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60|回复: 0

淮阴地区“文化大革命”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0-6-3 14: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  《淮安粮网》


淮阴地区“文化大革命”


开始和动乱局面的形成                           

      在淮阴专区,“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于1966年4月的批判“三家村”运动。“三家村”是指邓拓、吴晗、廖沫沙3人及其《三家村札记》等著作。紧接着开始批判所谓“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反党集团”,批判“二月提纲”。

     1966年5月底,中共淮阴地委召开县(市)委书记碰头会,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同时在十七级以上党员干部中进行传达。6 月2 日,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指示,中共淮阴地委向各县(市)委、公社党委发出《关于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通知》 ,要求各县、公社召开声讨所谓“黑帮分子”大会。至6 月中旬,全区403 个公社,有382 个公社召开了声讨“黑帮分子”大会,参加人数有30 万之多,张贴大字报4 万多张。地、县直属机关也召开了声讨大会。

     此间,根据全国各地大城市的作法,中共淮阴地委及所辖各县(市)委分别向各县(市)中学和中等技术学校派出工作组,指导学校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各学校学生则纷纷起来“造反”,广大教师普遍遭到大字报攻击,大多数学校停课。6 月19 日,中共淮阴地委“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成立。同时,地委向所辖各县(市)委发出《 关于立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的通知》 ,至7月上旬,淮阴专区各县(市)委均成立了“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由于各级党委的发动,加之北京、南京等地学生来淮串联,全区的青年学生纷纷建立“红卫兵”组织,起来“造反”,由学校冲向社会。8月8日,淮阴中学学生造反组织一大批学生到中共清江市委、市人委大门口静坐,抗议市委阻碍革命运动。8月16日,中共淮阴地委“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决定撤回进驻各中学和中等技术学校的工作组。嗣后,无政府主义的狂涛愈演愈烈,不仅学生,工人、农民、机关干部也相继起来“造反”,开展破“四旧”,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形式,大批所谓“反动学术权威”,大揪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挖所谓“叛徒”、“特务”。对这些形形色色的“牛鬼蛇神”,不仅口诛笔伐,还批斗、游街,甚至肆无忌惮地进行人身侮辱和殴打。许多领导干部、学校教师和社会上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受到打击迫害,教育秩序和党政机关的工作秩序都被搞乱了。

      为了学习外地特别是北京的“革命经验”,从8月中旬开始,本区陆续有学生代表到北京去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接见。9月,各学校的“红卫兵”开始大串联,“停课闹革命”。淮阴专区相继成立“革命学生和革命教职工代表赴京参观领导小组”, 负责办理各县(市)师生赴京事宜;成立淮阴专区文化革命接待站,接待群众来访和各地申联的“红卫兵”。同时,“红卫兵”开始对派驻学校的文化大革命工作组“镇压学生运动的路线错误”进行清算。10月16日,中共淮用地委召开各县文革小组组长会议,要求各地对开展“文化革命”的单位普遍进行检查,尤其是对被工作组打成“小黑帮”、“反革命”、“右派”的老师、学生等,都应上门赔礼道歉,给予平反;各县的档案要彻底清理,属于黑材料的要统统烧掉。嗣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风暴席卷全区,“踢开党委闹革命冲成了广泛流行的口号,各级党政机关动辄受到围攻,党政领导干部受到批斗,机关工作普遍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组织生活都陷于停顿。批判“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在全区掀起。

      1966年12月,在林彪、江青的干预下,中共中央发出在工业交通系统和在农村进行“文化大革命”的两个文件,改变了运动只限于文教部门和党政机关的原定部署,许多工厂和农村的各级领导纷纷受到冲击,大批工人和少数农民离开生产岗位,生产秩序陷于棍乱。

    “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

     上海“一月风暴”后,淮阴专区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受到了更猛烈的批斗。1 月22 日,清江市81个造反派团体计3万多人,在城南体育场联合举行所谓“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新反扑誓师大会”。会上,批判了清江市委的主要领导人。29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6408 部队和淮阴军分区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派出8560人,进驻已经陷人一片混乱的淮阴地区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实行“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即“三支两军”)。2 月初,全面夺权的风暴席卷全区,各县(市)造反派先后夺取本县(市)党政财文大权。全区各地陷人全面的无政府状态。

