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49|回复: 0

朱若蕾:《未定稿》与拨乱反正散论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6-3-6 09: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定稿》始末
《未定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980年代发行的一份内部刊物。[1]杂志于1978年12月4日创刊,16开本,到1989年12月15日第12期结束,期间共发行331期。另有1979年9月、10月和11月的三期增刊,其中,从1978年12月创刊到1981年共发行201篇文章。从出版频率看,刊物于1978~1984年期间是不定期出刊,在1985~1988年期间是半月刊,1989年则是月刊。取名“未定稿”,即指所刊文章及其结论均“未定之意”,中国社科院写作组组长林韦曾指出,“‘未定稿’这个名字好,既然是未定的,就可以拿出来讨论,可以稍微胆子大一点,开放一点”[2]。这一定位是官方鼓励争鸣,肃清“文革”思想遗毒的一种尝试,也一定程度地在政治上保护了编辑和作者。
《未定稿》创刊的重要历史背景,是“文革”后理论界亟待拨乱反正、肃清遗毒的强烈诉求。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共中央任命胡乔木任院长,于光远、邓力群任副院长。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各方面学者出版批判“四人帮”理论的书籍。根据于光远的建议,中国社科院专门成立了一个写作组,负责编辑《未定稿》,旨在批判极“左”遗毒、冲破禁区、引起争鸣,并以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打开思想局面。杂志在试刊第1期,就鲜明地举起了思想解放的旗帜:“着重对当前思想理论战线方面的问题,发表一些探讨、研究和评论的文章。有些文章的思想内容不一定成熟,但它如果提出了重要的问题,有一定的见解,有助于活跃思想、打开思路、破除迷信、冲破禁区,对进一步深入探讨有所启发,本刊也准备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予以发表。”[3]
关于杂志的编辑机构,早期《未定稿》没有印刷主编和编辑成员名单,但根据当年编辑人员的回忆,结合杂志的相关内容,可以得知以下有关编辑者的信息。在杂志创办初期,任主编、负责最后审定文章的是原《人民日报》理论部主任、社科院写作组组长林韦,社科院写作组副组长江明和丁磐石则共同负责具体编辑工作。此外,参加编辑工作的还有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冒天启等。这一期间,由邓力群主持的“双周座谈会”,既是社科院开展思想解放的重要载体,也为《未定稿》组稿提供了许多线索。1979年春节前夕,编辑人员发生变动,江明被调回《工人日报》,丁磐石被调往中宣部,新调到中国社科院不久的李凌接替了《未定稿》的具体工作,同时还吸收了王小鲁、王小强两个青年人参加编辑工作。[4]1979年10月,主编林韦在《未定稿》于13日第42期发表《异化现象近观》后离职。杂志从创刊至1980年1月的前52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写作组负责编辑,后迫于压力停刊3个月后,从5月始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内刊发行组发行,编辑部改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未定稿》编辑部”。在此后几年间,杂志排版、封面时有改进。1988年,《未定稿》第一次有了个人署名的主编,为蓝永蔚。1989年,主编由徐宗勉担任,副主编则为孙麾、王和。
《未定稿》在发行第17期时,曾附有启事声明:“本刊所载文章,各地报纸、杂志、学报可以选择转载”。[5]因而,初期杂志原是免费供社科院本院各研究所研讨,并送中央、各地省政府、省委政策研究室以及部分高校参考,而此时,其发行量也仅三四百份。而后,因社会上很多人来信甚至登门索取,经社科院领导同意,《未定稿》于1979年6月21日第27期附上《征订<未定稿>的通知》,将杂志改为征订。《通知》上列出的征订对象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机关、高校所属院系和研究单位、党政机关、宣传部门、各地报刊杂志,个人则可通过单位办理相关手续。此后,杂志发行量一度增至三万份。此时的《未定稿》虽然还挂着内部刊物的牌子,实际上却已成为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刊物。
《未定稿》的影响如此之大,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一个高水平的作者群。杂志的作者有“文革”前已成名的老一代学者,如历史学家黎澍、徐宗勉,哲学家庞朴,经济学家董辅礽,文学家卫建林等,更有一大批思想新锐的中青年学者,如吴敬琏、高铁生、刘海年、陈高华、丁伟志、陆学艺、沈志华、张启华等。后者在1980年代崭露头角,到1990年代已经成为在各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知名学者。从供职单位来看,这些作者大部分来自科研院所与高校,如吉林大学法律系教授粟劲,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许崇德、何伟,北京大学张少康等,又如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寿关容、沈志华,经济研究所的梁文森、田江海,农业经济研究所的张留征,地方社科院如四川省社科院的洪韵珊、汪玉奇等。《未定稿》的影响力还有赖于一支思想开放、眼光独到的编辑队伍。这些编辑既有专业素养,同时也是学有所专的学者,如李凌、王小鲁、王小强以及此后的主编徐宗勉。他们不仅以专业修养为《未定稿》选登出一批批优秀的文章,而且自己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
《未定稿》与理论界拨乱反正的关联
学者许纪霖曾言:“如果要研究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未定稿》肯定是一本不可忽略的杂志。”[6]纵观杂志的十年发展史,1979年至1981年拨乱反正时期的《未定稿》又尤其值得关注。从编辑者和隶属机构看,《未定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创刊至1980年5月为第一阶段,杂志由社科院写作组编写,系直属社科院的内部刊物,此后至1989年12月杂志则由社会科学杂志社负责编辑,为第二阶段。与此对应的则是杂志风格的变化,《未定稿》在第二阶段更偏重于探讨学理问题;而拨乱反正时期的《未定稿》,则显示出理论斗士的姿态,其作者群于此阶段所发表的文章,正如当时学术界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摧枯拉朽般冲击着“文革”旧意识形态的藩篱,成为知识界“为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为社会主义改革寻找理论依据”的重要阵地与历史缩影。
这一时期《未定稿》“内部刊物”的定位使其获得相对自由的空间。在社科院这一半官方的平台之中,知识分子们一系列大胆超前的文章不断冲击意识形态的禁区。据王小鲁的回忆,突破禁区的,“在农村方面有包产到户调查的文章,在政治思想方面有写新闻开放的文章,在法学方面登过主张‘无罪推定’原则、要求保护公民权利的文章,在经济学方面登过主张商品经济的文章”。[7]
当然,在思想解放乍暖还寒的气氛下,《未定稿》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除了1980年的挨批与机构调整外,早在1979年底就有一场关于“包产到户”问题的风波。这一年10月,原社科院陆学艺等人到农村调查,带回三篇由安徽同志写的调查报告,介绍该省肥西县山南区群众自发搞的“包产到户”的胜利成果。《未定稿》决定并于11月初发表这三篇调查报告和评论文章《包产到户问题应当重新研究》。然而当时社科院领导获知此事后,对编辑进行了严厉批评。因已经发排,院领导下令只准作为“增刊”印二百份,只发给少数有关学者和领导参考。时任社科院副院长的邓力群是主要的反对者,他在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时说:“因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只准三种地区搞包产到户,其他地区还不准搞。在刊物发与中央不一致的文章,这不合适。我不让在正刊上登,最后采取出外刊的形式发表了。”[8]
1979—1981年间的《未定稿》折射出拨乱反正时期的思想变革,是一场政治运动和思想启蒙相互交织、穿插的思想解放运动。关于拨乱反正的底限、程度,思想解放的定位,政治变革与经济改革的先后序列,中共官方和知识界,包括知识界内部,在整个1980年代都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因此,这场表面上内外同心、上下一致的意识形态变革,一方面前所未有的激烈姿态对中国社会价值体系拨乱反正、破旧立新,同时也内含国家和知识界间近乎政治博弈的双向互动,但设定游戏议程与规则的主动权却不在知识界。
《未定稿》作者群分析
