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57|回复: 3

齐晋华:文革中山东的一首著名打油诗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0-1-28 15: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载《齐晋华的博客》

文革中山东的一首著名打油诗

齐晋华

以前关于青岛文革的帖子中,引用当年流传山东的打油诗:
山东大地坑连坑,
黄河两岸焊壶声,
大明湖边炸油条,
胶州湾畔卖花生。
这首打油诗有多个版本,大同小异,内容差不多。
作者是谁?至今不详。流传时间呢?没见研究文章。
四句话,写了山东文化大革命的四位造反派。哪四位?其中三位,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可对于谁是“炸油条”的?众说纷纭。
本文尝试着分析,不准确的地方,请予指正。

第一句:“山东大地坑连坑”。
这是王效禹,因为他是山东一把手,脸上有麻子。有句歇后语:麻子敲门——坑人到家。严格说,利用某些人的缺陷来说俏皮话,有些不妥。
王效禹,山东青州人,1938年入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带领家乡100多人参加八路,投身抗日战争。1942年任山东军区下属的清河军区第三军分区的团政委,第三军分区也称清中军分区。解放战争时,王效禹任渤海区下属的清河地委书记兼清河军分区政委。1954年任山东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反右时,其手下关系不错的办公室主任等人被打成右派,他因为不同意而受牵连,成为右倾,1959年5月降职到德州国棉一厂任副厂长。
省委决定对一些右派的问题予以改正,1964年10月王效禹参加山东省委海阳社教工作团,到大山公社瓦罐窑大队工作组,海阳工作团长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众音担任。当时的省委书记刘秉琳在瓦罐窑组,原省委常委、济南市委第一书记王路宾(1959年被打成右派)也在此,与王效禹同时甄别。文革中成为王效禹大秘书的王崇训是工作组的笔杆子。1965年1月甄别了右倾问题,同年6月4日,王效禹离开海阳到青岛市任副市长,分配崂山县任社教工作团副团长。
1944年1月,清河军区与冀鲁边合并组建渤海区,辖6个地委和军分区。王力先后任渤海区土改工作总团团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关锋1944年任渤海区教育科长。康生1947年11月到渤海区搞土改,与区党委负责人意见分歧。王效禹同王力、关锋等人观点一致,支持康生。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王效禹支持造反学生。1966年10月初,先与王力、关锋挂上钩,又得到康生的支持,1967年2月3日在济南夺了省的大权,成为山东土皇帝。他支一派打一派,挑动群众组织间的武斗。反对济南军区和驻青岛的海军部队,插手江苏徐州地区,反对南京军区,多次指挥造反派冲击济南军区、南京军区、海军的部队,殴打指战员。1967年和1968年底,他在山东策划造反派反复夺权,搅乱了社会秩序和生产。他组织文攻武卫,打死很多无辜百姓群众。
王效禹在山东掌权的两年多时间里,坑人太多,1969年年底正式被拿下批判。文革后的1979年2月开除党籍。审查结束,1985年安排回家乡青州居住,1995年因病去世。

第二句:“黄河两岸焊壶声”。
这是韩金海,文革前济南小五金厂的工人,焊壶匠。
文革开始,他参与造反,成为济南著名造反组织“山东省革命工人造反总指挥部”(简称“山工总”)总指挥。1967年2月他支持王效禹夺权,与反对王效禹的“山工联”、“山大主义兵”等组织武斗。山东夺权后王效禹派张子石和韩金海赴京向康生、王力、关锋等文革小组成员汇报。后任山东省革委会副主任,成为王效禹的得力打手和帮凶。在徐州问题,冲击68军,临沂武斗打死多人等事件中,韩金海都是急先锋。
1968年10月底,他在济南首先开始“反复旧”,得到王效禹的大力支持,引发山东第二次大规模夺权。1969年随同他的王主子一起下台。
1977年11月19日被逮捕。1979年3月22日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后改判无期。

介绍韩金海掌权后在济南的一次武斗——韩指挥“粪战”机床二厂。
1967年9月,韩副主任和省公安厅的著名造反派花司令到济南机床二厂视察,该厂的绝大部分职工属于“红太阳”组织。韩、花2人进厂,车间职工向他们提了许多问题,2人无法回答,很狼狈。他们回去后非常恼火,打算整治机床二厂。
年底,韩金海借王效禹开始“反翻案”运动,派手下贾某人到机床二厂作煽风点火的讲话,被厂里“红太阳”组织的群众围住,那位手下被迫作了检查。
韩金海闻讯大怒。第二天调集近千人,分乘几十辆汽车杀气腾腾扑向机床二厂,砸毁“红太阳”总部,殴打职工。同时,在厂内成立了仅有几个人参加的支持韩金海的组织。
机床二厂因此大乱,绝大部分职工回家,生产停顿,工厂瘫痪。
韩副主任无法收拾残局,王效禹出面支持韩金海。他采用高压方法,抓捕厂里干部和负责人,开除一些抵制韩金海胡作非为的职工厂籍。王、韩的专横跋扈给机床二厂造成严重后果。
机床二厂武斗,韩金海从济南环保清洁公司调的车,其中大部分是拉大粪的车。后来,该事件被命名为“韩指挥粪战机床二厂”。
如果将来有人书写有关山东文革演义一类的小说,推荐这个“命名”为其中一个章节的小题目。