      造反派夺取各地各部门的权力后,全区各地的造反派围绕夺权、掌权的问题,形成互相对立的两派或几个大的造反组织。根据“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人民解放军当地驻军的代表、革命领导干部”组成的“三结合,,领导班子的统一要求,一些造反派组织各自选择几个领导干部作为“三结合”的对象,力争由自己一派为核心实行“大联合”,来夺权、掌权。在“权”这个根本问题上,许多造反派寸步不让,争夺激烈。在各个造反派组织之间发生许多纠纷和冲突,甚至酿成残酷的武斗。特别是1967年6月以后,这种武斗日趋严重,大大小小的武斗各县都有,,7月6日、17日、21日,盱眙县两大造反组织先后发生3 次武斗,‘一次比一次规模大,死伤若干。这时期,频繁的武斗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如1967年8月15日晚,淮阴县及清江市造反派以砸淮阴县机关“老保组织”为由,冲进淮阴县委大院,抢砸县级机关18 个单位。几乎每个中等学校的教材、教具、图书、门窗等都受到较严重的损失;一些工厂和企事业单位也因武斗而损失惨重,停产、停工、停航。清江市和淮阴、金湖、淮安、洪泽等县均发生抢劫人民武装部或解放军枪支弹药的事件。还有一些造反派在一些人的煽动下,冲击档案馆室。淮阴地委机要档案室就被一些造反派,以检查“黑材料”为借口,先后两次砸开,抢走各级各类文件2000余份。1967年8月,谢富治提出“砸烂公、检、法”以后,全区许多公检法干部受到迫害。公检法机关瘫痪并被造反派帮派势力所接管。

      1967年2月各地党政机关被夺权以后,淮阴专区成立由造反派占多数的“淮阴专区临时生产委员会”、“淮阴专区临时生产监督委员会”,这两个机构旋即被做销,成立“淮阴军分区生产办公室”,各县(市)人民武装部也先后成立生产办公室,负责全区及各县(市)工农业生产方面的领导工作。为了制止学校造反派组织之间的武斗升级,淮阴专区又组织工人、解放军指战员组成的“毛择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学校,恢复学校教学秩序,“复课闹革命”。

      1968年3月以后,各县(市)和地区的革命委员会才陆续成立。至此,局势趋于稳定。清江市革命委员会于1968年8月22日成立。淮阴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于1968 年5月22 日,共有委员75 人,其中军人和群众造反组织的代表占大多数。专区和各县(市)革命委员会主任都是军代表。革命委员会对党政财文实行一元化领导。军队干部在当时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执行“三支两军”的任务,做了大量工作,对缓和紧张局势,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减少动乱造成的损失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总的“左”倾方针影响下,在工作中不可能不产生许多缺点错误,带来消极后果,加之革委会内几乎都参加进一些好兴风作浪的或观点相互对立的造反派头头,使许多革委会经常处于纷争和动荡之中,难以正常行使办事议事职能。

                          贯彻“左”倾方针的“斗、批、改”

      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淮阴地区的“斗、批、改”工作就已开展。1970年3月淮阴专区及各县( 市)革命委员会又遵照上级部署,严密部署“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运动,致使许多干部群众遭到残酷迫害。