以下这个简表,从1978年12月—1981年12月拨乱反正期间发表文章的195名作者中选取了50名现今仍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或社会活动家,依照他们在《未定稿》上发表文章的顺序排列。通过对这些撰稿人的年龄、教育背景、专业背景和职业经历的比较分析,可以对拨乱反正时期《未定稿》的作者群作进一步的把握。
黎澍
1912—1988
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商学系
历史学
《历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辑,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
陈春龙
1941—
湖北大学法律系
法制史和法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曾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民建中央常务委员;现在社科院继续从事法学研究工作
刘海年
1936—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史专业
法律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胜昌
1941—
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
经济学
现任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资料研究室副主任,《现代化》、《经济研究资料》杂志主编
王小鲁
1951—
1997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
经济学
未定稿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成员
80年代曾任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杂志主编、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丁伟志
1931—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学院哲学专业
历史学
《历史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现离休,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董辅礽
1927—2004
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
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杜书瀛
1938—
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美学研究生
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段若非
1936—
北京大学哲学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
创办《当代思潮》杂志并任总编辑
高尔泰
1935—
1955年肄业于江苏师院美术系
美学、哲学
敦煌文物研究所干部,兰州大学哲学系教师,中科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干部
***时因“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捕,入狱半年后,逃往美国,现居美国,任内华达大学访问学者
郭罗基
1932—
北京大学历史系
哲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
现居美国,任哈佛大学法学院资深研究员,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权理事会理事
郭正忠
1937—
宋史和经济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何伟
1926—
195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本科学习,1956年政治经济学系研究生毕业
政治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任教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理事、私营企业研究会理事、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理事长、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策划中心董事长等职
何新
1949—
黑龙江某所大学,后退学
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语言文字、考古和古典著作,以至神话民俗和美术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现任职于全国政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国际知名政论家、战略问题评论家
李凌
1925—
西南联大文学院
文史专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任《未定稿》主编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任副总编、编审,现离休。
王小强
1952—
1976年毕业于河南省工学院拖拉机制造专业,1989年赴美国访学,1996年获剑桥大学经济与政治系博士学位
经济学、政治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未定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辑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副组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现任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杂志社综合研究组研究员。
陆学艺
1933—
北京大学哲学系
社会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林非
1931—
复旦大学中文系
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刘再复
1941—
厦门大学中文系
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9年出国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卑诗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林欣
1926—
北京大学法律系
国际私法和国际刑法
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任教,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在安徽日报任时事组副组长,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任政法编辑室负责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现已退休
刘宾雁
1925—2005
1942年初中毕业。1943年起就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并在同年参加中共地下工作,在1944年加入中共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1987年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中被开除党籍,***事件后因公开反对武力镇压禁止返回中国,此后客居美国至死。
柳树滋
1937—
196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理论物理学专业,后为社科院的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
自然哲学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1992年调入海南省委党校工作,现为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教授、海南省自然保护发展研究会驻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漠雁
1925—
1942年参加八路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胶东军区宣传队副分队长、华东野战军纵队纵队文工团教员
文学戏剧
