍稍平息,他即火速制定拯救太湖計劃,並撂下狠話:哪怕全省的GDP下降15%,也要「向大自然還賬」。
    而就在美國財長鮑爾森訪華抵達首站青海湖之時,胡錦濤在江蘇就環境問題發表講話。胡選在江蘇談此問題,顯示中央對李源潮是批評,更多的是鞭策。李源潮未來如何,就看他是否能如其父般,咬牙跨過這道道坎。
政要簡歷
●現任:
江蘇省委書記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
●祖籍:江蘇漣水
●出生地:江蘇常州
●出生日期:1950年11月
●學歷:復旦大學數學系本科,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碩士,中央黨校法學博士
姓氏解畫
諸葛亮平哀牢夷後,改其族為李氏。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07-10-18/1192732775d570992.html

只要日子好過 管他回不回鄉 (李源潮之二)

2007-09-26]
由漣水縣城沿鹽河方向上行十來公里,便是李家根之所在——紅窯鎮龍興村。鹽河是宋朝開鑿用來運鹽的人工水道,至今仍有船來往。河邊新石器時期的三里墩文化遺址,似乎默默地向外鄉客展示這裏曾經的輝煌。
    在常州出生、上海長大的李源潮雖關心家鄉發展,卻極少回去。今年1月他視察漣水縣時去了三個點,卻沒回老家,頗有大禹治水過家門而不入的風範,但看在鄉親眼裏,可能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這幾年李源潮力促發展蘇北,漣水縣的經濟有很大起色,新建的工業園區吸引了全球第三的製帽廠等大企業,許多農民工都回鄉工作,一位來自紅窯鎮的工人說:他們廠有五六千人,紅窯鎮許多鄉親在廠裏做事,幹得好每月能掙一千五六百塊錢。
在官場,李源潮的拚命三郎作風眾人皆知,因長期熬夜,患上口腔潰瘍始終不好。紅窯鎮的小老百姓當然不知道這江蘇最大的父母官難當,他們只知道眼下的日子比以前好過:「只要日子過得舒心,當官的回不回鄉,都是一個樣。」

漣水多才子 「討飯上學校」 (李源潮之三)

[2007-09-26]
走在綠意蔥蘢的漣水縣城,最大的感覺是學生多,學校多。一條街從頭走到尾,最漂亮的建築十有八九是學校。不問不知道,原來這裏不僅有中小學,更有以炎黃大學為核心的高等教育園區。當地在校生超過4萬,是城區人口的三分一。
    漣水人自古即重視教育、崇尚辦學,重視到何種程度?當地有民謠曰:「沐陽財主宿遷廟,泗陽姑娘出門不坐轎,漣水人討飯上學校」。鄭梁梅學校是投資1.2億的民辦學校,師生多達2萬,在全中國的縣城找不出幾個。
    尚學的地方當然出才子,才子多的地方官自然也多。拋開曾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江蘇省主席的顧祝同不說,單是中共建政後的省部級官員已有不下十個。之前外界評論:西安人趙樂際出任陝西省委書記、山東人李建國亦調回家鄉擔綱,是打破了「官員不在原籍任職」的「潛規則」,這樣說來,李源潮似乎也在此列。殊不知,這規矩在中共建政早期並不存在。祖籍漣水的原江蘇省委組織部部長羅運來、原江蘇省副省長陳書同,都是回祖籍地任的職。想來是到了近期,官場裙帶風盛、腐敗案多了,才有所謂任職規避的「潛規則」的吧。
不管李源潮有沒有被「潛規則」,在「緊跟黨中央」方面,他可真是亦步亦趨。近年胡溫每年春節均訪貧問苦。李潮源則是自2002年以來,連續6年除夕在南京下轄的窮鄉六合度過。在此事上,他是第一個響應的地方大員,也是堅持最久的一個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07-10-18/1192732775d57099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51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3: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源潮傳

李源潮的親生父母都是老革命,都是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參加革命的,至今在蘇北地區仍很有名氣。

按理說,介紹李源潮的父母不應該加上“親生”二字,但考慮到本書主人公少年時代的特殊經歷,只有“親生”二字才能突出高於一切的血緣關係。而這個關係則決定著他的成長過程,他的人生和命運。\n
李源潮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文革”時期,父親被關押,母親被趕到農場,李家子女們也都受到牽連。幾十年後,除了李源潮,他的兄弟姐妹都很普普通通。

李源潮是養子!他的親生父母給了他生命,他的養父養母伴著他渡過少年時光。李源潮是在雲南礦山里長大的。山?孩子所特有的一些品質,多年後還可從李源潮的從政風格中依稀可見。