      整党建党是“斗、批、改”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整党建党中,要求党组织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五十字建党纲领”进行“吐故纳新”。其结果是一部分合乎条件的党员不能恢复组织生活或被错误地开除党籍,而接纳的新党员则有一部分不合乎党员条件。这次整党建党虽然存在许多问题,后遗症很严重、久远,但是,毕竟重新建立了各级地方党组织,恢复了大多数党员的组织生活。1969 年5 月7-17 日,淮阴专区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这对于稳定局势,推进工农业生产,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长达4 年之久。1970年开始部分高校的招生试点,进行所谓“教育改革”, “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小学教育压缩为5 年,初高中压缩为4 年,各地农村还纷纷办起完全小学、“带帽子”初中班。工、农、兵走上讲台,学工、学农、学军、大批判、政洽课和各种政治活动占去相当一部分学习时间;学习过程中业务、文化课程大量减少,教学质量严重下降;走“后门”上学成风。这种“教育改革”,贻误了一代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后果极为严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服务行业处于停滞状态,城市初、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无法分配工作。1968年12月,在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据同年底统计,淮阴地区共动员本地和接收南京及外省、市初高中、大中专毕业生102723人插队落户。同时,根据精简机构,下放科室人员,压缩城镇人口的精神,注行了大规模的干部下放和城镇居民下放。1968年10月,淮阴专区地、县(市)开始把党校改成“五七干校”,作为地、县(市)干部的劳动场所。11 月,淮阴专区首批干部下放农村劳动,地专机关三分之一的干部下放至灌南县新集公社劳动。地区商业局全体干部去五七干校劳动,只留一人在革委会帮助工作。部分县级机关首批下放劳动的人数为:淮阴县520 名,涟水县500名,沭阳县500名,淮阴县520名,宿迁县147名,泗阳县100名。至同年底,还动员城镇居民3186 户计12046人到农村安家落户。1969 年,淮阴专区安置南京下放干部7000人,家属1.4万人。又安置专区机关下放干部1250 名,清江市下放干部1250 名,上山下乡的初高中毕业生8000名。1970-1972年,全区又安置插队知识青年10191人,其中本地区2919人。

       知识青年到农村的第一年由国家供应粮、油、煤,每人每月发给8 元生活补贴,第二年参加生产队分配。1968 -1972年,国家共拨给淮阴专区知识青年安置经费1.244亿元,建房39673 间,不仅国家支付经费很惊人,而且知识青年的家长和部分地区的农民也为此加重了负担。

                           国民经济在动乱中的起伏及随后的调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性的动乱开始,不过1966 年下半年,动乱主要集中在文教部门和党政机关,大部分生产指挥系统还未被打乱。但是当1966年底这场动乱扩展到工业交通企业之后,就给经济建设带来严重的灾难。在全面夺权中,经济工作的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陷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使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企业内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都被当作修正主义的“管、卡、压”而遭到践踏。结果是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劳动纪律松弛,工伤事故增多。加上许多工人离开岗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供应困难,协作关系中断,使厂矿企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以1968 年与1966 年相比,全区12个县(布)中有5个县(市)为负增长,其中盱眙县1968年全民工业总产值仅为1966 年的55 % ,洪泽县为1966 年的72.8 %。就全区而论,1968年全民工业总产值仅比1966年增长4 % ,年度增长率仅为2 % ,远远低于正常年份的平均增长率,特别是对于工业基础原很薄弱的地区来说,这个低增长率几乎无异于负增长。农业上,因动乱的影响不太直接,仍属比较正常,1967 年粮食总产量16 .59亿公斤,略低于1966年,而1968年达16.59亿公斤,又略高于1966年。

      1969年以后,随着形势的稳定和宏观调控的恢复和加强,以及1958 年建立的一批工厂经过整顿后,陆续正式投产,纺织、化工等行业也新建一批工厂,使国民经济明显回升、发展。农业总产量,196 9 年达17.44亿公斤,1970年为19 . 9亿公斤,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总产值,1969 年达56245 万元,1970 年达73233万元,分别比1966 年增长23.75 %和61.6 %。1970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基本上完成了第三个五年计划原订的主要指标,但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基建规模偏大,项目过多,积累率过高等一系列矛盾已暴露出来。1966年,全区总人口646.3万,1970年达742.7万,粮食总产量虽增长20 %以上,但由于人口失控,增长过快,人均产粮仅增加13 公斤多。全区工业企业,19 66年为570 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87 家,集体所有制企业383家,至1970 年,总数达729 家,其中全民和集体企业分别为220 家和夕为家。财政收入,1970 年比19 66年翻了一番多,然而,1 971 年的经济建设仍然盲目地继续追求“四五”计坦纲要中规定的高指标,基建规模进一步扩大。至l 971 年底,全区工业企业猛增到1167 个,其中全民企业32 6家,比上年净增332家,集体企业841 家,比上年净增332 家。