曾任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编剧、团长,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
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庞朴
192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
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历史研究》副总编辑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戎笙
1929—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82年赴密歇根大学访学
清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历任清史研究室主任,历史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现已离休
沙叶新
1939—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戏剧学院创作研究班
文学戏剧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历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沈寂
1924—
复旦大学西文系
文学戏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
沈志华
1950—
1979-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专业(硕士)肄业
苏联史、冷战史和中苏关系
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专业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
石仲泉
1938—
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共党史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曾任中共中共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现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
汪玉奇
1953—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
区域经济学
80年代初考为社科院研究人员
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春瑜
1937—
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班元明清史专业
明清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社科院研究员,历任明史研究室副主任,《古今掌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明史论丛》主编
王凤超
1945—
1965-197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
新闻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
历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守昌
1936—
复旦大学哲学系
哲学
先后任教于山东大学、湘潭大学哲学系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致公党广东省委副主委,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王郁昭
1926—
1941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起在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
安徽滁县地区革委会主任、书记
1983年起任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1987年任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0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93年后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卫建林
1939—
南开大学中文系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红旗》杂志编辑
历任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组长、中央党史研究室理论室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大英
1932—2003
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研究生部获法学副博士学位
法学、政治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法学研究》主编,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1996年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刘瀚
1941—2004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理学专业(研究生)
法理学、立法学、政治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社科院研究员,教授,1993年至1998年担任法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兼法学所副所长,1995年兼政治学所副所长
晓亮
1928—
1941年参加革命,1945年毕业于太行行政干校
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编审、副研究员
1980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1989年离休,现为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邢贲思
1930—
中共中央俄文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
历任《哲学研究》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求是》杂志社总编辑。现为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首任院长
徐景安
1941—
复旦大学新闻系
新闻
国家计委研究室科长
历任中国体改研究所任副所长,深圳市体改委任主任,1993年起辞职并任深圳市士必达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8年,因受邱其海受贿案件牵连被收押录供。事后移民日本,现为深圳大学兼职教授,徐景安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深圳市新世纪文明研究会任会长
徐宗勉
1932—
历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审、《历史研究》副总编辑
历任《历史研究》主编、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学会理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理事
许崇德
1929—
1951年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法研究生毕业
法学、政治学
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组组长
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学位点主持人,博士生导师
杨献珍
1896-1992
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毕业
姚雪垠
1910-1999
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
文学
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
于浩成
1925—
华北联合大学俄语系
法学
公安部群众出版社社长、总编辑,1980年起兼任《法学杂志》主编,《法律咨询》杂志社长
