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8|回复: 3

北大附中五十年校庆文字一组

[复制链接]

991

主题

1141

回帖

801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011
发表于 2025-4-18 01: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大附中高中64届4班毕业50年之际相聚母校




北大附中高中64届4班毕业50年之际相聚母校


2014年10月25日星期日上午我校64届4班22名校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回到母校,有的校友专程从国外赶来与同学相聚,参加毕业50周年同学聚会。当时的班主任贾俊玲、数学老师陈剑刚、体育老师柳琪应邀参加。同学聚会在初一五班进行,首先播放了几位校友精心制作的影片,影片中回忆母校、怀念可亲可敬的老师们、回忆64-4班同窗好友们、1995年至2014年同学历次聚会回顾。校友办校庆办主任王文成老师对校友毕业50年再回母校相聚表示欢迎,向班主任贾俊玲、数学老师陈剑刚、体育老师柳琪表示敬意,向校友们介绍了近些年学校改革和发展变化和正在建设的体育馆工程。同时希望校友们为办好明年的学校55周年校庆献计献策,欢迎校友们55周年校庆时再相聚在北大附中。参加聚会的班主任贾俊玲、数学老师陈剑刚、体育老师柳琪和校友们分别发言介绍自己的情况,校友们对老师的感激、对学校的怀念、对同学情谊的珍惜之情。

  校友陈新民大校向校友会赠送自己编著的《梦想与追求》书籍两本。校友陈新民先后在海军航空兵部队、机关工作,曾任特设师、干事、参谋、助理员、主任、所长,曾被聘任为海军1-5届科技进步奖励评委会委员、海军部队工程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海航中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科技情报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航空维修委员会副主任、海航军事学术委员会特邀研究员。《梦想与追求》用他的亲身经历,再现了他不断追求梦想的军旅生涯。


http://edu.sina.com.cn/zxx/2015-08-03/1108479911.shtml

北大附中高中64届6班毕业50年之际相聚母校

大家认真的观看自己足迹的PPT

感恩石前合影



母校南大门合影

物理丁敬忠老师讲话


2014年9月13日星期六,高中64届6班毕业50年之际回到母校相聚。毕业50年,年龄将近七十的校友从北京、外省市、国外再次回校,对母校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条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感慨万千,对正在进行的宏大的体育馆工程建设赞叹不已。


  老校友之间更是倍感亲切,大家认真观看了游桂芬校友制作的PPT,82幅PPT以班主任陈剑刚老师给64-6班同学的一封信为开篇。足迹篇用一幅幅虽然泛黄的照片,再现了50多年前他们青春的痕迹,展示了当年他们的高中快乐的学习生活。当年的学校条件比较简陋,学生中流传着“北大附中,四面透风”口头禅。但是这里有一批来自于北京大学[微博]的优秀教师,老师们认真精湛的教学使他们敬佩,他们深深的热爱着这所学习条件并不太好的学校,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投入学校建设。友谊篇再现了一次次毕业后的相聚和对一直未曾联系上的同学的思念。深刻的体会到“同学情,没有名利的杂质,没有物欲的浊流,至纯至真,像玉壶冰心,似银色月光;这一份同学情让大家想起那年少青春,想起那如歌岁月,这一份同学情让人心生透明,倍感温馨。”



http://edu.sina.com.cn/zxx/2015-08-03/1105479908.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1

主题

1141

回帖

801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011
 楼主| 发表于 2025-4-18 01: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报效祖国四十载 未敢忘却母校恩

今天重返母校,我们倍感激动。中学时代的美好回忆从沉睡中被唤醒,这里的一切,都是这么亲切!这里,曾经留下我们刻苦学习的汗水,形成我们挥斥方遒的理想;这里,是我们成长的幸福摇篮!  

  从1960年到1968年,整个8年的中学时代,我都是在北大附中度过的。在座的许多老师和深藏记忆中的校园,都见证了我们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足迹。

  回想起在北大附中度过的中学时代,我们倍感幸福,因为在母校温暖的怀抱里,我们受到了老师亲切的教诲,悉心的照料,不仅学到了文化科学知识,还培养了顽强的学习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使我们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1968年春天,我们离开母校,许多同学一起奔赴西北三线工厂,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我们饱尝生活的艰辛,历经磨难。但由于在中学时代培养了良好的素质,我们从容应对生活和工作的困难与挫折,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8年,恢复高考[微博]后,又是由于在北大附中打下的良好基础,我们中的许多人在高考中轻松胜出,得以进入大学校园继续深造,为我们以后的人生,开拓了更广阔的道路。

  在人生的道路上,中学时代对我们的影响,如影随形,伴随我们一生,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我们前行。人们常说:人生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在北大附中的中学时代,就是人生的重要一步!

  报效祖国四十载,未敢忘却母校恩!多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我们是北大附中的学生!我们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始终关注着母校的成长、发展与进步!我们的心,始终和母校在一起!

  最后,我代表赴西北三线以及留京的工矿企业的同学,再一次由衷地说:谢谢你――北大附中!谢谢你――各位老师!我们再一次衷心地祝愿――北大附中的明天更加美好!


2008年10月9日,在老三届校友会上的发言

http://edu.sina.com.cn/zxx/2015-07-30/1030479654.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1

主题

1141

回帖

801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011
 楼主| 发表于 2025-4-18 01: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母校情深意长 感师恩永志难忘

先说一个小插曲。有一次,66届高三(1)、高三(2)班的同学在我家聚会。闲聊中,赵江说起恢复高考时,2班李凝华、沈碧霞夫妇是云南省的第一、第二,在云南一时传为佳话;饶戈平说,我当时是黑龙江的状元;胡德平说,我在吉林也是第一;曲雯说,我是青海的最高分。我说,我们公社不许我们参加高考,我们就去北师大[微博]读中文函授,三年后,全公社90名学员,只有两个(我和李建华)毕业的,全是北大附中的!