      1972~1973 年,根据中央的精神,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如大力压缩基建规模,精简职工人数,加强劳动工资管理,进一步把发展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等等,经过近两年的调整,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发展速度加快。1 973 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 25437 万元,农业总产值298910 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7 %和8% ,实现收支基本平衡。

                              1975年的全面整顿及其挫折

      1972-1973年的经济调整和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因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而被打断。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以后,江青集团借“批林批孔”又大作文章,制造新的动乱,国民经济重新遭到破坏,工业生产一度出现滑坡,各方面工作重新陷入混乱状态。

      1975年,邓小平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以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几个月的整顿,经济形势日益好转。1975 年1-6月,清江市完成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2.3 %。1 975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盯476869.5 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3.2 % ,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9%。商业、财贸、文教、科技等方面的整顿,也都有明显的成效。

     1975年底,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翌年初改称“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开始,这场违背事理、违背人心的运动一开始便受到广泛的抵制。然而,整顿中提出的许多正确政策和措施仍被否定,一批坚决执行这些政策的领导干部遭受打击,而在整顿中被撤职或调离的造反派头头又被重新起用。12 个县(市)则层层成立民兵指挥部和民兵执勤小分队,假“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之名,滥抓乱关无辜群众,使全区再度陷于混乱。

     1976年1月中下旬,全区各地干部群众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以各种形式举行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活动。3 月份,《 文汇报》 发表了影射攻击周总理的文章后,淮安师范、淮安县中等学校的学生怒不可遏,于27日在城中镇淮楼上刷出“砸烂《文汇报》 ,揪出黑后台”、“谁反对周总理,我们就打倒谁”的巨幅标语,充分反映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无比愤怒。1976年清明节前后,淮安、清江、淮阴、涟水、宝应、洪泽等地数十万青少年和干部群众,纷纷来到淮安周恩来总理故居,举行悼念周总理和抗议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活动。同一时间,清江市淮海广场也先后聚集了数万名悼念的人群。淮阴县中学高二(2 )班的4 名学生、县治淮团部的2 名职工和王营镇南桥居委会的一名青年,为保卫周总理,声讨江青反革命集团,还编印《 烽火》 战报,寄往全国各地,并张贴于中共淮阴地委大院、清江市和王营镇大街小巷。不久,即遭到逮捕和残酷迫害,直到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才得到平反。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

     淮阴专区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始于1965 年底。1965年12月22日,淮阴地委向各县委、公社党委发出关于《 学大寨精神,走大寨之路,尽快改变淮阴地区低而不稳的生产面貌》 的指示。指出:“越是低产不稳,越要进行生产革命;要进行生产革命,首先要思想革命,并要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要实现三破三立,即破无所作为,立雄心壮志;破依赖思想,立自力更生;破怕苦畏难,立艰苦创业,以争取明年取得更大丰收!”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淮阴军分区生产办公室主持生产工作,于1967 年11 月召开的农村政治工作会议上曾作出(关于在全区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议)。淮阴专区革委会成立之后,召开过全区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本地区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涟水县大飞大队、宿迁县纲要大队、淮安县建淮大队分别在会上作了典型介绍。大会号召学习大寨人战天斗地、征服虎头山的艰苦奋斗精神,努力把淮阴地区的农业生产搞上去。1971 年,中共淮阴地委恢复工作后,为纠正学大寨运动中一些极左的做法,发出贯彻《 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 ,明确提出要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不能生搬硬套大寨的劳动管理办法,强调农业必须全面发展,不许把党的政策允许的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地委还组织农业学大寨工作队,指导学大寨运动。1 975 年9 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后,淮阴地区掀起普及大寨县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一直持续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学大寨运动中强调学习大寨人艰苦奋斗精神,这对鼓舞干群斗志,战胜自然灾害,克服困难,夺取农业好收成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但是另一方面,一度时期学习大寨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和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资本主义,遏制了多种经营和社员家庭副业生产的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工业学大庆运动在全区工交战线也持续了十几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开展学大庆运动,来提倡奉献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创建更多的大庆式企业,对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文化大革命”中的淮阴经济建设