1985年因发表文章批评中共和政府领导人,被迫辞去群众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职务。后又担任南开大学法学教授,中国法律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民间机构)所长。***被开除党籍并关押一年半。1994年应邀赴美访学,现已回国
袁绪程
1951—
广西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
政治经济学
就读于广西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
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张启华
1946—
中共党史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国平
1945—
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研究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作家
周其仁
1950—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本科生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中心主任
吴敬琏
1930—
复旦大学经济系
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从这个简表来看,《未定稿》的作者绝大部分来自社科院系统。这是《未定稿》作者群的最显著特点。在这些撰稿人中,尽管他们后来进入不同的职业领域,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多有在社科院从事研究工作或在研究生部学习进修的经历。社科院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文革”意识形态拨乱反正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从年龄结构看,这些作者绝大部分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生,其中,又以1930年代出生的人数最多,占38%,1920年代次之,占26%。50人中,仅姚雪垠、黎澍分别是1910年和1912年出生,而50年代出生的也仅6人。由此可见,未定稿的作者多经历了新旧时代的接替,他们多受过旧教育体制的教育,也是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文革前,这些人多数正在高校学习深造,有些则已初涉研究或工作领域。“文革”后,这些人或者在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或者进入研究所,成为学术界从事理论研究和为“文革”意识形态拨乱反正的中坚力量。
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这批作者们的教育背景比较复杂。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在建国前接受了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如李凌毕业于西南联大文史专业,沈寂毕业于复旦大学西文系。也有一些人于同一时期在延安接受了高等革命教育,如于浩成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俄文系。此外,还有一批作者在建国前即参加共产党的活动,他们有的接受了一定的革命教育,但主要任务是宣传共产革命;新中国成立后,这批人继续从事理论宣传的工作,如刘宾雁、漠雁、王郁昭、晓亮。在这一批撰稿人中,更多的则是在新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完成了高等教育,并且范围主要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几所高校。他们之中还有一批人得到了留苏的机会,如吴大英、董辅礽。“文革”中断了这些人继续研究深造的途径,他们或被下放到边地,或者被分配到基层。而对于那6个出生在1950年代初的“老三届”们而言,他们更失去了高中毕业直接进入大学的机会;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并在“文革”结束后都进入高校或研究所,得到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周其仁在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沈志华在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专业,袁绪程在1980年考入广西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汪玉奇亦于1980年代初考入江西省社科院。而王小鲁、王小强则因发表多篇优秀文章而进入社科院,并被录用为《未定稿》编辑。现在,这些人都是理论界的佼佼者。例如,周其仁现在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和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袁绪程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而沈志华则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
再从专业背景看,简表中的50个人都从事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其中又以从事历史学、法学和经济学的为多。从职业分布看,正如之前提到的,当时这些作者多数是社科院的研究人员,具体而言,以中国社科院为主,且大部分是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此外,还有一些是社科院研究部或各所高校的学生。也有一批撰稿人当时已居较高职务,在理论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如徐宗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审、《历史研究》副总编辑,邢贲思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许崇德是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姚雪垠则是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
此外,对于那批初涉研究领域的作者们,若将他们彼时的职务状况与现状相联系,可以发现,除个别人如王凤超、王郁昭、徐景安从政或从商外,绝大部分仍在理论界活动。其中,有近一半日后仍在社科院系统工作,并成为各研究所的骨干力量。此外,还有一批人活跃在高校、杂志社和各个学会,另如张启华、石仲泉等人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政策研究室任职,而吴敬琏、王小鲁、王小强则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智库机构从事研究工作。此外,1980年代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等政治事件对他们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一批人在1989年出国访学,如王小鲁、刘再复;一批人在1989年离休,如晓亮;还有一批人则自此流亡海外,高尔泰、郭罗基至今未能回国,刘宾雁客死美国,于浩成现在得以回国。
--------------------------------------------------------------------------------
[1]目前关于《未定稿》杂志的研究,主要为当事人的若干回忆性文章,如李凌《勇破坚冰的未定稿》(《书屋》(2003年第1期)、丁磐石《忆一个座谈会和<未定稿>》(《同舟共进》2008年第7期)、黄锫坚《王小鲁:十年》(《经济观察报》2005年4月18日)。此外,邓力群著《十二个春秋》(2005年内部征订稿)也提到《未定稿》的相关情况。
[2]黄锫坚:《王小鲁:十年》,《经济观察报》2005年4月18日。
[3]中国社会科学院写作组:《未定稿》1978年12月4日试刊第1期。
[4]丁磐石:《忆一个座谈会和<未定稿>》,《同舟共进》2008年第7期,第37页。
[5]参见《未定稿》1979年4月10日第17期《阶级斗争和革命法制》后附启事。
[6]黄锫坚:《王小鲁:十年》,《经济观察报》2005年4月18日。
[7]黄锫坚:《王小鲁:十年》,《经济观察报》,2005年4月18日。
[8]邓力群:《十二个春秋》(2005年内部征订稿),第223页。


http://www.reformdata.org/index. ... atid=26&id=16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15 13:15 , Processed in 0.1092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