山[]的孩子進入最牛的上海中學。最土的遇到最洋的,洋相可想而知。他的學習成績中上游,他的政治表現中上等。但“文革”爆發後,他卻是最早逃離校園的學生,成為“逍遙派”。

在中學同班同學中,只有李源潮一人到蘇北的大豐農場插隊。幾十年後,身為江蘇省委書記的李源潮特意去他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農場看看。在快到當年居住過的地方時,他示意隨行人員等他一會兒,自己一個人走了過去……

多樣的背景淵源,使他仿佛穿上一件五?六色的“迷彩服”,能夠很快地融進不同的環境。他既是“太子黨”,又是“共青團派”,還算“上海幫”,更與“北大幫”也沾上邊。與哪個山頭都搭得上,給他接過中組部長這個新職務帶來了左右逢源的便利。

李源潮得到胡錦濤真傳,輿論普遍看好他在中共十八大更上一層樓,而且,很可能是習近平的備胎,扮演當年曾慶紅的角色。

從政至今,很難聽到有關李源潮的傳聞、非議或負面新聞。不過,他的博士學位和很多高官的學位一樣遭人質疑。此外,中組部的強勢作風,是否也意味著李源潮越來越霸道?

李源潮的夫人高建進教授是位音樂教育家,為人低調,只對音樂教育感興趣,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就是她一手創建的。李源潮的兒子李海進,曾就讀復旦大學會計系……

