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840|回复: 0

李大同:王小波印象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7-3-25 04: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小波印象》


作者:李大同
   没想到转贴老友的一篇帖子,似乎引来了一点小小的争论,还有蝴蝶、同事这样尖叫着要烧烤三七的姑娘们。三七自然无需在意,表达喜爱是人之常情,国人习惯的是要么吹捧,要么攻讦,真心表达喜欢的倒是异数了。  


   第一次知道小波是在90或91年,一个朋友给我一本印刷相当精美的台湾版小说,好像书名是《王二风流记》,说是一个在美国的大陆人写的,在台湾获了文学大奖,值得一读。晚上回家翻开一看就没有放下,感觉太新鲜了,和当年读阿城的小说感觉类似。但是,阿城还是彻底“中国”的,这本东西写的是我很熟悉的生活,视角和表达却令人震悚。我一下就记住了这个名字。  


   很巧,我有一个小学同学恰好叫这个名字,分手后再也不知去向。难道是他吗?这个当年顽劣不堪的家伙这么出息了?出于好奇,我多方打听此人为何方神圣,终不可得。  


   后来得知他回国了,后来又知道他是李银河的先生,更好奇了,因为李出名很早,80年代初在圈子里就很有些名气,研究婚姻爱情什么的,文章不错。


   终于某一天,在楼下的书摊上看到两本《黄金时代》,翻开一看,就是王二风流记,大概还加上了另外两篇小说。毫不犹豫掏钱全买下,问摊主怎么不多进几本,这是好书呀!摊主半信半疑:“是吗?进了好多天没人买!”我说多进点,肯定有人买。  


   不过摊主可能是对的,没什么人知道这本书。那时能在国内出版也不容易,说是淫秽小说你也没脾气,换了书名可能也是一种妥协(原书名肯定更好卖)。听说李银河非常着急,到处推销这本书,朋友戏说她是中国学历最高的推销员了。马悲鸣回国探亲时,我问他是否知道王小波。结果方知两人是割头不换的挚友。于是我自认为与小波有些缘份了——友之友可为友也。  


   后来一个记者小姐说是要为《中华读书报》写篇小波的专访,怕冷场,拉上了我和作家卢跃刚同往,自然欣然应允。那天会面是在港澳中心,是个五星饭店,大夏天的,我历来只穿短衣短裤,怕进五星饭店不雅,特意换了一条长裤和制式短袖衫,短衫下摆中规中矩地塞到裤腰里,几乎中暑。那天接头完全是地下党积习,约好小波手里拿着一份什么报纸,以便辨认。小波在电话里补充说:“身高1米90,面孔奇丑!”  


   我推门而入时一眼就认出来了,不是因为太高和太丑,而是他的穿着——长裤倒是长裤,不过白色长袖衬衫却袖口系得完好,衬衫下摆在裤外,而衬衫领口竟然也系得好好的——这个形象已经久违了,和把领带特意放在毛衣外面的进城农民相去不远。形象如此打眼按说已经足够了,可他老老实实拿着一卷报纸,报名对外。我们握手时先自大笑。  


   那时小波还没有开始写文章,只有黄金时代一本书,话题于是只谈小说,卢作家谈的那些理论我听不懂,只问了小波什么时候开始写这本书,怎么可以把性写得如此暴露而纯洁。我有些吃惊的是小波说这个小说写了10年,不知颠覆过多少遍,他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作品。而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对他影响极大等等。  


   我其实极不喜欢面对面地谈什么学术问题,好在我的功能是“热场”,于是东拉西扯。小波并不善言谈,甚至有点木讷,但胡扯时兴味颇高,他和马悲鸣在人大校园里被疑为同性恋的轶事就是他亲口所说。另有一个让我们大笑的趣事是:小波研究同性恋问题,态度非常学术,对这个人群毫无偏见并且非常尊重。一次个别访谈,结束时已是深夜,小波豪放,让此人一起睡到双人床上。结果闭灯之后他却怎么也“学术”不起来了,他说那一夜才知道什么叫“毛骨悚然”,非常害怕一只男人的手伸过来。我们笑得涕泗滂沱。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喝着那些不知什么名堂的鸡尾酒,耗资不菲。三个小时过去,我们都忘了今天是来采访他的。不过那位小姐还是纂出一篇报道,登在中华读书报上。这可能是小波回国后第一次被国内媒介正式访问介绍。后来这篇东拉西扯的文字还被收入到小波的纪念文集里去。现在看来惨不忍睹。  


   其后再也没有机会再见,只是看见他的非小说文字日见增多,佳作真是不少,也有一些大概是为了兑付文债,意思不大。他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大,一些大腕作家也颇以结识他为幸。我看过一篇刘心武的文章,甚为有趣,讲如何在书摊上看到小波的书,如何震动,但没有买,通过人告诉小波想见一面,希望馈赠作品云云。小波应邀前往,在一个破塑料袋里装了一本书送给刘。刘打开一看,什么题赠文字都没有,又让小波在书上写字。我当时就很奇怪,刘喜欢小波的书为什么不买?这些家伙,活得太累了。  


   小波瘁死的消息很快听到,又知道送别会上贤者如云。小波的集子和新的小说很快布满京城书摊。小说我看了一下,不大好懂。文章集子集中阅读,感觉与平常颇为不同,于是浩叹这等文字何时方能再见。我辈知青当中,只有阿城的小说和小波的文章可以一读再读。如今阿城不写小说了,小波不写文章了……  


   也许有一天,我会狠狠地读小波的小说——那天见面时他说了,“我只会写小说……”  


   马悲鸣兄的一篇悼念文字也收在纪念文集里,后来有人说这是追悼文字里最知小波的人,但不知作者是何来历——他本名叫刘晓阳。  


   如今三七冒出水面,如见故人。乃知文脉自有相通者在。 


http://www.xici.net/d305459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16 18:07 , Processed in 0.1260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