      “文化大革命”中,淮阴专区在经济建设方面,比较突出的仍是水利建设成就。这时期,动员了淮阴、六合、扬州三地区的20 余万民工,完成了淮河入江水道开拓和一系列附属建筑物的配套;建成了江淮水北调系统工程中的7 个抽水站;兴建了部分引水上岗工程,灌区建设也得到扩展和完善。还进行了六塘河等骨干排涝河道的浚治、调尾,洪泽湖大堤、新沂河大堤的加固等,为农业的稳步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为了防止连续旱涝的袭击,1970年开始转到以改土治水为中心、防涝防渍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上来,实行山、水、田综合治理,大、中、小结合,沟、渠、路、林、桥、涵、闸统一规划,全面配套。全区修筑好堤7754 公里,开挖大、中、小沟6 万余条,兴建中小型建筑物巧万座,平整土地650 万亩,改良盐碱地350 多万亩,治理低洼易涝耕地850万亩,建成高产稳产农田493 万亩,有效灌概面积达109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6%。其中,涟水县黄营公社大飞大队,从1968 年开始,坚持“小突击,大会战,专业队,常年干”, 4年挖土99万立方米,把“锅底洼,死碱窝”变成了高标准的高产稳产良田,成为全省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的一面红旗。

     由于水利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的大发展,促进了早改水面积的扩大和整个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1965年,全区水稻播种面积211.34万亩,1976年达590.45万亩,翻了一番多。从1972年起,终于摘掉了吃国家返销供应粮的帽子,由差进变为向国家作贡献。到1 973 年,全区农业总产值、林牧副渔产值、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粮食均陆续回升到历史最高水平。这确是令人振奋的历史性变化。但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发展受到阻碍。1976年,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值之比还不足3 : 1,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仅1 9:1 。这10年中,全区平均每年增产粮1.5亿公斤,而农村人收人平均每年仅增1.32 元。

      “文化大革命”中,在工业生产方面,由于“文革“前上马的一批工厂投产,“文革”中又新建了一批,全省又组织苏南部分城市城市援建一批,故淮阴专区的工业生产所展示的有关数据,的确发展速度不慢。10年中,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14.15%。

     电力工业,1967 年全区发电装机容量为35263千瓦,年发电量11305万千瓦时。70年代初,陆续兴建一批小水电站,淮阴电厂扩建两台2 . 5 万千瓦机组。至1977年,全区发电装机容量为11.5 万千瓦,年发电量57471 万千瓦时。

     因为淮阴是“围绕农业办工业”,所以,“文化大革命”中,大办“小化肥厂”,陆续兴建12个小氮肥生产厂点,实现每县(市)都有一个化肥厂。1977年,全行业共有化学、医药工业企业印多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5 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

     以农机为特色的机械工业发展较快。1969年后,市区和各县相继复建、新建、改建、分建和扩建了一批企业,特别是农机行业,建成了清江拖拉机厂,生产出我国第一代自行设计的中型拖拉机-东风一50型拖拉机。1973年4月起,江苏省又组织全省性的拖拉机生产大会战,使清江拖拉机厂的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为淮阴培植了一批机械工业企业,使机械工业成为淮阴的支柱产业之一。

     轻纺工业,陆续新建了清江印染厂和清江合成纤维厂等,纺织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14 %。此间市区和各县还相继建成一批塑料厂、食品厂、工艺美术厂等。有一批轻工企业则转产电子产品。电子工业行业为淮阴专区“文革”中的新兴工业。1966年始有电子工业企业,在全国大办电子工业的推动和南京等城市的支援下,到1970年全区电子工业企业增至10个。1974年,又有一些部属企业对口支援,至1976年,全区已有近20个电子工业企业,产品销路也很好。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作为淮阴财税支柱产业的烟酒工业也产生了变化。供销社办的卷烟企业和个体卷烟户相继停业,淮阴卷烟厂独家经营,分片销售,生产持续增长。酿酒行业也新办了几家企业,生产规模扩大,1976年,共产饮料酒18502吨,卷烟120304箱,均比1976年有显著增长。但是,生产的发展基本上取决于计划,并未发掘自身发展的潜能与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29 02:12 , Processed in 0.0166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