導言 2010 年的第一天(第11頁)
第一章 親生父母(第15頁)
父親李干成,三十年代蹲了五年監獄(第15頁)
出獄後蘇北抗日,三番五次要求恢復黨籍(第20頁)
魯渡戰鬥打響漣水武裝抗日的第一槍(第24頁)
指揮反掃蕩,對日偽軍展開交通破擊戰(第27頁)
韓戰爆發,李干成四兒子出生(第32頁)
“社員吃不飽飯就是你們幹部造成的”(第37頁)
母親是呂繼英,曾嫁給李超時將軍(第41頁)
身份暴露,李超時被殺害時才二十五歲(第45頁)
追求呂繼英,李超時曾遭冷嘲熱諷(第48頁)
李鐵城教授是李源潮同母異父的兄長(第51頁)
第二章 文革·兄弟姐妹(第54頁)
拒絕上張春橋的賊船,隨即被打倒(第54頁)
處理“安亭事件”,被圍鬥三天三夜(第59頁)
“解放日報事件”,被造反派揪來揪去(第63頁)
上海刮“一月風暴”,張姚王徐奪權(第67頁)
父親患腦溢血,造反派只讓李源潮看一眼(第72頁)
紀念父親誕辰100 週年,子女高調亮相(第76頁)
李仲之北大畢業,中國第一批核安全專家(第79頁)
為了弟弟李源潮,李健之拒百萬年薪(第84頁)
西雙版納當知青,李申初與朱克家齊名(第87頁)
第三章 山溝裡長大的養子(第94頁)
從小過繼給小姨,在雲南山溝裡長大(第94頁)
穿的用的都很土,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第98頁)
住在康平路大院,高幹子弟聆聽長輩教誨(第101頁)
文革初期就受牽連,待在家裏成“逍遙派”(第108頁)
文革重災區,紅衛兵鬧得很厲害(第112頁)
第四章 大豐農場的上海知青(第117頁)
是第一批赴江蘇大豐農場插隊的上海知青(第117頁)
女生的一顰一笑,深刻影響著知青生活(第122頁)
當初最小的戰友,現在成上海知青的驕傲(第125頁)
故地重遊,他在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徘徊很久(第129頁)
大豐勞改農場萬人暴動,李源潮親臨現場?(第132頁)
第五章 文革中和文革後兩次上大學(第136頁)
文革中獲得學習機會,結業後當老師(第136頁)
考入復旦大學數學系,行事低調從不張揚(第140頁)
路燈底下學外語,谷超豪的“得意門生”(第144頁)
畢業並不想留校,是蘇步青點名關照?(第148頁)
有陳丕顯關照,李源潮踏上仕途“快車道”(第151頁)
第六章 從團中央到新聞辦(第156頁)
進入團中央,看準高學歷,師從厲以寧(第156頁)
與官場格格不入,六四後拒絕落井下石(第160頁)
寫總結,詳述團中央在六四期間的表現(第166頁)
調離團中央,被“貶”到中央對外宣傳小組(第176頁)
重用中似被冷藏,冷藏中又似有玄機(第179頁)
第七章 文化部的仕途低谷(第183頁)
調到文化部,劉忠德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裏(第183頁)
劉忠德:寧帶千軍萬馬,不帶八百雜耍(第186頁)
孫家正當文化部長,李源潮為何受排擠?(第190頁)
當年狂整李源潮,孟曉駟後悔晚矣?(第195頁)
差一點就當上文化部長的于幼軍落馬了(第202頁)
十七大前,于幼軍和李源潮都是黑馬(第205頁)
第八章 新世紀的封疆大吏(第210頁)
新世紀時來運轉,重新踏上仕途“快車道”(第210頁)
朱自強等嫖娼,李源潮南京鐵腕治吏(第214頁)
虎頭蛇尾,朱自強重新獲重用引起民憤(第216頁)
南京湯山特大投毒事件,震驚中央(第220頁)
78 小時抓獲嫌犯,李源潮的表現令胡錦濤滿意(第225頁)
升任省委書記,“兩個率先”成其政治使命(第230頁)
鐵本事件,李源潮專赴中央檢討(第233頁)
徐國健賣官案,讓李源潮得口腔潰瘍(第237頁)
第九章 中共十七大成轉捩點(第242頁)
得胡總真傳,率先領會“和諧社會”(第242頁)
十七大前遭遇公共危機:直面太湖藍藻(第245頁)
仇和:水不安全了,老百姓當然要罵娘(第250頁)
李源潮為何力排眾議提拔“酷吏”仇和?(第255頁)
江蘇有三個世界,蘇北發展滯後成心病(第260頁)
故土情結很深,每年都回家鄉看看(第263頁)
謹遵母旨關注連雲港,一年八次調研(第265頁)
左右逢源和迷彩服助其十七大脫穎而出(第270頁)
第十章 中組部的“鐵腕”部長(第276頁)
“鐵腕”部長的“治部”方略(第276頁)
人事腐敗最可怕,“潛規則”觸怒李源潮(第281頁)
要遏制吏治腐敗,讓誰恐慌?(第285頁)
“萬名組織部長下基層”是救亡行動?(第289頁)
“人事制度不改,共產黨有危險”(第292頁)
李源潮撰文劍指李堂堂幕後?(第297頁)
“被普遍看好的中組部長”(第301頁)
鮮為人知的中組部(第304頁)
第十一章 “千人計劃”與大學生村官(第309頁)
“千人計劃”——吸引海歸的大手筆(第309頁)
為“千人計劃”返滬,抽空與老同學聚會(第315頁)
哈佛情結:李源潮為何要“謝謝哈佛”?(第318頁)
哈佛演講——中國在危機中與世界良性互動(第325頁)
不許幹部找“三陪小姐”,網友反應激烈(第331頁)
重視“三種人”,網民支持,習近平力挺(第335頁)
縣委書記“高配”,如何消除隱憂?(第340頁)
“大年三十我收到李源潮的祝福短信”(第345頁)
庫恩:中國的政治未來——李源潮採訪錄(第349頁)
第十二章 夫人是教授,兒子學會計(第359頁)
嚴峻考驗:跑官鬻爵風愈演愈烈(第359頁)
“十大最強音”與“提前審判”(第362頁)
斥責《南方週末》揭秘,李源潮越來越霸道?(第367頁)
博士文憑遭質疑,博士論文像領導發言稿?(第370頁)
夫人高建進,在音樂教育界大名鼎鼎(第375頁)
高建進:讓音樂屬於每一個中國人(第380頁)
兒子李海進,曾就讀復旦大學會計系(第384頁)
第十三章 神秘的中組部·位高權重的部長(第387頁)
官場江湖中的一段黑色幽默(第387頁)
神秘的中組部與位高權重的中組部長(第393頁)
彭真與抗戰勝利前後的中央組織部(第397頁)
饒漱石——遭批判被開除黨籍的中組部長(第402頁)
鄧小平兼任中組部長後進入最高領導層(第409頁)
安子文——中組部元老,毛周都讚賞(第414頁)
李源潮撰文紀念安子文誕辰100 週年(第420頁)
郭玉峰是被老幹部們趕下台的(第423頁)
胡耀邦與平反冤假錯案(第426頁)
宋任窮——撥亂反正時期的中組部部長(第436頁)
非常時期,喬石完成新老幹部大換血(第442頁)
尉健行——胡耀邦的忠實執行人(第448頁)
宋平——胡錦濤的伯樂,溫家寶的恩人(第455頁)
張全景:官多為患,非常反感跑官要官(第460頁)
曾慶紅——十六大大面積安插江派人馬(第467頁)
賀國強——從“重慶一哥”到中組部長(第472頁)
後記(第481頁)

http://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265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5-14 00:53 , Processed in 0.0335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