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郭长敏:文革中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复制链接]

1064

主题

1170

回帖

847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472
发表于 2025-10-1 17: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鹤壁史话:文革中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61)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6-2-6 17:45:46
2016-2-2

1968年1月9日,鹤壁市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原市委书记闫志本任主任、市武装部政委左敏任副主任。下设办事、政工、生产等小组。后来又根据工作需要,增设了文教卫体组。

经人推荐我又被抽到文教卫组工作,负责筹建“鹤壁市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其实我这个人没有文艺细胞,不会吹、不会唱,不会拉、不会跳,就会写几个字。领导让我来的意思,就是和三矿的一个负责同志(名字忘了)负责组织组织文艺宣传队工作。

当时鹤壁市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基本上是在市和矿务局原有文艺宣传队基础上组建起来的。队员有二三十个人,多半是原单位的文艺骨干,思想观点多半是“二七”思想体系的。宣传队领队有我和矿务局的老黄,后来又增加了开封师院文艺系的张老师。

演出的节目有歌舞、独唱、合唱、独奏、合奏、相声、快板书、小品等。歌舞类大都体现了那个时代打打杀杀的场面。我记得当时队员岳留华的笛子独奏、萨克斯独奏,曲艺队方金堂的快板书;王玉珍的古筝、山东柳琴,杨贵生的相声,矿务局杨小惠的独唱很有名,很受欢迎。

根据领导指示,我们又搞了四场歌舞剧“煤城烈火”,引起轰动,成为保留节目,在全市企业、厂矿、部队、乡镇、农村演出。

“煤城烈火”的编剧就是我,也算我歌舞剧的开山之作。近半个世纪了,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本来这件事交给了徐贵良(矿工报社),他由于文化大革命受冲击,心灰意懒,又怕引火烧身,婉拒啦。我这个傻大胆,经不住三句好话,就接了下来。

怎么写?摆在了我的面前。

幸好我在“二七论坛”时,改过孙鑫亭(后《中州古籍出版社》总编)的一首诗《二·七之歌》,深受启发,就着手干了起来。

歌舞剧名:暂定“煤城烈火”(鹤壁市是煤城);

四场为:第一场:“二·二七”大抓捕;第二场:铁窗烈火;第三场:带镣长街行;第四场:革命胜利,军代表接见。

歌舞剧开场:先朗诵,后出场。

我还记得几句朗诵词:
       喧笑的淇河,

欢腾的群山!

人流的潮水,

旗子的火焰!

金色的阳光啊,

照亮了千万张笑脸!

“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啊,

响彻了九重云天!



此刻,

我们心潮澎拜,浮想联翩:

多少艰难,多少愤怒,多少力量啊,

汇成江河滔滔在心中滚翻!



怎能忘记,

那硝烟弥漫的岁月:

斩妖邪,斗敌顽;

怎能忘记,

那艰苦的日日夜夜,

风云突变,

恶浪滚翻:

被捕前悲壮的狮吼,

长街上叮当的铁锁链……



(第一场幕后声:喇叭声、吼叫声、抓捕声、拷打声,不绝于耳……)



四场歌舞剧的主演是杜绪章(原市文化馆的,后在话剧《于无声处》当主演)。我有幸充当了朗诵人和军代表。

男女演员:本队。

四场歌舞剧的导演是开封师院文艺系的张老师。舞蹈设计是张老师的爱人——二中的周老师。

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也不是什么光彩事。感到“文化大革命究竟是干什么的?害了那多人,心酸。”


http://www.qxzc.net/qhwhyj10/html/2016/2/151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0-12 11:55 , Processed in 0.0239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