第四句:“胶州湾畔卖花生”。
这是杨保华,原青岛明胶厂工人。青岛市位于胶州湾畔。
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杨保华家庭不富裕。青岛9中高中毕业,他报考上海戏剧学校,两次赴沪参加考试,没有录取,来回花了不少钱。为此,他在上海私下购买了一些不准随便买卖的物品票证,准备倒卖挣钱补贴家用。带到青岛被查获,定为投机倒把。当时有关部门有询问笔录等文字材料,1969年杨保华在检查中亲口承认确有此事。
青岛市民中还有一个传说,杨保华除了倒卖票证,他还在市场卖过炒熟的花生米,1毛钱8粒,所以,青岛群众给他起了个家喻户晓的外号“杨八粒”。至今,青岛仍有60多岁以上的人说,当年确实买过杨保华的花生米。
王效禹任命杨保华为青岛市革委会主任,杨随着王效禹下台而下台。这期间他干了很多缺德事,我曾在《青岛文革名人杨保华》的文章中作了介绍。
1979年2月他被判处死缓,后改判无期,大约90年代初释放。1998年因病去世。

第三句:大明湖边炸油条。
为什么要把第三句放在最后分析?不仅是争议问题,还因为这里面包含山东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内容,有济南文革中的著名“典故”。并且是确定这首打油诗写作年代的关键所在。
文革时,曾有人向我介绍,认为这句说的是孟庆芝。所以几十年来,一直以为这位作恶多端的济南文攻武卫司令是炸油条的“出身”。
后来看了一些文革资料,发现孟司令不是饮食服务行业的职工。
这才想起,这句应该与济南有名的“四根油条事件”有关。
1969年1月26日清晨,济南一处炸油条的摊位前,顾客与摊主为四根油条发生矛盾。因为顾客身份不一般,与这几位顾客矛盾重重的造反派政客们,把一个司空见惯的小矛盾,演化成了一场大事件。后来,该事件以它的起因被命名为济南“四根油条事件”。
为了使读者明白,简单介绍事件的背景和来龙去脉。
一、山东造反派内部的矛盾
王效禹掌权后,主要使用两种人。一是能打能冲的泼皮混混级人物;二是有些头脑的年轻造反派。韩金海、孟庆芝、张美智等人属于泼皮类。很多响应领袖的号召,参与造反的大学生,或者有些文化素养的人,对混混们的吃喝嫖赌不满。
青岛一位跟王效禹造反的大学生,看不惯造反组织“XX兵团”司令XXX的胡作非为,曾问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人?
王效禹解释:这些人头脑简单,关键时刻,稍微鼓动,他们能冲锋陷阵,起大作用。当年土改,大部分贫下中农比较老实,不好发动时,利用流氓无产者当先锋。群众起来了,再改造处理这些流氓无产者。
所以,王效禹对一批混混们封官许愿,成了他反军乱军,祸国殃民的打手。一些有正义感的造反派与这帮泼皮形成两派。
另外,造反派内部因为权力分配、私心杂念,个人利益等等各种原因,拉派结帮,互相之间勾心斗角。
二、山东“反复旧”运动
山东的“反复旧”,起源于省和济南市造反派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排挤。
王效禹为了维护自己在山东的统治,主要采取三种办法。
1、上靠中央文革小组,特别是康生、江青等人。这些人也确实支持过王效禹。
2、拉大旗作虎皮。他采取断章取义,或者直接造谣,到处宣扬领袖和中央表扬他的讲话。例如:“地方出了个王效禹,军队出了个李XX”,“XXX支持山东一派掌权”,“六个第一”,王效禹准备进中央文革小组等等。授意支持他的造反组织提出“效禹思想”,“以王效禹为首”等材料和口号。
3、在支持他的造反派中故意制造派别,便于利用和互相制约。王效禹手下的造反派原本就有很多错误,有些不听指挥的,他暗地指使对立派别狠整。对于低声下气臣服者,他出面说好话保下来。不服的,抓进“文攻武卫”打的皮开肉绽。所以,山东的“文攻武卫”残酷殴打过一些曾跟王效禹冲锋陷阵的造反派头头,XX还被殴打致残。省革委会中,除了王效禹,以及不敢惹的张子石没犯“错误”外,其他人都有错误,都有把柄在王效禹手中。
1968年10月,王效禹赴京参加八届十二中全会期间,济南造反派之间起了矛盾。