  这次在组织老三届“报效祖国四十载,未敢忘却母校情”的活动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刚刚恢复高考后的那两年,北大附中老三届的同学高考成绩都很优秀,哪个地区有北大附中人,高考状元就是我们的。附中人只有考上大学不去的,没有考不上的!高考复习时,一起复习的外校考生都十分钦佩北大附中人好学、会学、学习方法好。为什么呢?这要归功于北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独特的的教学方法。

  有三个老师的三个小细节可以折射出北大附中的这一特点。

  60年附中刚建立,我们上初中时,关秋岚老师曾针对我们有些人死读书的现象,告诫我们:“你们千万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最后只会读书死!”同学们受到极大震动,“三死”广为流传,从此大家都以死读书、读死书为耻,广泛涉猎,养成了爱读书、爱学习、热爱知识的良好习惯。

  63年我们刚上高中,记得数学作业不再用本,改用习题纸。代数王立明老师要求严格,作业字迹要工整,不许涂改,一遍做对,否则不收!从此同学们比赛谁的作业写得更整齐、更干净、更漂亮、更准确,我们也知道了做事就要认真、精细、注重细节,一切要打好基础!

  66年高三时,颜同照老师每节课精选的例题,让我们赞叹不已!严老师还有一个独特的要求:题能做出来不叫好,方法最简洁才给满分。于是同学们每做一道题都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力求找到最简便的方法。   

热爱知识、热爱科学,注重基础、遵循规律,勤于思考、直入主题,从不死读书,一切追求高质量,这就是北大附中老师在学习上给我们的最好东西,也是我们在恢复高考时能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附中老师敬业精神强,热爱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关心学生成长,从不压制学生的个性,这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离开学校后,我们有些人在北京郊区做了山村教师;有的回乡办起了幼儿园;有的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用民族语教学生。大家都兢兢业业,在各自的教育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仅以在附中工作的老三届十位同学为例:三位成了附中的正、副校长,一位做过德育副主任,四位教研组长,十人全是教学骨干;在大学任教的人,许多人成了著名专家学者、名教授,著作颇丰,还有三位给中央政治局委员讲过课;有的人还获得了国家五一奖章。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要归功于我们的北大附中,归功于我们的老师、校长的辛勤培养!

  现在让我代表老三届的所有教育工作者,感谢我们的老师!谢谢您们,希望您们好好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http://edu.sina.com.cn/zxx/2015-07-30/1028479652.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1

主题

1141

回帖

801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011
 楼主| 发表于 2025-4-18 01: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Gowest 发表于 2025-4-18 01:38
忆母校情深意长 感师恩永志难忘

先说一个小插曲。有一次,66届高三(1)、高三(2)班的同学在我家聚会。闲聊 ...

海外归来重聚首 不忘母校世纪情



海外归来重聚首 不忘母校世纪情


2015年4月7日,北大附中606班的20余名久别母校的老校友,在毕业52年后又回到他们梦绕魂牵的附中,欢聚一堂。他们这次旷世半个多世纪的聚会,一方面是为了给海外归来的李育华同学开一个欢迎会,一方面借此机会大家再次聚首,畅叙友情。当年遍地脚手架林立、四周一片庄稼地的母校,如今已是高楼环绕、设施齐备、充满现代气息;当年豆蔻年华的莘莘学子,如今已是皓首鹤颜的花甲老人。此情此景,睹物思人,大家无不感慨时光飞逝,斗转星移!

  为了迎接老校友,附中专门腾出了设施条件最好的学生活动室。活动开始前,606班同学首先向已经离世的几位同学默哀,向他们致以最深切的怀念。接着,附中校友会负责人王文成老师代表校方,向附中成立后第一届入学的学生,同时也是第一届初中毕业生致以热烈的欢迎,王老师向老校友们热情地介绍了附中5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近几年学校在探索素质教育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随着幻灯打出“欢迎李育华海外归来”的字样,本次活动的主题正式开始,由李育华给大家做“怎样欣赏绘画作品”的讲座。李育华同学六十年代从附中毕业后,跟同时代人一样,经历过文革那个动荡岁月。他八十年代赴美留学[微博],先后在美攻读生物医药专业、生物统计学等,取得博士学位,并在该领域取得过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著有《食衡说錄》等个人专著,参与生物医药《大百科全书》的编撰…成为生物医药领域贡献卓著的旅美学者。进入老年后的李育华,依然没有停止他孜孜以求的脚步,为了实现他少年时代就立志成为一名画家的梦想,他回到北京,凭他多年积累下来的绘画功底和作品,很快受到国内绘画界的重视,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徐悲鸿画室的正式成员,此后,步入老年的李育华开始了他的又一个事业历程——绘画生涯,他经常奔走于大洋两岸,孜孜不倦向画界老前辈求教,向年轻人传授、讲学;他背着画板四处采风,八方求索,努力探寻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不断汲取新的营养,在海内外开办了多个用于习作、讲授、交流的画室…同学们从他的经历和成就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艺术的熏陶,更是人生的意义和启迪…

  正如李育华一再表示的那样,我们一生取得的每一个成绩,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都和当年北大附中给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息息相关…像每次一样,606的同学都要在聚会结束前,列队高唱当年的班歌——《毕业歌》,以及新学的《老师我想你》这首歌,用歌声向当年为我们的成长付出心血的北大附中所有老师们,特别向我们敬爱的班主任关秋岚老师,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思念。

  敬礼,培育我们的母校——北大附中!


http://edu.sina.com.cn/zxx/2015-07-30/134447968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5-2 09:57 , Processed in 0.0343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