1968年,省会济南的造反派主要两大派:一是韩金海的省革委派,一是杨恩华的市革委派。韩金海把持山工总,杨恩华占据济南地方。两派矛盾重重,正符合王效禹的需要,他利用两派的冲突而互相制约,互相监督。韩杨两人为了自己能站住脚,都千方百计讨好王主任。
先介绍点背景资料。1967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王效禹为济南军区第一政委,严重缺乏自知之明并且已经造反上瘾的王麻子得意起来。因为徐州属于济南军区的防区,6月,老熟人中央文革的王力要他到徐州做做两派的工作,他拿着鸡毛当了令箭,跑到江苏省的徐州指手画脚。江苏是许世友的地盘,王效禹在徐州的所作所为与许司令的指示完全背道而驰。但王麻子有中央文革的康生、江青等人支持,许司令暂切退让。王效禹来了精神,在徐州大肆发号施令,但驻徐州的大部分部队不买王政委的帐,由此,王麻子开始反军乱军。
1968年5月,因为徐州问题,中央批评了王效禹。为了稳住紧靠徐州的临沂地区,1968年8月,王效禹亲自布置韩金海按山工总体系,从全省16个地市和系统抽调千余人组成“工宣队”到临沂,组织和支持当地的一派组织,武装攻打抓捕另一派群众组织。
杨得志知道后,亲自给王效禹打电话,明确反对他的做法。王效禹在电话中居然撒谎说:“派工宣队的事我不知道,是不是山工总搞的”等等。转过头来,王效禹马上布置:“工宣队不用培训了,明天就出发”。8月24日,韩金海率领千人队伍,杀向临沂,会同临沂支持王效禹的“六大组织”开始包围冲击68军204师等部队,武斗和血腥镇压当地反王群众。韩金海等人在临沂呆了几个月。
10月13日,王效禹离开济南赴京参加八届十二中全会。此时,济南的杨恩华等人得到机会,掌了权。韩派的济南文攻武卫头子孟庆芝等人跑到临沂向韩金海告急,又到北京向王效禹告状。
韩金海等人回到济南,为了反击杨派,挂出了“反复旧”的旗号。这个旗号正符合王麻子的心意,11月他回到济南,与韩金海、刘崇玉等人研究了一整天个小时,决定反复旧。
但王效禹和韩金海的目的根本不同,王麻子目标向济南军区发难,他异想天开的打算以此运动搞乱军区,引起中央重视,从而达到改组济南军区的目的。韩金海的目的完全对着杨恩华的济南派,杀杀杨派的威风。
1969年1月,济南出了一个偶然的小事:四根油条事件。为买4根油条,杨派干将,济南革委会常委常山林与炸油条的女工马XX冲突。那年月造反,锻炼出了一些人,马女士也是敢说的人,她认为市革委的人也应该遵守纪律。
这件小事被韩派的人员知道后,大做文章,把马女士标榜为“反复旧”的代表人物。
1月26日,青岛又出事了,王效禹的嫡系死党、青岛革委会主任杨保华调动6千文攻武卫人员武装攻打海军潜艇士兵学校,引起中央军委的极大愤怒。偏袒王效禹的中央文革小组不得不发出3条指示,王麻子要找替罪羊向上交差。
从“临沂事件”到“反复旧”,韩金海为王效禹冲锋陷阵,比杨恩华的作用大。
2月7号,王麻子在济南把杨恩华抓了起来,杨保华在青岛抓了几个与攻打潜士校事件根本无任何联系的人。
随后,济南革委会召开政工会议,大力宣传表扬马女士,批斗杨恩华等人,杨恩华挨了打,韩金海可出气了。此会议成为文革中济南著名的“四根油条政工会议”。
“油条会议”期间,王主任发了指示:“段XX不是卖小鱼的吗,怎么还当省革委委员呢?卖油条的为什么不能当常委?明天在市革委通过一下。”第二天,“油条常委”上任。
几个月后,“九大”结束,王效禹紧跟着倒台,马女士又回到油条锅前继续干老本行。

从以上“油条事件”分析,文革中山东的这首打油诗写作时间,大约是1969年下半年。(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0-6-30 11: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咋地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哦!如果不是文革,这几个人可能不会出名,也就一般市民老百姓终生了... ... 动荡造就了另一批得胜者,那怕昙花一现,也是个人物嘛!
章丘造反成主任的孟广俊,乳山人,本是统计局一科员,脑子特好使,气派大的很,革委会成立后是副主任,后来差点打成“三反”分子,到济南电视机厂干供销科长到退休,一生独身,气质作派倒也正气,按他的说法,忠于党拥护毛主席,没贪污不受贿,不搞娘们... ... 我曾前往拜访,知道我文革前当兵了,才同意,对章丘人回避。本想探索点文革事情,找点照片之类资料,他有言在先,不谈文革... ... 照了几张像片。
执行三不 死不开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0-6-30 11: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烟台苹果 莱阳的梨
不如泰安的萝卜皮!
.................................
那时候去京城献忠心,当然也有物品土特产,烟台献苹果,莱阳献梨... 泰安带去的是萝卜,说:泰安的萝卜皮红!心(瓤)红!最最忠于毛主席!名声大振,各地代表自叹不如,编出: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泰安萝卜皮!广为流传... ...
执行三不 死不开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08: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有意思。老兄不妨写的详细些,贴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29 15:48 , Processed in 0.0181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